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一课的问题设计

2013-04-29 00:44李德
广西教育·A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教学环节思维发展问题设计

李德

【关键词】《认识负数》 问题设计 教学环节 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0450-9889(2013)06A-0058-0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项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数学课堂中,创设好的问题,不仅能使学生主动愉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真正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根据问题去全面思考,鼓励他们勇于寻根问底,追寻问题的本质与核心,探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的纵深度。

下面,就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一课为例,谈谈本人在导入、新授、总结三个教学环节中如何设计中心问题。

一、导入环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

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正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利时机。因此,在新课的导入环节部分,教师应从有效的知识结构出发设计问题,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在教学《认识负数》时,笔者首先引入“说说反义词”的游戏:

上(下);升(降);东(西);收入(支出);增加(减少);盈利(亏损)。

在游戏结束之后,出示“问题1”及“问题2”。

问题1:在生活中,像这样表示相反意义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果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怎样表示出两个意思相反的数量?

由此进入导例,某小店1~12月的经营情况:

1月份盈利5000元,2月份盈利3500元,3月份盈利2800元,4月份亏损800元,5月份盈利800元,6月份盈利1200元,7月份亏损200元,8月份亏损1200元,9月份盈利1000元,10月份盈利3000元,11月份亏损600元,12月份盈利2600元。

问题2:用什么方法能既清楚又简洁地表示出以上的数据?哪种记录方式好?为什么?

开课环节,笔者从学生的旧知识中找出同化新知识学习的“生长点”。通过情景引导学生联系反义词的特征,“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怎样表示出两个意思相反的数量?”让学生抓住其中的本质,从“问题2”入手,具体探究其中隐含的新课知识。在开放式的问题指引下,学生提出了多种表示方法,然后自己展开比较、分析,最后在相互的评价中得出结论,引出负数。可见,在知识的“生长点”上提问,有助于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的同化。

二、新授环节:问题的设计要突出知识的重难点

教师在教授新课的环节中,设计的问题首先要从教材出发,通过分析教材,明确本课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找出教材中的思维点,特别是能展现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素材,使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易混点、易错点,反映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负数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用到,教材以气温为例进行负数意义的学习,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这样的例子进行学习、探究,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因此,笔者没有改变例题的这一问题情景,而是将其进行加工、修改,把它更新为更具实效性的“大年初一”各地气温情况,并以中央一台“天气预报”的播报视频呈现。

新授环节共设计了6个问题(问题3~问题8),具体如下:

(一)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知道运用正、负数表示出生活中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问题3:在刚才的天气预报中,你发现负数了吗?它在里面表示什么意思?

通过上面的问题勾起学生对主持人播报负数气温方式的回忆,并学会用“零下……摄氏度”来表示温度,由此体会到“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问题4:如何在温度计上把这六个城市(北京-6℃,南宁10℃,西宁-12℃,广州12℃,武汉0℃,沈阳-25℃)当天的最低气温表示出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此处教学笔者没有让学生停留在单纯的数字形式上,而是通过“问题4”,引导他们联系温度计——数轴的变相形式,进行新知的探究。学生在思索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抽象的数据“-6,10,-12,12,0,-25”能在温度计上形象地表示出来,并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会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样的问题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二)教学难点: 理解正、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

问题5:把这些城市按这天的最低温度分一分类,你想怎么分?为什么?

问题6:0是正数还是负数?为什么?

卢梭认为,通过儿童自身活动获取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从他处学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一个好的问题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启迪学生心智和思维,达到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目的。

“问题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动脑、动手分一分,从而观察出各数的特点;“问题6”完全交给学生自己讨论、交流,结论也由他们最后归纳得出。此处笔者的设计意图是通过“问题5”做铺垫,再抛出“问题6”,学生便可以借助实例说出理由。因为“问题6”是这节课的难点,如果跳过“问题5”,直接出示“问题6”,就会十分抽象,学生将难以理解;如果换成教师直接总结归纳,就是把知识“灌”给学生,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喜悦,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知识点:会正确读、写正数和负数。

问题7:请自学课本第3页,看看在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课堂有时会随着学情的变化随机变动。以此设置主问题找到打通教与学隔阂的大门,可以点燃进入深层教学的引爆点。在引导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及0与正、负数关系的重、难点知识后,笔者放手让学生独立学习正、负数的读写方法,学生从课本中挖掘要点,对课本中叙述的概念、定理、关键词句仔细品味,甚至学会从字里行间发现教材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能力再次得到发展。

(四)让数学史丰富课堂。

问题8:刚才我们学习了负数的意义以及它的读写方法。那么,负数是哪个国家最先发明的?人们为什么要发明负数?负数一开始就是这样写吗?……这些问题的答案又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数学的时光隧道,一起去看看负数的发展历史!

多媒体出示: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使用负数的国家,约二千五百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李悝在《法经》中已出现使用负数的实例。在古代商业活动中,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以盈余为正,亏损为负。最早记载负数的是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在算筹中规定“正算赤,负算黑”,就是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负数的方法。国外对于负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形式。

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是一门艺术。新课环节的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个设问,它不仅让学生了解到有关负数的数学历史,还让他们在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对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样的问题思考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

三、总结环节: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思维的发展点

问题9:在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这个问题完全是从学生的生活环境考虑,利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这一思想将数学课堂向生活实践延伸,在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寻找负数的时候,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及分析力。

2.做完三组巩固练习后,出示以下问题作为全课总结、提升。

问题10:我们刚才已经对负数进行了探索,现在谁来说说今天自己学到的关于负数的知识?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前两个问题是让学生通过总结和及时反馈,查漏补缺,回顾全课。最后一个问题是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当时,就有学生提出:“我们以前学的数,没有最大的。那么,有没有最小的负数呢?”还有的提出:“负数在什么时候能用得到?什么情况下是不能用负数表示?”新课标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如果每节课教师都能留出几分钟,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对当课的学习进行提问,彼此交流,这对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将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必须依据课堂环节的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在精心准备的问题中得到“完美地绽放”,创造潜能得以全面发展。

(责编 韦建成)

猜你喜欢
教学环节思维发展问题设计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精设计,巧提问
强化学校管理 提升教学质量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微课提问的设计:以一件获奖作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