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网络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网络教育的核心,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满足现有网络教育的需求。该研究设计出一种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网络课程设计模式:借助于对学习者特征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引出问题情境并以任务形式逐个解决问题来进行在线学习;按照需求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学习支持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的模式来设计网络课程。该模式具有强交互性、及时反馈性和评价多元化等特征,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者兴趣,促进有效学习。相信对于现有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问题情境;任务驱动;网络课程设计;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网络课程的开发是实施网络教育的核心。而现有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研究发现之所以存在诸多的问题,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评价、可用性和共享性差、教学设计精陋、课程开发模式仅是简单地将传统课堂搬上网络和缺少需求分析等。我们知道,网络课程是有网络特色的特殊课程,因此“应按照网络课程开发的规律进行严格的需求分析、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按照课程开发的规律,阐述了一种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网络课程设计的通用模式,它具有通用性强,系统设计结构简单,强交互性、及时反馈性和评价多元化等特征,能够增强学习者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优化学习效率,可以很好地解决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二、“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模式”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情境认知理论则认为,学习应当是发生在一种复杂而有意义的现实或事实的情境中,学习以解决这些问题为目标,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的深化,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培养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网络课程中的问题情境设计,是在网络条件下围绕学习目标为学习者创设各种尽可能接近于现实的网络化问题情境,学习者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提供的在线学习支持工具进行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等方式完成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种学习环境下,解决问题即是学习的过程,学习者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并灵活运用于现实世界,从而获得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提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以外,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学习还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线索,从而防止偏离学习方向。
三、“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模式”的设计
设计问题情境是整个网络课程设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本模式以问题为中心设计需求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支持、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六个环节,结合理论研究成果,着重从应用层面上表述该模式的构建,以实现在没有教师面对面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很有兴趣的溶入课件设置的情景中,并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实现学习目标的目的(如图1所示)。所谓“任务驱动”即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以完成任务为线索,把教学问题巧妙地隐含于各项任务中,通过对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工具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的学习。此时任务成为了问题提出的表现,完成任务(即解决问题),则成为了学习者学习的核心。学生通过分析学习任务、研究问题解决方案、最后经过学习达到最终目标的步骤来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这种任务来驱动学习的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应用模式分析。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者认知特征,学习者情感特征和学习者初始能力分析,如知识基础、兴趣特点等。按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教学目标分析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的分析。应用模式分析即该课程主要用于基于网络的课程辅助式学习、个别化学习或小组协作式学习。需求分析可以为问题情境的设定提供依据。
2.教学内容设计
该部分包括教学内容、学习资源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网络情境的设计三个部分。首先,设计者根据已确定的目标,通过任务分析,确定学习者需要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其中应重点注意对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而不是简单的堆积,以体现课程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知识的逐步深入,这样才能符合学习者学习规律。教学内容确定后,就可针对各项教学目标和知识点,配合教学活动设计合适而简明易懂的问题,以形成符合学习者的背景经验的学习的问题情境。在问题设计时应注意难度应在“最近发展区”内,同时体现难度的递增、相互之间的逻辑性和角度的多样化,以引导学习者从整体逐步探索问题的本质,从而便于全面认识和系统掌握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同步或异步讨论、专题学习网站和课程答疑库等。教学媒体的选择在整个网络课程设计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它能有效地降低认知难度,突出信息要素,吸引学习者注意,使学习者记忆深刻,并有效地组织学习活动和呈现交互,在设计选择时应考虑ACTION模式原则,即体现技术的可行性与方便性、技术应用的考虑、教与学的友好度、交互性与用户友好性、组织实施、新颖性和传输速度几个方面,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媒体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3.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为了支持和促进有效的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的程序和方法”。本模式主要用到的教学策略有抛锚策略、教练策略、随机进入策略和小组协作学习。抛锚策略是使学习者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和教师的嵌入式教学以及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者亲身体验到从识别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其中“锚”指的是包含某种问题、任务的真实情境。教练策略是指学习者在遇到困难时,由教师或系统给予适当指导、建设、暗示和反馈,如学习步骤提示和操作帮助等。随机进入策略是指学习者可以选择不同方式进入相同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而获取对同一问题或事物的多方面认识和理解。小组协作学习即组织多个学习者通过讨论、互助等方式来互促学习,在网络学习中通过提供各种同步与异步交互工具来支持协作学习。
4.学习支持的设计
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是“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为目标,通过配置课程中的学习资源使网络课程满足学习的自主性、情景性和社会性的设计原则,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能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从学习者角度为学习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要尽可能多与学生交互、给予诊断、及时提供帮助、激励,以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帮助学习者的网上学习。学习支持的设计主要包括界面设计、交互与反馈设计、在线帮助和电子学档四个方面。界面设计应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以便于修改、查找和后续的功能扩展,如导航区、学习区和帮助提示区等。同时体现友好性、强交互性和内容的合理呈现,如设计多种导航方式,防止“迷航”现象。交互与反馈的设计应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入手,以简洁为主,实现更人性化的操作。如操作回馈、自动显示学习位置和学习建议提示等。在线帮助设计则在学习过程中,以提示等形式类似于教师或学习伙伴对学习过程以引导,辅导学生的学习操作或针对学习情况给出引导性解答以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电子学档即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自动记录学习过程的工具,教师可以基于电子学档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做出评价,并给出下一步学习建议,比如学习者在某活动中的表现和学习时间、对前测和后测结果对比分析等。记录数据来源包括操作记录、学习留言、自评和互评信息、测试成绩等。
5.学习评价设计
进行学习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学习者学习情况,以便于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如学习效果太差应返回上课时重新学习、对某知识点掌握不够而继续复个环节的复习等。学习评价设计有三个基本原则,即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并突出过程评价。以体现评价的主体性和多元化,从而保证评价的整体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常用的评价方式有:测试、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价、基于活动参与度的评价和基于评价量表的评价等。评价的焦点应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使学习者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更应借助于各种反馈方式促进他们的反思,以促进学习者认知策略和知识结构的发展,也有助于通过网络及时监控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活动。
6.教学活动设计
我们知道,网络课程是由网络课件和教学活动两者组成的,因此它是整个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否则只能称之为网络课件。教学活动即学习者在学习网络课程时,按学习步骤与网络教学系统中的网络课件进行“人机交互”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前的动机激励与学习策略指导活动、学习中的讨论和答疑活动和学习后的评价活动。在学习过程中,不存在教师这个角色,只存在学习者和网络课件这两个角色。因此,传统教学活动中教生间的交互变成了学生和网络平台之间的交互,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和反馈等活动都融合在设计的网络课程的网络学习情境和活动中。
四、总结
基于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型网络课程设计模式以问题为中心来设计网络课程的各组成部分,并通过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以任务的形式促使学生更认真地学习,这样即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提高了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随着网络教育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设计好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是打破制约网络教学瓶颈、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解决网络课程设计时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除了增强设计者对相关教学理论和开发技术的掌握程度外,为他们提供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和有针对性的网络课程设计模式也是不可或缺的。该模式的应用效果还有待于在网络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但相信对于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工作是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武法提.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1):64-68.
[3]尹睿,谢幼如.网络课程建设与实施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9):40-44.
[4]彭立,乔爱玲,王楠.基于建构主义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02(9):37-39.
[5]林枋,成丽娟.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20-22.
[6]孔得伟,徐玉辰,王永锋.学生需求视角下的网络课程实践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81-83.
作者简介:贺志强(1987—),男,湖南湘潭人,硕士,现供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研究方向:数字化学习环境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