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凤
摘 要:计算教学主要是指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是结合进行的。本文认为,做到计算课“适度教学”应注意将算理与算法相融合,操作材料要多样、操作步骤要清晰,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
关键词:计算教学;“度”;适度教学
计算教学主要是指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教学是结合进行的。而如今的常规计算课,稍不慎就会变成单纯地技能操作课,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也可能稍不慎就让课堂变成了“鸭子堂”,看似热热闹闹、直观形象,但教学的实效性并不高;还有一些计算课,教师完全是在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方法的前提下又重新教授了一遍。计算教学的“度”始终难以把握。
那什么是“度”呢?“度”是质和量矛盾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围。“关节点”是度的两端,是一定的质所能容纳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在这个范围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反之,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而量变与质变相互区别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教师必须把握计算教学过程中的“度”,不能超越或不足于度。
一、对计算教学失度现象的扫描及剖析
计算教学失度,是指教师的计算教学行为不到位,使得课堂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失度主要表现为教学数量、教学强度和教学智慧的失度。目前,更多的是因为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或者能力欠缺所导致的智慧失度——教师在学科思维、学科结构、学科理解等方面缺乏整体把握能力。
1.照搬教材型
案例:“把教材中的内容一题不落地教下来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吗?”
有些教师为了把教材内容在仅有的40分钟内全部教完,整堂课匆匆忙忙,一些典型的计算题或一些通过计算能挖掘出规律的题目,教师都一带而过。在学生汇报时,教师只注重结果是否正确,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现象剖析: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共同参与进行的一项活动。一名睿智的教师,除了要考虑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更要关注教学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学实际为前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瘦身”和“增肥”,把教材用足用深,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
2.主次不分型
案例:“计算课,学生想出的算法越多,这节课的实效性就越高吗?”
在课堂上经常听到这样的问话:“还有其他的算法吗?”“还可以怎样算?”为了配合教师的提问,学生想到了各种各样的算法,有些甚至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相差甚远。一节课花去大量的时间来研究学生想出的算法,那所要教学的重点自然没有时间让学生去深刻体会、学习和理解。
现象剖析:算法多样化更多地体现在学生个性思维和个性做法上,因此,不同算法的展示成为计算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教师也不必一味地“索要”多样化的算法,导致学生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调查表明,课堂上的有些算法是学生为了满足教师的“索要”而苦想出来的,在实际的计算过程中,他们一般不会用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各种不同算法,但算法多样化绝对不是形式上的多样算法,在处理时要把握好多样化的“度”,保证展示的有效性,提升40分钟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二、探寻计算教学的中间地带——计算课适度教学的方法
适度教学是教学过程、内容、方法等要素均处于一种自然和谐状态的教学。适度教学的本质是及而不过、恰到好处,是对失度、过度的回归和复位。这要求施教者在适宜的时空内,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和期待的心理,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学,进而达到教学的本真状态。
1.将算理与算法相融合
所谓“算理”,是指為什么这样计算;所谓“算法”,是指如何计算。学生掌握算法,关键在于理解。有些教师认为,反复演练就可以正确、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其实,这样的教学不能达到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而且又容易遗忘学到的知识,容易混淆,以后应用知识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学生理解了算理,就为掌握算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让学生对算法中的每个环节都转变成为有意义的操作,偏废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计算教学中的失误。
教学片断:苏教版三下“一位数除三位数”。
教学例题:982÷2
师:(先补充类似情境并出示算式:646÷2)问:请同学们估计一下,每天大约产多少个鸡蛋?
生:300多个,因为6个百除以2得到3个百,所以大约产300多个。
师:你会计算出准确的结果吗?(有生口算并快速报出答案:323个)
师追问:你是怎么计算的?
生:先用被除数百位的6除以2等于3、十位的4除以2等于2、个位6除以2等于3,合起来就是323。
师:你会用竖式计算吗?(生试做、错误率较高。大多数学生利用口算的方法一步就把竖式列完了。)
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讲算理:
(1)借助图让生感受分东西时,都从整的开始分,也就是从最高位除起。借助屏幕演示:
■
(2)结合操作,理解竖式的写法。
①通过以下操作,让生理解第一步应该先用百位上的6除以3,得到3个百,3写在商的百位上。6个百都分完了,6-6=0,因为没有算完,0不用写。
■
②通过结合下面的操作让生理解百位上分完了,再继续分十位上的。并结合竖式理解,4个十除以2得到2个十,2写在商的十位上。4个十都分完了,4-4=0,没有算完0不用写。
■
③通过结合以下操作,让生理解十位分完了,再分个位。6个一除以2等于3个一,3写在商的个位上。6个一都分完了,6-6=0,算完后在最后竖式的下面写上0,表示全部分完了。
■
当生理解并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写法,再教学986÷2。先让生想象操作的过程,问:在分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生:百位上分不完,还剩下1个百。
师: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该怎么办呢?(小组讨论再汇报。)
生:和8个十合起来变成18个十继续分。
师:屏幕演示拆、分的过程,让生理解算理,并追问:那下一步竖式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算?
生:……
本节课通过形象地“分一分”,巧妙地化解了难点,使整节课变得鲜活起来。课后,生再做类似计算题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每题“分”的具体过程,通过分的过程来指导竖式计算中的每一步,使机械的算法步骤变成了很有意义的操作。这样教学既减少了学生计算的错误率,也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算法。
因此,在进行计算教学时,教师若把算法和算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那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探寻算理的过程中,操作材料要多样,操作步骤要清晰
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尤其是面向低年级,笔者非常重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理解算理。但常常发现,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时效果并不是很乐观,学生的主动性不够强,整个操作过程形式单一,学生体会不深。但如果将操作材料稍作调整,在教学中往往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苏教版一下“两位数加整十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算理,熟练掌握算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分别安排了以下操作:用小棒摆,用圆纸片分,用计数器拨珠。这些属于直观操作;接着,她让学生在脑海中想,并画出操作过程,这些属于半抽象地操作;最后,脱离所有的学具,直接看着算式说操作过程,这属于抽象地操作。
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深刻理解了算理,也很熟练地掌握了算法。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单纯地依赖单一的操作,应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地、有效地安排各项操作活动,不仅要丰富操作材料,还要使每一个操作过程由浅入深,具有层次性。
3.根据学情,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
如今,很多学生通过家教、奥数、父母辅导等途径,就已经掌握了很多计算方面的题目。这也导致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都会了,我们该教什么”的难题。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三上“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班级大部分学生都会算,那该教什么呢?通过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只会一味地模仿计算,并不清楚为什么那样算的道理,再出一些类似于整千数、整万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时,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不敢肯定结果到底是多少。根据学情调查,本节课做了如下调整:重点强调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表内乘法的口算引入新课;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借助计数器的拨珠,让学生体会算理“先根据表内乘法算出积后,为什么要在末尾添上2个0的道理。”并通过2×3=6、200×3=600的比较中,让学生感受到2个一乘3得到6个一,结果是6;2个百乘3得到6个百,要在6的后面添上2个0。以此类推,让学生大胆推理,口算2000×3=?20000×3=?并说出这样口算的理由。最后还增加了一些估算题,让学生感受到學习这个知识的用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还培养了其应用意识。
看似一节简单的课,学生都会了,但教学内容的本质学生并不一定理解。因此,平时的计算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设计出有价值的练习,避免机械单一、重复地训练。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使每节计算课都能成为一节训练学生思维的课,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
总之,计算教学的课堂是预设的,也是生成的;是接受的,也是发现的;是严谨的,也是灵动的;是科学的,也是诗意的……我们期望,我们的计算教学能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度,将以更加人文、生动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