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为解除人生痛苦的工具

2013-04-29 18:48:36曾峥
江汉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叔本华痛苦人生

曾峥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体系具有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特征。面对痛苦的人生,他认为,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超脱于物外,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暂时忘却了他的个体和意志,不再执着于自己个人的追求。此时此刻,幸与不幸都消逝了,审美主体的内心充满着喜悦的美感,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苦痛抛到了九霄云外。叔本华认为,艺术作为观审状态的强化和完善,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暗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本来性质即痛苦,由此带来了心灵的净化和对生存意志的否定。据此,叔本华指出艺术是人们逃离痛苦的途径之一,这是艺术特有的功能,也是艺术唯一的功能。

关键词:叔本华;艺术;人生;痛苦

中图分类号:B51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6-0048-04

人为什么要进行艺术创作?为什么要从事审美活动呢?简单来说,艺术是人类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必要条件,人类出于自身的生存需要而无法离开艺术。叔本华认为:人的一生充满了痛苦和恐惧,最后以任何人都难以逃避的死亡作为终结,人生和世界本身因此而变得毫无价值、缺乏意义。为了生命的继续和完成。人们创造了艺术作为形而上的补充。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艺术和审美才获得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让人愿意付出努力去追求和创造幸福的生活。

艺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生存的根本需要,尽管艺术不是真理,而只是人为了对抗人生的痛苦创造出来的幻象,但离开了艺术,人在这个世界便举步维艰。艺术和审美是人生的最高价值,身处这个冰冷残酷、充满痛苦的世界,带着审美的人生态度去生活才能对抗现实人生的痛苦。审美的人生态度通过审美和艺术活动将人生艺术化,通过赋予生命新的价值创造出人生新的欢乐。基督教总以善恶来评价生命,认为生命的本质即为罪恶,最终造成了人们普遍的罪恶感和对自身自然本性的压抑。审美的人生态度就是要引导人们摆脱罪恶感,脱离对生命的善恶评价,从而能够真正享受到灵魂的自由和人生的快乐。

一、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在考察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叔本华的人生经历。叔本华自幼性格孤僻、狂妄傲慢,不善与人相处。他的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但叔本华与他的母亲一直关系不和,隔阂很深。他的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位非常成功的商人,与叔本华一直相处融洽,可惜在叔本华十七岁那年,他的父亲自杀逝世。父亲的逝世给叔本华带来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也让他对人生的痛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验。1750年至1850年间,伴随着法国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新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向资本主义原有的社会秩序宣战,这给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在新旧体系的转型期,一个满是矛盾和痛苦的社会充斥着叔本华的双眼,让他根本看不到社会发展的出路。此时,功利主义价值观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衍生出来,这是一种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讲究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社会变成了一个人们为了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不择手段地相互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殊死搏斗的场所。在这样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中,叔本华很难不形成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并从此走上了思考人生哲理之路。

19世纪的欧洲盛行着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叔本华唯心主义的人生哲学就是为了反对这种推崇纯粹理性的哲学学派而产生的。西方哲学自柏拉图以来主要以抽象的概念作为研究对象,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哲学和非理性主义的直观认识论改变了这样的局面,使哲学研究更多地开始关注到人本身。人的生存是叔本华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这使得哲学研究方向从纯粹的理性思辨慢慢偏向了感性的个体生存本身。这种对人的内心的研究不断地揭示深藏于人的本性之中的不变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哲学研究的领域。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把人的生存问题上升为哲学本体论问题,把人作为一切哲学关注的中心,所有的研究均围绕着人展开。他认为,科学和理性都只是人的工具,只有意志才能决定人的行为和活动,从而决定整个世界。

意志决定着人的活动,也同时决定了人生的悲剧。因为意志分化出的欲望是无穷尽的,而要满足无穷尽的欲望是不可能的。即使人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快乐也只是短暂的,紧随其后的就是可怕的空虚和无聊。“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不停地在这两端之间摆动”,不是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痛苦就是在欲望满足后变得空虚无聊,总是处于永恒的痛苦之中。越是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人越会被自己的思考所累,比那些愚者更加痛苦。更令人绝望的是,意志是永不消亡的,总是伴随着新生命的诞生而诞生。这样,意志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也随着人类的繁衍不断延续、重复着旧路。纵观叔本华生平的著作,不难发现在他的思想体系中人的生命基本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人的一生总是逃离不了烦恼和痛苦的纠缠,看不到任何的希望和乐趣。叔本华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因为有了欲望和冲动而倍感痛苦。意志是人的本质,欲望和冲动又是生存意志的直接表现,因此,意志是人不可消除的生命欲望。叔本华将意志分为生存意志和生殖意志。生存意志通过无穷无尽的生命欲望维持个人生命的存在。生殖意志则是通过肉体的欲望维持整个人类的生存繁衍。这两种意志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维持人的生存。意志客体化最高级的产物是人,理智在意志达到最高等级时也会产生。由于意志本身的非理性和盲目性使得它与理智始终处于一种对立之中。人的理智使他们认识到自身作为世界的表象注定要消亡的事实,自此之后,人一直孜孜不倦地试图依靠理智让自己生存得更舒适,生存得更长久。尽管人的每一个行为,每一分努力都是为了生存,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能逃脱死亡的结局。在叔本华看来,正是认识到了这一事实,人生之路才因此充满了无尽的痛苦。“生物愈高等,意志现象愈完全,智力愈发达,烦恼痛苦就愈显著。”②叔本华的这个论断进一步印证了他智者劳心的观点。他认为,越是有知识、有智慧的人。他的痛苦和烦恼就会越多;天才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这种极端的、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让天才拥有了最佳的创作灵感,成就了天才的创作。

第二,人因为欲望源源不断的产生而无法摆脱和逃离人生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的分裂性的矛盾。痛苦、烦恼和空虚因此充斥着整个人生,使人无法获得幸福。在叔本华看来。意志的欲求是人的行为和活动的动力。人因为自身的缺陷和对现状的不满而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欲求,欲求的不满足性与其痛苦的本质直接导致了人生的痛苦。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觉得痛苦;当一个欲望实现,人在短暂的满足之后很快产生新的欲求。人欲壑难填的本性让他们永远陷于欲望所设置的陷阱之中,在不断努力去满足一个欲望后,又会产生另一个新的欲望,如此不断地循环反复,让人总是处于一种永无止境的痛苦和挣扎之中。欲求是痛苦产生的根本原因,痛苦和欲求如影随形。人生因为其无止境的欲求而在本质上成为一种形态繁多的痛苦,在一个欲望和另一个欲望之间徘徊,永远无法逃脱出欲望的循环。

第三,人的欲望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行为都会遵循着自身的欲望而不会考虑他人的欲望,在这种人人都只为自身利益着想的环境下,人生就变成了一场灾难。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意志决定欲望,不同的人因为意志的不尽相同而产生了种类繁多的欲望。人只会追求自己的欲望,不会了解更不会去追求他人的欲望。“每人都想一切为自己,要占有一切,至少是控制一切,而凡是抗拒他的,他就想加以毁灭。”③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的环境中,利己主义成为了一切斗争爆发的根源,人与人之间为了获取自身更多、最大的利益必然发生争斗、欺诈、战争和统治。

第四,人生自始至终就是悲观和绝望的,欲望和迷幻支使着人的行为并且带给人们痛苦,可是一旦人停止追求欲望,生存立即显得空虚和荒芜。叔本华认为,人生是一场无止境的悲剧,尽管某些环节显示出了喜剧的特点。人生的幸福和快乐总是短暂的,一瞬即逝,唯有痛苦和悲哀显得深刻而隽永。快乐包含于人生这一整场悲剧之中,它的存在并不与悲剧相矛盾。事实上,快乐和幸福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痛苦,因为它们同样是人的一种欲求,而人一旦有了欲求,就会陷入痛苦之中。因此,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美好追求,根本不可能让人逃离人生的苦难,最多只能改变痛苦的表现形式,而无法撼动其本质。尽管意志所带来的痛苦可以随着生命的离去而消亡,但人生的痛苦就在于人自出生以来就不断追求生存的欲望,这种对生存意志的肯定注定了人生的悲剧。人们在追求幸福和快乐的同时。这种欲求所带来的痛苦也在不断增加,也就是说痛苦和幸福是相辅相成、如影随形、不可分离的,人要追求幸福,就必须承受更大的苦楚。无论是生存意志还是生殖意志,它们都随着人类的繁衍世代传递,那么意志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也随之代代相传。

第五,人的意志与生俱来,唯有死亡能让人摆脱意志的控制,只要生命存在人生就会被意志驱使向前,永不停止,因此人的一生如同一场噩梦。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四篇——“世界作为意志再论”中,叔本华对人生做出如下比喻,“如果我们把人生比作灼热的红炭所构成的圆形轨道,轨道上有着几处阴凉的地方,而我们又必须不停留地跑过这轨道;那么,被局限于幻觉的人就以他正站在上面的或眼前看到的阴凉之处安慰自己而继续在轨道上往前跑。”叔本华认为人生从头至尾受着与生俱来的意志的控制和驱使,没有任何自由,因此,他将人生比作在灼热的红炭轨道上奔跑。人在意志的支使下永不停歇地奔跑,那些所谓的“阴凉之处”事实上并不存在,不过是人望梅止渴、自欺欺人式的自我安慰罢了。

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基本观点都是建立在其生存意志论的基础之上,将生存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使得叔本华得出了他人生哲学的基本结论——人生就是痛苦。这也是导致他陷入悲观主义的根本原因。叔本华从生存意志出发,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尽管他在其人生哲学包括幸福论中有着非常精彩且深刻的见解,他仍然坚持认为幸福只是人生中消极、否定的因素。叔本华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和伦理学的观点否定了人生是幸福的生存,人生的幸福问题不存在于他的哲学体系内,因为他认为痛苦和幸福根本无法放在同一个层面上讨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是第一个以悲观主义的哲学观系统地考察人生的哲学家,他将悲观主义哲学观推到了极致。他向人们展示了人生在终极意义上的痛苦,同时也肯定了人生有获得有限的、短暂的幸福的可能。

二、艺术解除人生的痛苦

叔本华哲学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就是探索人如何摆脱痛苦的人生境遇,这也可以说是叔本华哲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在叔本华看来,生存意志维持着个体生命的存在。由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总有消逝的一天,而生存意志却永远不会消逝,两者之间所必然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导致了痛苦的产生。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理论解释了人生痛苦的根源,同时也指出,审美活动带来的愉悦只能够让人暂时摆脱痛苦、忘记欲求,达到瞬间最幸福的状态,而禁欲主义则能够更有效地让人远离痛苦的人生。叔本华哲学的现代性特征就表现在他的哲学研究关注的是人本身。他在看清了人生是痛苦的事实后,积极地为人们指出了两种摆脱人生痛苦的途径,这两种摆脱痛苦的途径都要求人要超越现实、超越意志、达到纯粹认识的高度。要摆脱充足根据律对现象世界的掌控,唯有当人成为了纯粹认识的主体,人的认识成为了纯粹认识。此时,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和认识本身同时超越了意志、痛苦和时间,达到一种自由的状态。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自失于审美对象之中的那一瞬间挣脱了充足根据律的控制,审美主体的认识与本体世界中的理念达到了同一。在禁欲主义的人生中,生存意志被彻底地否定,没有了意志羁绊的人生也就没有了欲望和痛苦:脱离了充足根据律的控制,人们的内心就是一个虚无的、完全自明的世界。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源于意志,因此,想要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唯有放弃欲望的追逐以脱离意志的束缚。彻底否定生存意志是人生能够真正获救并摆脱痛苦的唯一前提和必要条件。

叔本华非常欣赏西班牙剧作家迦尔德隆在《人生如梦》中的两句诗:“因为一个人最大的罪过就是:他已经诞生了。”⑤人们怎样才能赎回原罪,摆脱苦难人生?在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中。他提出,否定生存意志是唯一能帮助人逃离痛苦的方式。否定生存意志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即对生存意志的暂时否定和对生存意志的彻底否定。艺术的审美活动可以让人摆脱意志的控制,暂时忘记欲望的追求,从苦难的人生中得到刹那间的解脱,实现对生存意志的暂时否定。艺术的超功利性使得艺术的创造者和接受者都在艺术中超越了生存意志和功利主义。在审美活动中,欣赏者能够暂时忘却现象世界里无止无休的欲望,获得心灵上短暂的幸福和宁静。“也就是认识从意志的奴役之下解放出来,忘记作为个体人的自我和意识也上升为纯粹的,不带意志的,超乎时间的,在一切相对关系之外的认识之主体。”⑥除了艺术的审美活动,哲学的沉思和道德的途径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生的痛苦,让人的心灵获得短暂的解脱。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的第五章——“建议和格言”中讨论了人应当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命运和世事的发展。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的认识摆脱了意志的束缚,审美主体成为了纯粹的认识主体,注意力不再关注于现实世界中的欲求,而是关注于眼前的艺术作品。当人在欣赏一部小说或一部电影时,欣赏者的情绪随着小说或电影的情节跌宕起伏,为了主人公的命运暗自神伤或欢喜雀跃,被小说或电影的剧情冲突中主人公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深深吸引。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欣赏者完全忘却了自身的存在和现象世界,内心达到一个平静愉悦的境界。但是,小说终将结局,电影终将散场,当曲终人散,艺术的审美活动结束后,作为欣赏者的审美主体不得不离开艺术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继续为追求、实现自身的欲望而处于痛苦之中。因此,叔本华认为,欣赏艺术作品的确能让人暂时地脱离痛苦,与此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独立的思考和坚强的毅力、节制欲望、适时独处、避免大喜大悲也有益于缓解人生的痛苦。

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人能够遗忘欲求暂时摆脱人生的痛苦。一旦审美活动结束,人仍然必须重新回到现实世界继续痛苦的煎熬。叔本华认为,艺术对于痛苦人生的拯救总是短暂的。造成艺术拯救暂时l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艺术创作的内容总是来源于生活,生活由于意志使然总是充满着痛苦和空虚,即使偶尔实现了一个愿望获得的满足和愉悦也是转瞬即逝的。艺术作品反映的只能是人为了实现某一个愿望所做的努力和斗争。不可能表达出持久的完美的幸福。因为现实生活根本不存在持久的完满的幸福和愉悦,所以这种幸福也不可能成为艺术创作的主题。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通常是在主人公历尽千辛万苦达到某个目的后就匆忙收场,《灰姑娘》、《白雪公主》的创作者总在结尾处用一句“历尽千辛万苦后,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来结束整个故事,因为创作者总会发现主人公曾试图寻找的完美的幸福生活也许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即使创作者想要继续创作,也会发现只是狗尾续貂。

另一个造成艺术拯救暂时性的原因在于。虽然艺术能够通过审美愉悦让人暂时忘记痛苦,但是审美主体的欲求只是在审美活动中暂时沉寂。欣赏艺术时,主体的意志并没有被真正、彻底地否定,而只是在审美活动中暂时隐匿。审美活动给人带来的愉悦让人一时沉醉其中。艺术作品将人从欲望的洪流中剥离出来,此时主体的认识不再为意志服务。主体也不再仅仅关注欲求的动机。审美的愉悦让主体的认识与对世界本质的纯粹认识达到了同一,在那个瞬间,人们从自身所处的现实世界中抽身而出,超越了时间、欲求和意志。然而,由于生存意志并没有被彻底地否定,艺术的审美活动带给人的愉悦稍纵即逝。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幻象。一如永不破灭的希望、美好的生活、甜蜜的享受,这些幻象纠缠着人们,将人再次拖回到充满欲望的世界之中,让人重新背负起意志的枷锁。

无论是艺术的审美活动,还是哲学、道德的途径都只能让人获得短暂的解脱和瞬间的安宁,当审美活动结束后一切喧嚣散去,人们仍然会重新回到充满欲望的现实生活中。因此,要想永远摆脱人生的痛苦,必须要对生存意志实现彻底否定。彻底否定生存意志不是要人放弃生存走上自杀之路,消灭肉体不仅不能否定生存意志,反而给人带来更大的痛苦。个体的死亡并不能终止意志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意志随着人类的繁衍继续存在着,意志的冲动所带来的痛苦也不会因为个体的死亡而发生任何改变。在叔本华看来,自杀这种个体对自我生存毁灭的行为,只能证明个体无法承受生存所带来的痛苦,这种懦弱愚蠢的行为反而是对生存意志的肯定。彻底否定生存意志需要人压抑生命本能,磨灭激情斗志,放弃追求欲望并漠视所有情感。唯有这样才能让人的身心达到绝对安宁平静的状态。叔本华深受东方佛教的影响,在他看来,佛教中的涅槃境界就是生存意志彻底否定后的人生状态。在涅槃境界中,人对身外之物无欲无求,没有了欲求也就意味着人从欲求所设置的陷阱中彻底解脱出来了,从而也就彻底摆脱了人生的痛苦。因为,只有彻底摆脱了欲求,才能彻底摆脱痛苦。叔本华强调,要想彻底否定生存意志,就必须践行禁欲主义。意志被彻底否定之后,所有因为意志的冲动而产生的欲求、痛苦和恐惧也随之归于寂灭,个人的意志重回到初始状态,与宇宙的绝对意志达到同一。此时的人生从痛苦中永久解脱出来,无欲无求、宁静怡悦,这也是叔本华人生哲学的最终归宿点。

艺术对于人生痛苦的拯救只是暂时的,人只是在审美活动中暂时从欲求中抽身而出,要彻底摆脱人生的痛苦,唯有走彻底否定生存意志的禁欲主义之路。意志作为世界的本体是人生产生痛苦的根源,那么要彻底解救人于痛苦之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自然是对意志予以否定。彻底否定生存意志的禁欲主义之路第一步就是自愿的、绝对的不近女色。意志是随着人类的繁衍而延续的,人生的痛苦因此而永无止尽。不近女色使得人类无法繁殖,人种的灭绝让意志随着其最高现象的人的消灭而一同终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认识”的彻底消灭,其余的世界也自然消灭于无有。彻底否定生存意志的禁欲主义之路第二步是自愿的受苦、清心寡欲,达到一种随遇而安、消极避世和完全无意志的状态。人作为有生命的肉体和最高意志现象。依然会感觉到俗世世界各种欲求的根源存在。但走禁欲主义之路的人会自愿地、有意地去压抑这种根源,违背其本初的意愿去做他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并且乐于接受任何偶然的意外之祸或蓄意的恫吓胁迫带来的痛苦。走禁欲主义之路的人通过这种欣然受苦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站到了意志现象的对立面,彻底否定了生存意志。在叔本华看来,只有自愿受苦、无欲无求才能彻底否定生存意志,唯有禁欲主义能够让人从人生的痛苦之中真正地、永久地解脱出来。然而,大多数人无法放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享乐,沉醉于其中无法自拔,只有极少数的圣人能够理解认识并且愿意接受禁欲主义。普通人无法认清意志的本质。难以看穿个体化原理,因此也无法达到纯粹认识的高度。只有那些主体认识与纯粹认识达到同一的人才能清心寡欲,走上禁欲主义之路,从而获得对人生痛苦的永久解脱。

人生的悲剧起源于无法摆脱的意志所带来的命定的痛苦。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人通过心灵去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暂时忘却了俗世的欲求和烦恼。人陶醉于艺术的想象之中,体验艺术带来的心灵的愉悦,审美活动中的人忘记了现实世界的烦恼忧愁,挣脱了意志一直以来的束缚,获得了暂时性的解脱。但是通过艺术来摆脱人生的痛苦只是暂时性的,唯有彻底地否定生存意志,走禁欲主义之路才能真正将人类从现实世界中解脱出来。通过意志的自我扬弃到达无欲无求的境界使得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叔本华痛苦人生
降低“支付痛苦”
谁痛苦,谁改变
海峡姐妹(2020年9期)2021-01-04 01:35:36
分担痛苦
叔本华:正直还是伪善
检察风云(2019年24期)2019-01-10 06:58:33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痛苦力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5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伟大的作品
“毒舌男”叔本华
意林(2015年24期)2015-10-21 1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