用论语激活阅读文言兴趣

2013-04-29 00:44冯晨辰刘姗姗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3年6期
关键词:圣人文言论语

冯晨辰 刘姗姗

初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饱受诟病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是过于死抠字、词、句而显得呆板、缺乏生机,就是流于形式而显得浮夸、不扎实;学生在学习中对于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兴趣也不大,如果阅读陌生的文言文,那简直就像看天书。这样一来,往往课内文言文最终以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的需要,也势必影响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论语十则》是初一新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论语》比起《孟子》《史记》等古代典籍来,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适合作为初中生文言文的启蒙读物。学者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笔者抓住教学《论语十则》的契机,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以期激活初中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一.还原孔子的凡人形象,让学生爱上孔子,从而爱上孔子的话语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以上说的是孔子作为圣人形象的一面,圣人离我们太远,我们除了赞叹完美之外,很难让学生亲近孔子,所以教师在教学《论语十则》中,非常有必要还原孔子作为凡人的一面。教师可以用讲小故事的方式,拉近学生与孔圣人的心距,让学生觉得孔子并不是高不可攀、十全十美的圣人。例如: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有一个郑国人见了孔子,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腰部以下的部位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与孔子见面时,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圣人听人家把自己比喻成丧家狗,却欣然接受这种侮辱,并以此自嘲。俗话说得好,“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狗饿死也不会背叛自己的主人,孔子欣然接受丧家犬之喻,可谓对国家仁慈忠义之极,对民族仁慈忠义之极。

用小故事打破学生和孔子的隔膜,走进圣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的脆弱、他的好学、他的率真、他的豁达、他的幽默……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心房里已经住下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人间孔子。“亲其师,信其道”,此后再让学生去读《论语》,就不是件痛苦的事,相反仿佛在聆听一位尊敬可亲的师长的谆谆教诲。

二.养成天天诵读《论语》的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可见背诵是文言文学习中必做的功课,笔者利用早读课,让学生自由挑选《论语》中喜欢的章节,天天诵读,直至熟读成诵,养成借助工具书自解其义的阅读习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如此每天反复诵读几遍,学生在诵读中增强了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华,提高了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审美能力。

在诵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类文言知识,即通过文言知识的学习来获得文言语感。学生只要能够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及一些常见文言句式,并且熟练地运用它们,熟能生巧,就能转化成一种能力,文言知识也就能向潜意识转化,形成无意识的文言语感。学生把课内习得的文言知识活用在《论语》自读活动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即所谓“功在课内,利在课外”。

同时,在诵读中积累流传至今富有生命力的成语警句。出自《论语》许多成语和格言警句被后人广泛使用,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体现人类普世价值,两千多年来历经无数考验却始终历久弥新,颠扑不破,被古今中外奉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金科玉律。如“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里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论语·雍也》。那些流传至今仍富有生命力的成语警句,教师要引导学生牢记在心,内化为一种人文素养,教师不定期检测诵读效果。

三.搭建学生自读《论语》的展示平台,营造浓厚的文言文阅读氛围

腾出语文课的前五分钟,为学生搭建展示自读《论语》成果的平台。每位学生轮流(按语文学习基础由强到弱排序)选送一则论语,在语文课前抄写在黑板“古诗文天天读”栏目中,抄写时要求字迹工整美观,这也是落实了新课标中提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情趣养成的过程”的写字教学精神。轮到的学生要求能背诵、直译、评析,说出自己的诵读感悟,最后由听读人打分。教师退居一旁,静观其变,在学生争执不下之时,适时点拨,起到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这宝贵的五分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

上课铃声一响,选送人站在讲台边,充当起五分钟的小老师角色。选送人根据自读情况给同学解读《论语》某章节,可以自由灵活地选择多种方式,或齐读,或猜读,或提问,只要能收到最好选读的效果,什么法子都可以。当教师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体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论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里流淌着平等的人格、学习的伙伴、鲜活的生命。北师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将人的潜力、创造力、美好的人性因子开发出来,加以培养升华。”

有一位学生选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他先领着同学齐读一次,再让同学自译。前一句比较容易理解,后一句出现理解偏差。在同学们处于“愤”的状态之下,选送人明确句义:“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父母的健康长寿而欢喜,一方面又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心恐惧。”紧接着下一个环节,选送人要求记住自己父母生日的举手,举手的人不到半数。当大家羞愧地低下头沉思时,选送人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父母能牢记子女的生日,而子女能说出父母生日或年龄的不多。我们要把父母放在心上,学着像父母爱我们那样去爱我们的父母。”那一次的课前五分钟读书活动,赢得热烈的掌声和最高分。教师只是立在一旁,没有做什么,但学生自己做了许多,也获得许多。

四.观看有关《论语》的影视和书籍,博采众长,丰富文言文阅读体验

央视“百家讲坛”以最现代的手段传播最古老的经典,让一本冷了几十年的《论语》重新回到中国书生的视野里。先是2006年“十一”黄金假日于丹教授连续解读《论语》心得,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用很多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朴素而温暖的生活态度。

再是2010年春节期间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鲍鹏山教授从新的角度解读《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在国内外再次掀起“孔子热”。鲍鹏山从圣人的成长、孔子的大学、三十而立等不同角度,为广大读者还原了一个鲜活的而不是艺术虚构的孔子。孔子出身贫寒,原本也是一个草根知识分子,靠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万世师表”、万众景仰的“孔圣人”,告诉大家“圣人是从凡人炼成的”。也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是如何从凡人修炼成圣人的过程,又是如何用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激励着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

漫画大师、国学大师双料美名的台湾艺术家蔡志忠先生,素来以行云流水般的笔触和睿智幽默的圣贤解读闻名于世。他的系列中国古籍漫画,绘以传道、画以解惑,别致地诠释先贤的智慧和人生哲理,开创了中国古籍经典阅读的先河,值得向中小学生推荐阅读。

语文教师本着职业的敏感性,把以上材料挖掘为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大胆地挪为己用,见缝插针地给学生安排学习机会。笔者利用每周一次的午间阅读课,师生共赏“百家讲坛”,并做好摘录。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放出自己的眼光,有选择性把有关《论语》的影视和书籍推荐给学生欣赏,让学生作读书笔记,写观后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积淀文化,博采众长,丰富文言文阅读体验。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如此宏大的历史文化积累都是文言记录的。如果我们不读或不懂文言文,如何去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呢?北宋名相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也可以用一部《论语》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冯晨辰,刘姗姗,教师,现居浙江象山。

猜你喜欢
圣人文言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论语·为政第二》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