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确定与优化

2013-04-29 07:40:56黄欢
关键词:课程标准文本目标

黄欢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可以指导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现在以《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为例,谈谈教学目标如何影响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并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

《像山那样思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一篇教读课文。该专题的人文话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这篇散文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的作品,文章用诗化的表达方式展现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思考,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出发,建议人类应像山那样处理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

执教该课前笔者作了相应的学情调查,通过学前检测了解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从文句出发,并在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深层解读;大部分学生停留于文句表面,缺少纵深思考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学生都能触及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这一层级,但只有极少部分能在此基础上表达出“平等”“尊重”“宽容”“自由”等深层精神诉求,而这恰恰是作者所要传达出的深层内涵。于是,笔者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梳理文章脉络,整体感知文意。

(2)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及独特感悟。

(3)开展对文本的批判性认识、个性化评价。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整堂课就是围绕着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感悟设计教学内容与环节。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填空:这是一篇 写的,旨在 的 (文体)。

接着是文本研习,让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标画出那些能够触动自己的句子和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然后是小组讨论,抓出那些能够触动自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把理解有困难的句子找出来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讨论。讨论后,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全班同学共同参与探讨。

接下来是师生交流,得出如下几个结论:生命悲悯情怀,生态忧患意识,生命平等意识。

再拓展延伸,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忧患意识,补充“土地伦理观”思想的精髓、作者信息等相关材料。

最后深入探究,结合文章,谈谈自己对标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理解:“(谁)像山那样(怎样)思考(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为: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完善最初的那份填空,答案尽量丰富,以体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检测,力图明确学生的学习成果,诊断课堂教学的效度。这堂课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所有教学环节都是围绕着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入理解来开展的,课后检测也确实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有了进一步深化,更加全面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明白了本篇文章在教材单元里的地位。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才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评价。另外,因为教学目标没有涉及文本形式的感知,导致教学内容也没有涉及这一点,所以八成学生缺乏对文章表达形式的把握,他们对文本个别句子的修辞手法有一些认识和判断,但对整个篇章的脉络和文章整体的独特表达感悟不足。

对此,笔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特性对教学目标本身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新课标对必修课的“阅读与鉴赏”部分强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把握和感知,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堂课在“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上是完成了,但对“独特感悟以及对文本的批判性认识、个性化评价”没有涉及,“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更无从谈起。

更为重要的是,语文课应充分凸显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完成语文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可是,这堂课根本就没有涉及文本形式的感知体悟。其实通过前测,笔者已经了解到下面五个句子是学生普遍认为较难理解的。

(1)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2)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

(3)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4)我们到达那只老狼的所在时,正好看见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5)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

学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障碍源于本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作者用诗意的、富含思辨的语言把深刻的哲理寄于形象化的描述中,学生感觉很难把握内中隐含的深意。因而文本内涵的理解和文本形式的感悟应该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且不可分割的。综合以上的考虑,笔者在第二次教学时把教学目标调整为:

(1)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及独特感悟。

(2)开展对文本的批判性认识、个性化评价。

(3)通过比较阅读体味本文语言诗意表达之美。

(4)尝试运用本文个性的表达方式来进行写作。

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笔者相应地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调整为:

先是文本研习。设计两个问题:“文章主体部分作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谁来复述一下?通过这个故事你读到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或情感?”

接着是感悟提升。设问:“除了体会到狼的生态价值、要保护环境之外,结合最后一段的议论,说说还有其他的感悟发现吗?同时抓住‘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这个关键句进行深入品味。”提示学生“荒野”这个意象的内涵:人类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自足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和法则,体现着大自然最本真的特性。

然后是质疑争鸣。设问:“我们曾经自豪地宣称,我们人类是自然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在改造自然方面,我们人类有了许多成就:可以使河流改道,可以使飞船上天,可以深入海洋,也可以踏上月球,甚至君临火星。可是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受到自然的报复,在自然的伟力面前表现得非常无能。那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摆正人和自然的关系?”

接下来是比较体会。拓展阅读史怀哲的《我的呼吁》(节选),感受同样高贵的灵魂,并通过比较,体会《像山那样思考》这篇文章独特的表达。

最后是表达应用。结合课文的插图,运用课文的写法,尝试写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深入思考,字数200左右。

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课堂教学先从作者的切身故事入手,比较感性也比较容易理解。从这个故事出发,学生的体会是自然而然的。利用学生原有的感悟作为起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也符合新课标“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原始体验”的要求,为第一个教学目标的达成作了必要的铺垫。

抓住文本理解关键语句“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前测显示该句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及时为此句的理解提供一个脚手架——“荒野”这个意象的内涵,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保障了学生思维的顺利提升,有利于实现第一个教学目标。

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如何摆正人和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讨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认识和个性感悟,为第二个教学目标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本的比较阅读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清晰地分辨出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感悟生动语言背后的哲理性思考。而运用这种表达尝试写作,力图让学生在对文意的理解有进一步深化、对文本形式有感性认识的同时,锻炼学生写作表达的能力,检验学生对文本独特表达的感知程度。这是思维的一种有效提升,也是达成第三个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随着教学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内容走势也相应变化,也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在改进,教学内容的取舍也更合理而有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明显提升。第二次课后对学生的检测结果可以有力地印证这一点。第二次课后检测显示,学生都能够深入理解文意,并作出自己的认识判断,同时绝大部分学生较课前对文本的表现特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认为形象化的表达可以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更值得深思回味,也更容易打动人心。此外,学生也比较能够接受这种表达方式,并写下一些比较生动而有思想的文段。

由此,笔者感悟到,教学目标确定和优化的过程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学生学情的综合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概括的、笼统的、抽象的,对阅读与写作、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要求不是十分具体明确,也无法对应每一册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弹性较大。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分析,而制订教学目标,使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化,就必须自觉地增强课程标准意识,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制订教学目标不能不作深层次的思考,既要“入乎其内”作出微观的剖析,又要“出乎其外”作宏观的把握

此外,教学目标确定和优化的过程也有助于我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学生身上。现在的课堂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而教学目标正是反映出课堂教学的起点与终点的状态。可是,以往课堂教学目标的制订往往是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的,其结果是教学过程演化为教师按照教学目标机械地执行,其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就是看教师是否根据教学目标忠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它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也是能动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求。学情是教学的起点,一节有效的课需要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学法习惯、情绪意愿等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如果只是简单地“复制”其他教案,那么大同小异的教学目标既没有关注学情的差异,也没有体现不同文体的特色,空泛的目标对教学的指导性也就可想而知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课堂的重大缺陷其中之一就是不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且使之贯穿课的始终。”漫无目标的随性而为的课是白白浪费时间,不清楚“教什么”,正是课堂教学低效或有些环节无效的重要原因。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我们要基于常态的教学,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需要出发,关注教学目标,追求教学目标的优化和落实。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文本目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们的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1:00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