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宝泉
石雕艺术发展历史悠久,人类早期文明和艺术的建构就利用了大量的石雕,从中我们可以领会到自古以来人类对石头的审美观、美学观、哲学观等。但本文主要从石头与人类原始信仰的角度去探索。人类也许因为石头材料它坚固耐用,储量多,成本低而在其上雕琢。但为何要在这么坚固的石头上雕琢和凿刻很多石像、石雕,而不选择其它呢?这是因为石头的自然和历史的双重性,人类对石头的认识包含着人的情感。
古人将石头视为辟邪灵物特别是用巨石作为镇宅植物,与古老的巨石崇拜有关。先民被巨石的高大形象所震慑,用神意解释巨石的存在,进而就会把巨石看成土地神或其他神灵的化身。随着巨石崇拜观念的发展,普通石块、石子也被赋予神秘的意义。《淮南子·览冥训》中“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神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视石为灵物的理念。当石头尤其是一些比较特殊的石头被视为灵物时,人们就会用它去压伏所有的妖邪。
将石头埋在地下或插在地面以镇妖邪,是石头辟邪法的基本形式。汉代常见的镇宅之物就是大石头。《淮南万毕术》记有“埋石四隅家无鬼”。
汉代以后,埋石镇宅之举一直流行。《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暮日,掘宅四角,各埋一大石为镇宅”。《医心方》卷二六引《如意方》说:“以黄石六十斤置亥子间地及鸡栖,宜六畜”所谓“亥子间”是指西北与正北之间的位置。这种法术主要是为了使六畜兴旺,属于目标具体而明确的镇宅术。后世道士常用符箓镇宅,又有术士用古钱币等物镇宅,这些形形色色的镇宅术都可以看作青石镇宅术的支派。
从唐代开始,又兴起了一种立“石敢当”的风俗。人们在门前立一石人或石牌,上刻“石敢当”三字,用以镇压灾邪。唐代以前许多大书法家如皇象、卫夫人、王羲之、索靖都摹写过《急就章》,著名学者颜师古曾为它作注。不知哪位读过《急就章》的人突发灵感,把书中“石敢当”之“石”同镇石之石联系起来,便借用这个响亮的名字称呼镇邪用的5和石碑。这个巧妙贴切的名称一经确立,随即得到大众的认可,于是愈传愈广,时代承用而不衰。
后世巫师认为某些古石碑也具有镇邪的作用。元人陆友《研北杂志》卷上说,元惠宗至元年间,“句容县西五里石门村,有吴故衡阳太守葛府君之碑,仆野田中,近岁一村大疫,巫言立此碑则安,民始共立起之。”立碑驱疫,除去崇拜碑主亡灵的因素外,与神化碑石本身也有关系。
古代还有用石制物品镇伏水患的风俗。据一些文学描写,大禹治水时在荆州发现一孔泛滥无常的“海眼”,“禹乃镌石,造龙之宫室,置于穴中,以塞水脉。”用石头镇宅院、守门户、厌水怪,由此派生出玉石的巫术用途。新时期时代的一些玉制佩物已被用为辟邪灵物。殷代卜辞中时见用玉或钰祭神的事例。春秋时期,将玉璧之类宝物沉于和水同时向神灵发誓或祷告已成惯例。玉有温润缜密、光泽柔和等有点,又常被用来同鬼神打交道,因而极易走入灵化一途。战国最有名的宝玉是和氏璧。这块宝石使和氏两罹冤狱,失去双足,其曲折来历屡被学者提及。战国时和氏璧转入赵慧文手中,秦昭王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由此派生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如果仅仅是一种高级玩赏品,和氏璧价值连城之说似无从谈起。战国人如此看重宝玉,只有同“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的观念联系起来才可以理解。古代道士又把玉视为仙药,有“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之说。
我们在许许多多的墓葬中会发现埋葬有巨石和石雕;在北方草原还会发现大量的草原石人,许多博物馆中也收藏有石像、石雕等珍贵文物。综上所述,在远古时代石头崇拜是普遍存在的,这与原始的巫术崇拜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