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平
作为一名教师,听课、评课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的良好载体,也是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力抓手。然而,如何听课、评课,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语文教学中的听课与评课更是如此,相关讨论的广度可能是其他学科望尘莫及的。但作为一项教研活动,听别人上课,能从别人身上学到驾驭教材的能力、驾驭学生的能力以及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一名优秀的教师的语文素养也必然优秀,通过听课可以知道上课者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能力,更能看出授课教师对教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因此每听到一堂优质课,也使听课者获益匪浅,从别人的课堂上学到了对自己教学非常有益的东西。所以学校组织听课,也是希望同科教师通过互相听课,提高彼此的业务水平。上级教研部门开展的教研活动,如名师上课、学科带头人上课,其实也是起带头和示范作用,旨在提高辖区内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这样范围不等的大小公开课不少于几次,可想而知,上课、听课对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笔者经常参加学校内的教研活动,旁听同学科教师的课更是乐此不疲。每次,通过听课都能从他人身上汲取长处。对有争议的地方也尽量做到开诚布公,真心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工作,特别是从别人的课堂上学到许多宝贵的经验,也使自己大有长进。然而,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一些关于听课教师的問题。
一、听课时不守时
听别人上课,首先对别人要有一种尊敬与学习的态度。即使是校内听课也不例外,不能为了应付学校的检查而敷衍了事,流于形式(学校每学期为了教研活动,规定听课不少于一定的节数)。这样既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不敬。对听课时间的把握,能表明听课者的态度。有的人听课迟到、早退。开课的教师和学生互致问候后,已经进入教学过程了,有的听课者才匆匆赶到,影响了开课教师的情绪,小而言之是自己耽搁了几分钟,大而言之是对开课老师的不尊敬,因此听课教师听课时必须守时。宁可早到,不可迟到。
听课早退也是听课时有发生的现象,这样更有失妥当了。无论开课者的课上得如何,听课者提前退堂都是不可取的,即使是学生开始活动(如交流、探究、做作业等),授课者的教学过程看似已经结束,但整节课仍未完成,听课者应该善始善终,听到结束为止。这既是对别人的尊敬,也可能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发现教学的闪光点。
二、听课时不够专心
听课有时会遇见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作业的过程。这个时候,有的听课者与别人交头接耳、评头论足,更有甚者,借此机会看书、看报、批作业、玩手机,其态度有失严肃和虔诚,让其他听课者和授课者本人感到不悦。一名虔诚的听课者应该认真听课,以发现别人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为后面的评课做好准备,避免评课时失于偏颇。
三、听课后不参与评课
校内听课的目的,就是给同学科教师创造一次学习的机会。无论开课者的课是成功还是失败,不能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应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同样的课让不同的人去执教,风格势必不尽相同。同课同构、同课异构就是如此。如果听课后匆匆离开,不参与评课,这就失去了聆听他人真知灼见的机会。俗话说:“会听听门道,不会听听热闹。”评课时,内行的一句话能让我们茅塞顿开,心头一亮,这比单凭个人摸索更有效率。因此,多听他人评课,更能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见地。
四、评课时缺乏辩证的观点
评课时,听课者往往会对适合自己“口味”的课有溢美之辞,将课说得完美无缺,而对不适合自己“口味”的课,往往全盘否定,说得一无是处,一节公开课,再成功也会有不足的地方,即使是名师的课也会有瑕疵,十全十美的课是不存在的,一无是处的课也是少之又少的。对于经过系统学习的教师来说,“家常课”还是会上的。但不可否认,优质课肯定长处胜于不足,特别是名师、名家的课。听他们的课,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上课的技巧,更能感受到他们人格的魅力。笔者有幸听过钱梦龙和吴晓茅两位老师的课,从他们身上充分感受到高尚人格力量的熏陶和教学艺术风格的享受。聆听评课尤为重要,特别是听名家的评课,他们往往破解迷津、高屋建瓴,肯定长处恰到好处,指出不足入木三分,提出希望,高瞻远瞩。如果听课之后能谛听他人的评课,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大有帮助。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听课者,应该认真吃透听课这一教研活动的初衷,通过听课、认真评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不论是“常态课”,还是“示范课”,其目的是相同的。如果听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而敷衍塞责,不如不听。因此,听课必须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这样既是对别人的尊敬,也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一条途径。真心希望这项教研活动能成为教师们相互交流、相互展示、共同提高的平台。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少壮者,事事当用意而意反轻,徒泛泛作水中凫而已,何以振云霄之翮?衰老者,事事宜忘情而情反重,徒碌碌为辕下驹而已,何以脱缰锁之身?
——〔明〕洪应明《菜根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