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学本质 打造魅力课堂

2013-04-29 05:14杨遇铃叶青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生活化数学知识情境

杨遇铃 叶青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以及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挖掘数学问题,抽象数学概念,把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活味,真正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那么如何把握数学本质构建有效魅力数学课堂呢?现结合教学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拖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数学课堂中,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因此,要使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掌握和巧妙应用生活化、趣味化的数学语言成了每个数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有效地将数学语言生活化,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拓展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随着知识的积累,发现我们的生活简直就是一个数的世界。如王安石《梅花》这首诗中写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你能从诗中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吗?”数学课堂中出现一首古诗,顿时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同学立刻就找出了“数”字。教师适时引导:“王先生真是了不起,只用了一个‘数字,就表示出了梅花的数量,引起了我们的联想。那我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想个办法,精炼地表示出梅花的数量呢?”顺势引入新课——用字母表示数。教师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去描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

这样在数学课堂中,教师生活化的语言,不仅能使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展开高效的学习,还能使数学课堂充满吸引力,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欲望。

二、数学情境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做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发现数学规律,在数学课堂中找到生活原型,能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原来熟视无睹的生活事件中竟也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公顷”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估一估学校操场的面积有多大?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然后再用课件出示一组校园全景图,小区全景图,公园的全景图等等,结合教师的解说,用平方米为单位告诉学生它们的面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最后引出“公顷”这一概念。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教师把“公顷”这一抽象的概念,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图片和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表象。又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找角,并说说你对角的理解,再把实物中的角抽象成数学中的角。

这样由生活经验入手,把数学问题和生活情境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从生活原型中抽取数学概念,不但充分地挖掘了教材中的生活因素,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来自生活中生动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有所依,积极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数学问题生活化

荷兰教育家汗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目前,我们的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情景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一一间隔排列》一课时,我先为学生展示马路边植树、路灯等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让学生直观感知一一间隔的含义,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主要特征,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观察书本中的主题图,把生活原型和课本知识有机结合,最后再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在班上找一找有没有符合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直观演示——抽象概括——建立模型——回归生活”这一教学模式,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体会到只要用数学眼光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在本节课的结尾,我还安排了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为自己的校园旗台设计盆花摆放方案,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能遇到的与一一间隔排列一样的规律,体会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这样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而且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还通过发掘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内涵,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四、练习设计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能运用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无法面面俱到,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为此,我认为数学作业的设计,可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从数学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给学生一个更加广阔的数学学习空间。只有真正的把数学作业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一起,才能使我们的数学知识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乐于接受。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调查作业:请你找出与百分数有关的成语或名言等。这个调查作业让学生兴致盎然,他们在成语中找到了: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大海捞针、十拿九稳……在名言中找到了:“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等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他各种的学习活动整合起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又如在学过了“复式统计表”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去统计学校各种小社团的学生参与情况;学过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之后,让学生帮助自己的爸爸妈妈去算一算,家里装修要粉刷墙面,粉刷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要用多少材料?认识了“百分数”后,让学生去了解及格率、优秀率、命中率等百分数的实际意义。这样的练习作业设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这样把数学作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就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集合,提高实践能力。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具体的生活情境为载体,从生活实例中抽取数学模型,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有机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切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数学知识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不同情境中的水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