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问题实质 优化解题策略

2013-04-29 19:01许凌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等量路程动点

许凌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突破常规,但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遇事易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应用题,学生从小学就怕做应用题,到了初中更是怕到极致。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兴趣,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七年级上学期“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些尝试。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仅供参考。

一、画图分析法

通过画线段图,理清条件,分析题意,由题意设出合理未知数,找出明显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这也是解答行程问题最常用的方法。

例1.一个自行车队进行训练,所有队员都以35千米/时的速度前进。突然,甲以45千米/时速度独自行进,行进10千米后掉头,仍以45千米/时速度独自往回骑,直到与其他队员会合。甲从离队开始到重新与其他队员会合,经过多长时间?

分析:此题先画出如图1的线段图,甲行进路线如图中虚线所示。

解法1:甲离队至掉头所用时间为■=■小时,掉头后至会合所用时间为(10-35×■)÷(35+45)=■小时,共经过■+■=■小时重新会合。

画图分析法成功地打破了純文字形式,图文并茂。在学习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列表分析法

创建表格,将速度、时间、路程的表达式填入表格,引导学生发现不变量,找出隐含的等量关系。如北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复习题第13题:

例2.甲乙两人分别后,沿着铁轨反向而行。此时,一列火车匀速向甲迎面驶来,列车在甲身旁开过,用了15秒,然后在乙身旁开过,用了17秒。已知两人步行速度都是3.6千米/时。这列火车有多长?

分析:可设火车长x米,从速度、时间、路程三方面入手创建表格,可发现火车的速度是不变量,可得■-1=■+1.

列表分析法有助于从众多量中找出不变量,建立等量关系,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从算术思维自然过渡到代数思维。

三、分类化归法

新课标要求强化分类的数学思想。“要使学生逐步体会为什么要分类,如何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区别不同对象的不同性质。”初中行程问题一般是相遇和追及问题两类,解题时要提炼问题实质。特别是在两类问题交替出现时,运用分类化归法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可以将例1采用分类化归法来解,将甲行进10千米后掉转车头与其他队员会合,可看作是相遇问题。甲离队到再次会合时,车队与甲总共行的路程可看成2个10千米。

解法2:设经过x小时重新会合

35x+45x=10×2 解得:x=0.25 答:(略)

此解法2巧妙地分类化归,无疑较解法1更简单,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应用题的兴趣。

例3.点A,B是数轴上的点,点A和点B表示的数为6和-4.动点P从点A出发,以6米/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Q从点A出发,以1米/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动点R从点B出发,以4/3米/秒的速度沿数轴向左匀速运动。若点P,Q,R三个动点同时出发,点P追上点R后立即返回向点Q运动,遇到点Q则停止运动。则点P从开始到停止运动行驶路程是多少?

分析:此题动点较多,每个点运动速度都不同,其中还涉及运动方向的改变,隐藏的等量关系不易察觉。根据分类化归法可归为先追及再相遇的问题。若记点P在点M处追上点R,记点A关于点M的对称点为N,则先追及再相遇共两类问题。若将P点自A→M的运动路程平移并转向看成是自N→M如图2,再与此后相遇问题合二为一,化归为点P从点N出发与点Q的相遇问题,这无疑化难为易。

解:设P从开始到停止共运动x秒。

(6+1)x=■×6×2 得x=■

∴6x=■×6=■米 答:(略)

2011年新课标中,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由“双基”变为“四基”。要求学生不仅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我们应把教会学生思考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努力去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不断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其综合素质在应用题教学中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林为民.图说相对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等量路程动点
玩转等量同减
等量代换
求最短路程勿忘勾股定理
曹冲称象和等量变换
多走的路程
函数中的动点问题解答策略
多种方法求路程
走的路程短
等量代换
分类讨论化解动点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