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夫
【摘要】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行为,本文在前人的相关研究基础之上,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分类、差异性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从而找出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相关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
【关键词】学习动机;相关性;因素
一、引言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机,学习动机在所有关于动机问题的研究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学习动机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学习动机通常以多种形式而存在,十分复杂。就当前的现状看来,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学风日下、纪律松懈、成绩下滑等现象,知识基础偏差、学习能力良荞不齐等方面客观原因固然存在,但就其根本而言,缺乏适度的学习动机才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只有正确了解和掌握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才能正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充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对于日趋深化的高等教育改革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行为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着一定目标进行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则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决定并受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同样,学习活动也是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大学生适应高校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其主动能动性,创造性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动员,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一个基本措施。
2、学习动机的分类
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内在动机,也称内源性动机,指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所引起的动机,包括挑战性和热衷性两个维度;外在动机,也称外源性动机,指个体由活动本身之外的因素如奖惩他人认可和评估等所引起的动机,包括依赖他人评价,选择简单任务,关注人际竞争和追求回报四个维度。
3、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激活指向作用。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方向,它是学生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学习的动力;第二,决定学习进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态度上的差异都取决于学习动机;第三,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
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概念
关于动机的定义,国内学者通常持以下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内在观点:“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宋书文,1984)。(2)外在观点:“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孙煌明,1993)。(3)中介过程观点:“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动动力,学习动机是动机的原理在学习的这一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姚梅林,1990)。
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毛晋平(1995)总结的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如下:(1)学习动机复杂多元,且极不稳定,学习目标迷惑不明;(2)学习动机、目标多指向近景性、直接性方面。(3)学习动机、内容多功利性和实惠性。(4)学习的成就动机强度呈中等水平。从对当时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部强度测定的结果看,大学生在学习上追求成功动机的强度为中等,属一般水平,即追求学习成功的邮区力强度为一般。
鲁克成、李健荣、夏应春(1992)提出大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如下特点:学习动机的产一生受社会环境、教育过程和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日臻完善、生活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丰富,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呈现出多样性。(1)学习动机具有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成分的多样化;动机系统内部动机类别多样化。(2)学习动机呈现动态性的发展趋势:外部动机的作用逐步递减,社会责任感的动机逐步增强,专业学习的动机逐步形成和发展。(3)学习动机矛盾的两面性:渴望成才,注重自我完善,但在人才观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习动机既指向社会也指向个人,既讲精神,也讲实惠。
郎筠等(2011)通过调查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大学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体上分五种类型:(1)考试型,考试和检查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它属于表面性学习动机,一般包括两种情况:被动考试型和主动考试型。被动考试型的特点是,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以合格过关为目的;主动考试型,即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而学习,典型表现就是喜欢考试。(2)兴趣型,感兴趣和充实感是学习的主要动力。这种学习动机是由于学生对某一方面知识的初步了解或个人性格、爱好或觉得学习能使自己感到充实而产生的。有此学习动机的学生往往学习效果比较好。(3)步入社会准备型,这种学习动机认为学习是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最典型的是为了谋求好工作而主动地努力学习,为以后能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努力学习,为取得高一级的学历做准备。(4)交往型动机,交往需要是这类学习动机产生的主要根源。对于大学生来说,交往需要主要存在于同学和老师之间,只有引起同学的信任和老师的器重,才能实现通过社会交往来提高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5)报恩型,这类学习动机的源泉主要是报恩。这种“恩”有大有小,大至国家恩,社会恩,小至父母兄弟姐妹恩。这种学习动机引起的学习行为,学生比较主动,学习效果较好,相关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快。以上五种,只是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几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每一类并非独立存在,它们总是互相联系,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学习动机的多元性。
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性
黄希庭、徐凤妹(1988)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如下差异性:
(1)性别差异:社会取向、个人成就和害怕的学习动机中受到性别的显著影响,男生重视对个人和社会利益的追求,更注重成功,较少害怕失败;女生则相反,更加害怕失败,较少追求成功,成就动机明显低于男生。这与文化传统及各自要担当的社会角色有密切关系。(2)年级差异:通过对大学四个年级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一、二、三这三个年级之间在学习动机上差别不大,而四年级与这三个年级在许多方面有显著差异。四年级在害怕失败上和小群体取向上得分较低,在求知进取上得分较高,在物质追求和个人成就上与二年级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毕业班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深感求知和提高自己素质的重要,而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略有下降;此外四年级开设了课程数目下降,选修课增多,自己也有了合适的学习方法,怕考试的压力明显下降,家庭责任感逐渐减弱。(3)学校类型差异:工科和医科院校的学生在求知进取上得分较低,而在害怕失败上得分较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学业任务相对较为繁重;军校类在社会取向和个人成就上得分较高,在物质追求上得分较低,显示军校学生有较高的个人成就感,重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十分迫切。
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分类
陶国富,王祥兴(2003)根据动机产生的条件,将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主要来自内部动力的驱使,如为获得自尊、友谊、爱而努力学习。外部动机主要是受来自外部动力的吸引,如受奖学金、文凭、考研究生、出国等目标的吸引而学习;根据意识水平和动机指向的时间,可以分为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根据动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作用的大小,可以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5、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1)社会因素:目前,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海外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涌入,追求物质利益及享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代的大学生都是九十年代后出生的,其成长过程正处于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化的社会影响必然决定了大学生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大学生价值取向更倾向于表面化与实用化,这也决定了大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更趋于现实,学习的目的更多追求能否带来近期可预见的利益,这为激发其积极的学习动机设置了障碍。
(2)学校因素:由于多种原因,在高等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管理方法简单,学校条件不能满足学生求知需求,教学方法单调呆板的现状,不少院校依然延续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活动的组织无法满足学生好奇,探索的心理。这些虽然都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外部诱因,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尤为重要。有调查表明,好的教师,好的课程设置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也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求知欲较强的学生也难维持听课动机,而精彩的教学内容即使求知欲不强的学生也产生较强的听课动机。这充分表明,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状况在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起重要作用。
(3)个人因素:由于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家庭的过度关爱,以及与社会接触过少,导致大学生生理发育与心理发育不平衡,在生理上他们已经是成人,但在心理上仍带有许多少年时期的痕迹。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业的压力、个人感情挫折、人际关系矛盾、网络及游戏的诱惑,导致挫折心理的产生,而自身又无力进行及时调整,是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重要内因。
(4)家庭因素:社会、家庭、学校在大学生教育中三位一体的作用早已得到大家的认可,它们对大学生思想状态学习动机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在充分考虑社会、学校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影响的同时,对家庭的作用决不能忽视。由于家庭与大学生存在亲情及经济纽带,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学习动力不足的大学生中,有不少是因为家庭因素所致的,有的是因父母感情不和或父母离异,长期缺乏父母关爱;有的是因家庭经济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父母无法满足其在生活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需要,或不甘心于过朴素生活,导致内心苦闷,不能安心学习。
结语
学习动机是社会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激活、导向、强化等等功能。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强弱,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状态和持久性。具体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及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赵鸣九.大学生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2]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2.
[4]樊富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高觉敷.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