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香道在日本,与茶道、花道一起构成传统的『雅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二月初十,春雨零零。院中满树梅瓣,红艳芬芳……源氏想乘此微雨时日将诸夫人所调制的香剂收拢……同一香剂的配料,各处都一样,但因趣味有别,配量也有差异,故香气有浓有淡。此中奥妙实是无穷。故萤兵部卿亲王认为香料各有千秋,无法裁断评判其优劣。只有前斋院槿姬送来的‘黑方,毕竟淡雅清幽,卓然不凡。至于‘侍从,即源氏所制者,最为上乘,香气幽雅宜人。紫姬所制的‘梅花在其他配制的三种香剂之中,独具一格,其味清爽新鲜,配料稍重,故有一种奇异的香气……身居夏殿的花散里,得知各位夫人竞相比赛制香,自觉没有必要挤于其间争长论短,便只制一种夏季用的荷叶,香气异常清幽,丝丝沁人心脾。”日本平安时代文学名著《源氏物语》的《梅枝》卷中,描写了源氏与夫人们在红梅飘香的微雨天里,举行品香会的盛况。及至竞赛结束,宴会开始,而青烟袅袅,熏香与梅香交融,衣香丽影,觥筹交错,弦乐清音相伴,人愈发娴静幽雅、心旷神怡。
香道在日本,与茶道、花道一起构成传统的“雅道”,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鉴真传香
日本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在原始宗教仪式中熏香。《日本书纪》载推古三年(公元595年)有“沉木漂于淡路岛,其大一围,岛人不知沉木,以薪烧于灶,其烟气远熏,以异则献之”之说。这是日本古文献中对香最早的描述。日本正仓院中收藏的御物目录中仍记着不少香料的名字,寺中存有古香中最有名的兰奢待,这是日本最大的沉香。因为沉香在古代佛教仪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香大概是与佛教同时传入日本列岛的。
人们普遍认为,正式的熏香艺术是随中国唐朝的鉴真和尚(688年至763年)到日本弘扬佛法而传入日本的,据史料记载,鉴真和尚历次东渡,都携带有大量的香料。奈良时代,香主要用于佛教礼仪,这时的熏香方法称烧香或供香,就是将一种香或两种以上的香混合,直接点燃;也有的香被用在朝廷典礼、熏衣上或是将香料放在房屋四角而使室内空气芬芳。
衣带犹香
平安时代,随着“国风文化”的兴起,香已经成为贵族男女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使用的香以合香为主,根据时间、场合、心情的不同选择使用不同的香料,将它们搭配起来,加入炭粉,以蜂蜜调和凝固,故而又称“炼香”,由于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香气,亦称“熏物”。平安朝随季节更替而制作的六种经典配方又被称为“六种熏物”。
梅花(ばいか) 初春残梅的微香
荷叶(かよう) 夏季芙蕖的浓香
侍从(じじゅう) 秋风略凉的涩香
黑方(くろぼう) 冬季结冰时的清香
落叶(らくよう) 焚烧秋叶的悠远之香
菊花(きっか) 如菊的淡雅之香
平安朝的宫廷文学,如《枕草子》和《源氏物语》中,也有许多关于香的记载。贵族们以品香为流行风尚,用香熏衣,在室内燃香,出游时也衣带犹香。贵族男女于独处时或于盛会之中,焚烧香料,从香烟缭绕升腾而消失于无形中感悟世事的无常。
微雨的天气里,空气潮湿,香味更容易挥发。《源氏物语》中描写光源氏与夫人们就是在红梅飘香的庭院里伴着微雨举行品香会。前斋院槿姬的“黑方”幽雅沉静,与众不同;源氏的“侍从”香气文雅可爱;紫姬的“梅花”爽朗而新鲜;花散里的“荷叶”香气幽静、芬芳可爱……贵族对香的偏好,为辉煌的平安王朝增添了袅娜柔美之气。
独爱沉香
镰仓时代,贵族衰败,他们所信仰的从唐朝传入的佛教天台宗和密宗也日渐式微,随之而崛起的是武士阶层,他们大多修习禅宗,在此影响之下,沉香取代了“熏物”成为熏香的主流。武士道发展过程中,大量吸取借鉴禅宗的主张,提倡克己忍受,不事浮华,排除杂念,摒弃欲望,将此确立为武士的修养及行为规范,成为武士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武士认为,沉香的幽远枯淡正与禅宗的精神境界相吻合,故而独爱沉香。武士用沉香来安神、排除杂念、训练灵敏的嗅觉,在出征前还用它来熏头盔和铠甲。武士阶层用沉香把个人修养和武技作战结合了起来。镰仓时代末期,品玩沉香成为了上流社会的风尚,搜集沉香之风大盛。
中国宋元时期上流社会的“四般闲事”在室町时代传入日本,士大夫们品香吟诗参禅的风尚备受推崇。新式的香具也传入日本。黄庭坚的《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广泛流传于日本香界。足利义政执政的东山时代,香道品鉴风气更盛,与茶道、花道并列为高雅的社交活动之一。人们在吃茶过程中品香、赏花、吟诗、参禅、感悟人生。当时,许多有权势者,爱香如命,他们藉着权利之便,搜集价值非凡的香,于聚会时,将搜集到的名香一一点燃,互相品鉴香味的优劣,这就是香道的雏型。
当时,日本与东南亚贸易往来增多,日本人也逐渐以分辨沉香产地及成色为乐。其中,三条西实隆(1455年至1537)专门研究香道,并制定了香木等级及按产地和气味特征进行归类的“六国五味”法。这为日本香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香道复兴
新兴工商阶层在江户时代逐渐兴起,大众文化繁荣,日本民族文化已经成熟。不仅江户幕府创建人德川家康爱好收集沉香,新兴的工商阶层中,香道也开始普及。香道流派志野流的开创者志野宗信打破贵族、上层武士、上层町人对香道的垄断,积极地向普通工商业者、农民推广香道艺术。工商业者、地主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学习香道以加强自身的修养,艺伎们也把通晓香道作为一门技艺。从这时起,香道禅修的功能淡化,更多的是作为大众化的艺术教养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时,香道活动中流行“组香”,即结合数种香木,选用一定的题材,按一定规则,表现古典诗歌、故事、传说的文学性及四季风景意境。源氏香纹就是根据《源氏物语》的内容而设计的组香,是以除去第一卷桐壶与最后一卷梦浮桥以外的52卷卷名为题的香道游戏。香客们在这种游戏中感受美好的香气,比嗅觉,斗学养,卜吉凶,体悟古典文学和自然景物的意境,轻松优雅而趣味盎然。源氏香纹非常古朴雅致,后被作为徽记、标志,织染在衣物上,画于工艺品、日用品中,出现在建筑图案里,成为常用的纹样。而这一时期的“香具”也越来越精致、讲究,此时,香道进入了完备期。
18世纪是香道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香道宗谱。印刷术的发展也使这一时期的不少香道宗谱流传至今,例如《闻香目录》、《香道兰园》、大枝流芳的《千代农秋》等。18世纪中期,日本香道已经完全体系化了。
明治时期,西方文化侵入日本,武士道变成穷兵黩武的精神控制工具,香道衰退,再次成为上流社会的奢侈爱好。二战后,香道随着花道、茶道的振兴,也得到复兴,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源氏香纹
一种以除去第一卷桐壶与最后一卷梦浮桥以外的52卷源氏物语卷名为题的香道游戏。规则为选5种香木,各备5包,共25包。主持人将香包打乱。从中任取5包,一次以香炉熏一包香,让客人轮流闻赏,反复五次。当5包香木赏完后客人以源氏香纹的记法在纸上记入5种香的异同。第1次和第2次的香相同时,将5根竖线的左1和2顶端连起来,为空蝉。而第2次和第3次的香相同时,为夕颜。所得的源氏香纹也因该卷的内容,可以占卜吉凶,或与季节相应等用法。如空蝉成功地避开了源氏的各种诱惑,又不失女子之情趣,结局不错,为吉兆。而夕颜,容颜甚美,先是不能与情人相守,后托身于源氏却被鬼魅夺去性命,为凶兆。
香道七种工具(从左到右):香匙(舀取香粉或小颗粒香木用),灰押(处理香灰、做香灰造型用),香筷(调和香粉、夹取香木用,亦称香筋、香箸),羽帚(清扫香炉边的香灰用),银叶夹(夹取银叶用),莺(一种针,可以别香包用),火筷(也叫火箸,夹取香炭用)。
起灰
将香灰倒入香炉,八分满,用“火箸”搅拌使其蓬松。香灰讲究雪白、蓬松、干爽。香炉中应常蓄香灰,以便养炉。
点炭
用火箸夹起香炭,点燃,待烧透后,用火箸在香灰中掏一个洞,放入香炭,香灰与炭基本同一高度。
铺灰
左手转动香炉,右手拿火箸反方向搅拌,以香炭为中心堆出一个灰山,香炭隐没于灰山之中。用火箸和灰押整理香灰,使灰山显现出美丽的放射状条纹。
开火窗
用一根火箸从灰山顶部插下,直到触到香炭。
上香木
用银叶夹夹起银叶,置于灰山上,用香匙舀起香木放在银叶上,隔火熏香,香气便渐渐弥散开。
余香
· 日本的香道与中国的香席 ·
中国香文化与日本香道不同,现在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表明,日本人使用香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那是在遥远的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经过了1000多年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环境之下,它已经成长为不同的东西,可能在形式上还有相似的内容,它们可能是一对近亲,但决不再是一个人。
目前我们在文化回归当中也看到一些现象,一些收藏者和市场商人基于种种心态,在还原香文化的过程中,开始盲目复制日本的香道。我们以为,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传承有断层的情况下,我们去参考借鉴日本香道是有一定意义的,但不应该完全去抄袭、复制。因为我们有自己的香文化。
中日两国香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日本的香道,包括他们的茶道,都极为符合他们的民族性格,即严谨性和规范性。这里没有抬高谁和贬低谁的意思。因为中日两国的文化是同等文化,没有孰优孰劣。我们仅从其差异性上来看,日本的香道通过表象上那些统一的制度、规范的形体动作等等繁琐的内容来锻炼他们的精神,磨炼他们的意志。所以他们称之为“道”,比如武士道、剑道、茶道、香道等等,这是日本的独特文化。
中国的文化却不同,我们也有“道”,但我们的道不是以行为和规范来锻炼自己,我们的道是内心的道,是思想的道,我们的道是非常崇高的东西,崇高到轻易不敢称之为道。像香、茶这些渗透到我们文化生活方式中的内容,我们一般情况下不称其为道,我们更多地称之为艺,如茶艺、香艺。
中国人喝茶有茶席、吃酒有酒席、品香有香席。这些都是通过物质带给人们各种感官上的感受,来激发人们的思想、情绪的变化,这是中国的文化特点。人们通过茶对自己味觉上的感受来使自己的情绪和生理发生变化,通过闻到香之后的嗅觉感受来使自己的情绪发生变化。在这种情绪变化当中,使我们的思想状态、生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方式都随之变化,而我们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去感悟自己、陶冶自己、修炼自己。
事实上,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核心的内涵,那就是养生。这种养生是分为两个部分的,一个是养我们的身体,一个是养我们的心灵,这是一种身心的双重修炼,仅通过一些表象上的肢体语言是远远不够的。另外,中国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我们的文化充满了随意性和创造性。举例来说,当你去体验日本茶道时你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主、客的位置是固定的,桌子上摆放的物件和具体位置也是固定的,茶巾叠放的角度也是固定的,甚至当客人接受茶杯的时候,杯上花纹的方向也要保持一致。但是中国人不这样,中国人享受茶艺时充满了随意性和创造性,主客可以根据自我感受去随时调整——位置可远可近,可左可右,在这种文化的传承中,继承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调整,而不必拘泥。这种现象的好坏我们姑且不论,但至少它是我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而且从客观上来讲,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们文化的繁荣。所以说中国与日本的香文化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也体现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