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报文化版面创新研究

2013-04-29 00:44乔真真朱正安
关键词:光明日报

乔真真 朱正安

关键词:高校校报;文化版面;光明日报;校园传媒

摘要:长期以来,高校校报文化版面主要以文艺副刊形式出现,其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琐碎,往往成为新闻版面的补充甚至附庸。为加强高校校报文化版面的创新,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家级报刊《光明日报》主要文化版面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光明日报》文化版面相关文章数、配图数、栏目数均大幅度增长,选题策划紧扣国家文化政策,稿件类型灵活多样,注重深度报道和发表评论性文章。由此可见,要开拓高校校报文化版面的新天地,就不仅要重视高校校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要加强高校校报文化版面的选题策划,加大文化版面的配图数、栏目数,精心打造高校校报的视觉文化,同时加强校报文化版面编辑队伍和评论员队伍的建设。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3)06-0059-06

一、引言

大学肩负着人类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对师生的影响非常深远。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对整个社会文化创新和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影响力甚至超越大学校园本身〔1〕。以校报为主流媒体的高校校园传媒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大众传媒除了传播信息和知识外,还承担着社会意义与主流价值建构、引导的功能〔2〕,那么校园传媒在履行传播校园信息、引导校园舆论的核心功能的同时,对于大学文化建设同样有着可资挖掘的潜力和实现媒介价值的空间〔3〕。校园传媒自身具备的文化特质,已然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校报是学校党委的机关报,也是大学校园的主流媒体。高校校报作为纸质媒体,相对于电子媒体的多元性和流动性来说,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可读性等优势,承担着校园信息传播、师生信息服务、展示学校对外形象等职能。而校报文化版面更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在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承载大学精神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校报文化版面主要以文艺副刊形式出现,体裁以风格清新、品位高雅的随笔、杂文、诗歌等为主,其形式和内容相对单一、琐碎,往往成为新闻版面的补充甚至附庸。很多高校校报的副刊在对大学文化深层次的阐释乃至构建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没有很好地起到引导大学文化发展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对高校校报文化版面的创新,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文献的阅读和整理,我们发现之前对高校校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办报技巧、图文形式等技术性问题,很少从大学文化的角度对高校校报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使用基于传播学的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对国家级报刊《光明日报》的主要文化版面进行分析,以期对高校校报文化版面创新有所借鉴。之所以选择《光明日报》,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光明日报》和高校校报的读者对象都以知识分子为主,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第二,《光明日报》素以文化见长,重点报道教育、科技、文化、理论等领域的新动态、新突破、新理论、新成果以及知识分子典型人物,是“权威的思想理论文化传播平台”。近年来,该报文化版面多次扩版,在社会上影响广泛。因此,选取《光明日报》作为分析对象,对高校校报文化版面创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的分析方法为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通过对书籍或其他信息媒介进行非介入式的分析而得到研究结果,分析的内容并不会因研究者的参与或介入而受到影响。因此,内容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内容分析的程序可以分成四个相互联系的任务或者步骤:(1)定义研究问题;(2)抽样与分析单位;(3)类目建构与编码;(4)样本内容分析结果(详见第三部分)。

(一)定义研究问题

本文重点分析《光明日报》文化版面的特点,对文化版面体现出来的选题策划思想、稿件体裁分布情况以及稿件来源等进行研究。

(二)抽样与分析单位

本文选取《光明日报》的主要文化版面作为研究对象,从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的报纸中每一季度随机抽取一周的报纸作为样本①,共84份样本。选取的《光明日报》文化版面主要有:读书、光明讲坛、光明文化周末、国际文化、国学、美术、美术评论、人文建筑、人物、摄影、书林、书评、文化、文化产业、文化观察、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遗产、文荟副刊、文学评论、文艺评论、艺术评论、作品等。

(三)类目建构与编码

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本文在内容分析部分制定的类目包括:文化版面的稿件类型、稿件主题、稿件篇幅、署名作者来源。具体阐述如下:(1)稿件类型。主要根据新闻体裁的分类来对稿件类型进行划分,分为通讯、消息、专访、评论、散文、诗歌、小说、回忆录、报告文学、实录、观点荟萃、其他。(2)稿件主题。主要结合版面主题进行了划分,分为国学、读书、文艺、人物、摄影美术、影视戏剧、国际文化、人文建筑、宏观文化。(3)稿件篇幅。根据稿件字数的多少分为200字以下,200~800字,800~1500字,1500~2500字,2500~5000字,5000字以上。(4)署名作者来源。本文将署名作者来源的稿件进行划分,分为新闻记者(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外报高级记者、新闻观察员等)、文化学者、文化专家(作家、画家、书法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等)、公务员、其他。

三、样本内容分析结果

本文先对所抽取三年(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目标样本中文化版面基础数据作总体概述,然后对目标样本进行具体分析。

(一)总体概述

总体来看,在《光明日报》文化版面抽取的84期样本中,文章总数为401篇,配图总数为574幅,明确标示有栏目名称的栏目总数为141个(详见表1)。

从表1可见,文化版面的文章数、配图数、栏目数三年来均呈递增趋势。从文化版面文章数来看,三年来的逐年增幅分别为11.82%、36.59%,其中2012年上半年达94篇,占样本总数的23.44%。这与《光明日报》文化版面在2012年改版密切相关,从2012年开始,《光明日报》每周增加“光明文化周末”8个版面,包括“文荟”和“艺萃”两个周刊。从文化版面配图数来看,三年来的逐年增幅为40%、43.96%,大于文章数量的增长,其中2012年上半年达167幅,占样本总数的29.09%。从文化版面栏目数来看,三年来的逐年增幅为2.94%、105.71%,其中2012年上半年明确标示出栏目名称的文化版面栏目有50个,占样本总数的3546%。

可见,近年来《光明日报》文化版面的文章、配图和栏目的数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配图和栏目的数量相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这一方面说明文化版面在《光明日报》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另一方面说明《光明日报》越来越注重配图在文化版面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文化版面栏目主题的策划和设计。

(二)稿件类型

通过对文化版面401篇稿件的分析(见表2)可知,“评论”是文化版面最常见的稿件类型,所占比例为31.17%。此处的“评论”,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评论、书评、读(观)后感等。其次是“散文”,这类所占比例为18.45%,主要包括杂文、随笔、小品等。而“通讯”和“消息”分别占10.72%和9.48%。

从样本三年来的分布情况来看,“评论”也是最常见的稿件类型,虽然所占比例有减有增,但绝对数量依然保持最多。这与高校校报文艺副刊以散文、小说等副刊体裁为主不同,《光明日报》文化版面大量采用“评论”类型的文章,不仅提升了文化版面的理论水平和文化品位,也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当然,“散文”仍然在文化版面中占据重要地位,所占比例依然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12年上半年增加至31篇,其中新开辟的“光明文化周末”版面占23篇。

文化版面的五分之一是“通讯”和“消息”类的文章,既传播最新文化资讯,同时又兼顾报道的深度和广度。“通讯”和“消息”所占份额基本相近,都保持在十分之一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专访”和“实录”呈稳步增长趋势。“专访”主要指人物专访,《光明日报》文化版面往往用整个版面来深入报道一至两位人物,与此相关的栏目也相对固定,有“走进大家”、“人物志”等。“实录”主要指访谈录、演讲录、发言实录、研讨会对话录等,集中刊载在“光明讲坛”、“国学”、“读书”、“文化”等版面。“实录”的特点是原汁原味记录和整理所讲述的内容,现场感较强,对读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而“观点荟萃”主要指围绕文化主题形成的专家观点的汇总或摘录。这一稿件类型在文化版面上也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光明日报》文化版面三年来这类稿件涉及的主题有美术馆建设、区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建党90周年优秀电视剧和优秀电影等。这类稿件的特点是观点鲜明精炼,剖析较深入,思想性和现场感较强,读者可以汲取各个层面专家的观点。

(三)稿件主题

稿件主题反映了报纸编辑对文化版面的策划和设计思想,同时也反映出社会文化热点问题的分布状态。

由表3可见,“读书”和“文艺”是最常见的稿件主题,所占比例分别为24.19%和23.94%。本研究中,涉及“读书”主题的稿件,以《光明日报》

“书评”、“读书”版面为主,包括书评、书目介绍、书

籍出版等。而“文艺”主题涉及范围主要包括文学

作品、文艺评论等。从这两个主题的样本总量来看,“读书”和“文艺”分别为97篇和96篇。可见,对于书籍的推广、宣传以及深入评论,是《光明日报》文化版面策划的重点之一,这也与国家大力推动国民阅读,提高国民整体阅读水准的相关政策密切相关。而“文艺”一直是文化版面的重头戏,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能够增加文化版面的可读性,提升思想深度和文化层次。

“摄影美术”和“影视戏剧”所占比例都在10%以上,分别为14.21%和10.72%。“摄影美术”主题的稿件所占比例在近年来得到较大提高,尤其在2012年上半年达到23篇。其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与“摄影美术”对美化版面、吸引读者眼球、陶冶文化情操的重要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影视戏剧”主题稿件所占比例在近两年来也得到较大的提升,这应该与国家推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密切相关。

“国际文化”主题稿件占4.74%,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是三年来一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说明文化版面越来越重视推介国际文化,开拓读者的国际文化视野。

(四)稿件篇幅

通过对稿件篇幅的分析,可以了解《光明日报》文化版面稿件的配置情况。

从表4可以看出,800~1500字是最常见的稿

件篇幅,所占比例为30.92%,其次是1500~2500字,占22.94%。这两种篇幅的稿件数量超出总数的一半,但所占比例三年来都呈下降态势,分别从35.45%和27.27%下降到24.40%和2024%。而200~800字篇幅的稿件呈稳步上升趋势,从818%上升到28.57%。这应该和报纸为吸引受众阅读而采取的短文化、分割化、组合化报道有关〔4〕。

2500字以上篇幅的稿件所占比例为18.46%,虽然不到五分之一,然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这些稿件以评论、实录(访谈录、演讲录、发言实录、研讨会对话录)、通讯、专访、散文等为主,反映出文化版面在版面容量有限的前提下,依然注重报纸在深度报道方面的优势(详见图1)。

(五)署名作者来源

作者来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文化版面的组稿来源。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很多文章没有明确署名,因此本研究仅对署名作者来源的稿件进行统计(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署名作者来源的稿件中,来自“文化专家”(作家、画家、书法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等)和“新闻记者”(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外报高级记者、新闻观察员等)的稿件最多,分别占31.82%和30.68%,这两方面的稿件超过了署名作者来源稿件总数的60%,且绝对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统计,来自“文化专家”的稿件形式多样,多以散文、文学作品、书画、评论等为主;来自“新闻记者”的稿件多以通讯、专访等深度报道为主。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光明日报》文化版面的总体特征

根据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光明日报》文化版面的分量越来越重,相关的文章数、配图数、栏目数均得到大幅度增长,尤其是配图数量的增长远远超出文章数量。从稿件类型来看,“评论”和“散文”类型最为常见,同时注重“专访”、“通讯”等深度报道,还采用了“实录”、“观点荟萃”等比较新颖的稿件类型,增加了文化版面的现场感和吸引力。从稿件主题来看,“读书”和“文艺”主题是文化版面策划的重点,同时也加强了对“摄影美术”和“影视戏剧”类主题的策划。从稿件篇幅来看,文化版面稿件篇幅兼顾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报纸深度报道的需要,200~800字的小篇幅稿件呈稳步上升趋势,而中长篇幅的稿件更注重发挥报纸深度报道的优势。从署名作者来源来看,来自“文化专家”和“新闻记者”的稿件各占据较大比例,说明提高稿件质量要坚持对外约稿和对内培养队伍的原则,进行“两手抓”。

(二)对高校校报文化版面改革创新的建议

根据对《光明日报》文化版面的分析,结合高校校报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当前的高校校报的文化版面的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体现:

一是要重视发挥校报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传统意义上,传媒往往被认为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工具。而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传媒作为主导“文化形式”不仅得到了确认,而且传媒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意义也随之发生了令人惊异的新变与延伸〔5〕。哈罗德·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提到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媒介即文化”的命题〔6〕。传媒和文化的关系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媒是文化的载体”这样简单,传媒本身的文化特质决定了传媒以及传媒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传媒不仅仅是传播大学文化的载体,更是大学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校园主流媒体的高校校报,应该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把自身的文化特质不断植入大学文化机体之中,既对大学文化的各要素进行有效传播和结构性整合,又作为大学文化的一部分来影响和构建大学文化,进一步推动大学文化的发展。

二是加强对高校校报文化版面的选题策划。文化版面不仅要有“文艺味儿”,即通过刊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体现大学文化,还应该丰富报纸的文化内涵,从内而外增添“文艺范儿”。高校校报要从构建和提升大学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加强选题策划,敏锐捕捉校内外文化热点和文化焦点,既传承优秀的大学文化,又引导大学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繁荣发展。同时,高校校报还应该拓宽思路,汲取各种新闻体裁的优势,用新闻的眼光来做文化,用文化的眼光来做新闻,尤其应加大文化版面的深度报道力度,提升报纸的文化品位,增强报纸的思想深度和吸引力。

三是精心打造高校校报的“视觉文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孟建教授指出,视觉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向,同时也是一种传播理念的转向,视觉文化的特征决定了文化传播在生产、接受以及整个流通机制的新的变化〔7〕。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快餐化”、“图像化”,报纸应在体现报纸精髓的文字阅读和迎接视觉文化的猛烈冲击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高校校报要重视配图在打造“视觉文化”中的作用,一方面提高配图质量,通过精心挑选搭配的图片折射出报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可采取灵活多样的配图形式,将配图和文字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

四是提升校报文化版面编辑的业务能力和文化素质。文化版面办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队伍的水平。一方面要提升编辑自身的文化理论修养、文化知识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等各项基本素质,同时,要注重培养一批优秀的通讯员和评论员,加大推出深度报道和评论文章的力度。另一方面,要大胆开拓思路,提高创新能力,多方努力联系,积极向文化名家或优秀的文艺工作者约稿,以吸引校内外更多的优秀稿源。只有具备一支文化底蕴深厚、理论功底扎实的文化版面编辑队伍,才能创新办报思路,引领大学文化,开拓高校校报文化版面的新天地。

注释:①

选择一周的报纸,主要是因为每周的整体版面变动不大,而一周内版面会有较大变化。之所以选择2012年6月以前的报纸,主要因为《光明日报》在多次扩版改版的基础上,于2012年对文化版面进行了重大改版,增加了“光明文化周末”,包括“文荟”和“艺萃”两个周刊。

参考文献:〔1〕

曹国永.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的责任与使命〔J〕.高校理论战线,2012,(3):39-41.

〔2〕陈伟军.传媒文化内蕴与价值流向探析〔J〕.学术论坛,2010,(11):165-168.

〔3〕李卫东.校园媒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50-52.

〔4〕孔祥武.新闻报道中的专家图像——对《中国青年报》专家意见报道的内容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69-77.

〔5〕刘文辉.传媒的“文化力”——关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发展的文化学考察〔J〕.东南学术,2010,(4):91-97.

〔6〕哈罗德·英尼斯.传播的偏向〔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

〔7〕苏状.中国视觉文化传播研究发展综述〔J〕.当代传播,2011,(5):37-40.

(责任编辑:杨珊)

猜你喜欢
光明日报
深情寄语殷殷祝福
喜欢躺着拍照的哈士奇
《光明日报》和@光明日报2017年全国两会报道对比分析
《光明日报》全新版式运行情况的调研与观察
《光明日报》法律顾问黄晓:什么时代都是内容为王
《光明日报》融媒建设实践分析
光明寻找“光明”,关注汇聚关爱
《光明日报》:“多彩贵州”拒绝污染 等
光明日报《留学》杂志—跨国采访实战营
“英雄所见略同”又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