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三美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教学思想理念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始终不放心、不放手,认为只有“满堂灌”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这种教学方法不论运用到哪个学科,哪个环节的教学中都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有鉴于此,近年来各界对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对教学理念、策略、方法、手段等改革的实施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沐浴着教改的春风,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话题同大家做如下分享。
一、激发阅读兴趣
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很多论著均有阐述,所以,笔者不必在此赘述。激发小孩子阅读兴趣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提出合适的、可行的目标要求。一年级上阅读课文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
具体操作层面上讲,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猜想。比如,让学生看课题,想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课题,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更佳。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章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让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阅读教学弊端凸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基本要求是: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即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在阅读教学中,基本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但是对话的中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因为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三、重视朗读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即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因为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阅读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四、培养思考
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的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无法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教师要充分重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方法和途径上,大家应互相学习和借鉴,以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