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其蔚 以行动度量声音的边界

2013-04-29 00:44刘龙
东方艺术·大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装置创作

刘龙

林其蔚,生于1971年,台湾声音艺术先锋,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台北两地,是台湾另翼文化及当代艺术的中坚份子。林1992年加入声音实验团体“零与声音解放组织” (Z.S.L.O.1992-2000) ,开始从事台湾最早的噪音运动。这个堪称空前绝后的噪音团体一贯以其“低度控制”,充斥暴力与性爱的反艺术表演挑衅观众,引发台湾艺界及传媒的激烈鞑伐。1997年起林其蔚涉足计算机音乐及声音装置创作,2000年获选进入法国“Le Fresnoy”工作室学习电子艺术,此后经常参与欧洲各大音乐与艺术节展演,创作思维更加开阔,更多触及行为艺术、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

林其蔚早期作品见长于能量之激发与转换,以多种形式发表于各个领域,不论是表演、装置作品或以其它媒材为界面,都厚植他对于驱动文化契发力量的准妙观察与潜蓄多广的养识,作品更常指涉一种主体性的超越与另类颠覆,借着不断实验、摸索着一种未明或是更倾近原始状态的开发与爆破,感官的藩篱、观念的疆界为之瓦解失效,同时呈现出其作品之社会历史脉络和背后赤裸而至乎惊耸的权力结构,如其早期的多张唱片以及展览《淫欲骚音机器》、《恐怖骚音之屋的最后斗争》、《预言师》等都是此类政治性及能量激发的代表。

而在2006年后林其蔚的创作又逐渐走回原始、简单、模拟、低科技、朴拙近乎幼稚的风格,由实验影片到行为艺术,自声音装置至计算机音乐演出,往往有出人意表之举。其《磁带音乐》(也称《音肠》)、《气球音乐》即此种转变之代表,而“音肠”项目作为林其蔚的代表作在世界多地进行过表演,引起了许多共鸣。在创作之外,林其蔚对声音艺术的理论、定义、边界也有诸多的文字性及谈话性质的探讨,经历十年书写,于2012年出版了《超越声音艺术—前卫主义、声音机器、听觉现代性》,通过汇整声音艺术的发展脉络,反思新媒体、跨领域等概念,还原了声音生产过程中的身体性与机械性,并由声音来追溯音乐、图像、符号不可分割的源头。

猜你喜欢
计算机音乐装置创作
传统配器法在计算机音乐制作中的应用探讨
SBS装置VOCs排放控制探讨
《一墙之隔》创作谈
简析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轰趴装置指南
以科技之名对话未来——第41届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概览
一种新型消除PT二次回路压降的装置与应用
干熄焦装入装置的改进
创作随笔
浅析计算机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