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萍
有位语文名家曾说过:“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最近这几年,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承载的非语文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从天文地理到思想品德,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并且冠以美丽的说法——综合、渗透、人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一而足。似乎学生一学语文,便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可唯一不能解决的恐怕就是语文本身。语文课究竟应该如何上?前不久,听了几位教師的课,上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感受颇深。
一、让学生写好中国字——感受祖国汉字的神奇
片段一:(教师甲)直接出示宋庆龄的图片,简介后板书“宋庆龄”,当写到“龄”字时,说:“‘龄是这课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下。注意框里面的是个‘人,不能写成‘×。”师生共写“龄”。……在学习别的生字(这一课还有“繁、搬、稠、瞻”这四个字)时,教师甲让学生观察一下哪个生字要注意,学生一下就说中了“繁”,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出示这个字,并用红色标出这个字需要注意的地方,最后让学生描红。
看到这儿,也许有人要问:都已经是四年级下学期了,生字有必要这样讲吗?课堂上有必要让他写吗?我的答案是:很有必要。时下很多的公开课,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直令我很纠结,语文课的学生只要带着一张嘴巴,以“对话”“交流”“讨论”的名义,竟然一节课上不用写一个字。一节课下来,鸟儿已经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这个教师关注了这两个生字易写错的地方,如果能指导一下这两个字如何写美观,怎样去记忆,那就更好了。因为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把字写正确,还要写美观。
二、让学生说好中国话——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片段二:(教师乙)在学习樟树的特点时,出示句子: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他们总是那么蓬勃。
师:你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那个句子更好?为什么?
生1:我认为第一个句子好。因为“蓬蓬勃勃”比“蓬勃”更能表现出樟树的生机勃勃。
生2:我也认为第一个句子好。因为“蓬蓬勃勃”是一个叠词,它让我们不仅感受到樟树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句子读起来也更顺口。
听到这儿,我不禁为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叫绝,更为教师的这一环节设计而叫好。这就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让学生学会去表达——学习谋篇布局的巧妙
片段三:(教师丙)在学习樟树的内在美时,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樟树特点的句子,接着概括出樟树的可贵之处:香气永久保持和拒虫。然后指导学生反复读,学生读得很到位。此时,教师话锋一转:“这个自然段除了写了樟树,还写了什么?把这部分内容去掉行不行?”
生1:这个自然段还写了石榴树。同一棵石榴树上有好几种不同的虫子,而樟树却拒虫。即使变成家具、木屑,它都拒虫。
生2:我知道这种写法叫对比,用这种方法更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所以,这部分内容不能去掉。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要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品词赏句中感受文章的内涵,更要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掌握重要的写作方法。学习这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中这种对比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美好的心灵,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这些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姓语,小语姓小”,字、词、句、篇章一个不能少。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编排体系,在有关字、词、句、篇的教学中,确保学生有大量时间去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力求将语言训练的过程展示得妥帖自如,留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应该怎样上?一句话,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当然,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而且,在这个问题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个语文教师为之奋斗的目标。只要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它。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