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态度变为形式:伯尔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

2013-04-29 00:25
东方艺术·大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伯尔尼展场后宫

目的似乎在于探索物质和

非物质可视语言的物理和概念范畴,确定超越艺术作品不可改变性质的多种形式和持续变化的地域

威尼斯双年展期间,普拉达基金会(Fondazione Prada)在威尼斯王后宫(Ca' Corner della Regina)呈现了一场名为“当态度变为形式:伯尔尼1969年/威尼斯2013年”的艺术展,该展由艺术批评家杰勒马诺 · 切兰特(Germano Celant)担任策展人,通过展览,他与德国艺术家托马斯 · 迪曼德(Thomas Demand)和荷兰建筑大师雷姆 · 库哈斯(Rem Koolhaas)展开了一次“亲密对话”,从而经过新颖而又不凡的再创作,令曾经闻名于世的艺术展“活在脑海中:当态度变为形式”(Live in Your Head. 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重新回到当下艺术讨论的视野。

“活在脑海中:当态度变为形式”最初由著名策展人哈罗德 · 史泽曼(Harald Szeemann)于1969年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Bern Kunsthalle)构思并展出,作品之间紧密相连,它曾引发关于展览的多元性和内在含义的一系列思考,促成有关艺术、建筑和策展等多角度的深度辩论,这一颠覆传统的展览方式被视为一种语言性媒介而载入史册。曾经参加1969年伯尔尼展览的艺术家包括:Carl Andre、Giovanni Anselmo、Richard Artschwager、Joseph Beuys、Alighiero Boetti、Hanne Darboven、Walter De Maria、Jan Dibbets、Michael Heizer、Eva Hesse、JannisKounellis、Sol LeWitt、Richard Long、Mario Merz、Robert Morris、Bruce Nauman、Claes Oldenburg、Robert Ryman、Sarkis、Richard Serra、Keith Sonnier、Lawrence Weiner和Gilberto Zorio。

而这次的展览以同样的震撼力和激情重温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风靡全球的后波普艺术(Post-Pop)和后简约主义艺术(Post-Minimalist Art)的研究,它涵盖了过程艺术(Process Art)、概念艺术(Conceptual Art)、贫穷艺术(Arte Povera)和大地艺术(Land Art),并且着重介绍了哈罗德 · 史泽曼—一位擅于突破批评家及其所处时代的局限性的策展人的卓越贡献。展览中重点突出了艺术动态与易变式的发展,策展人的目的似乎在于探索物质和非物质可视语言的物理和概念范畴,确定超越艺术作品不可改变性质的多种形式和持续变化的地域。形式新颖的展览让观众可以自由随心地参观,而不会受到分界线、保安系统、基座或周边地界的阻隔,这片展场就如同艺术家与策展人、展览与建筑体相遇对话的场所:作品之间在演化与交流中犹如织物的经纬般自然交融,彼此辉映。

尽管突出和强调了从过去到现在的时间跨度,展览仍旧最大可能地复原了原展的多元性,整个展览包括墙面、地板、装置、艺术作品、甚至按照相对位置被整体复制到王后宫的历史建筑和环境结构中,也就是将白墙分隔的瑞士伯尔尼美术馆的现代化展厅完整搬入被古代壁画和装饰覆盖的威尼斯宫殿大厅中。在策展人看来这或许是一种“双重利用”的方法,与1969年伯尔尼美术馆展示年轻革新艺术家的空间如出一辙,装饰华丽的王后宫如法炮制,整体吸纳了伯尔尼美术馆20世纪格调的展厅,造就了文字与空间叠加后作品之间、作品与展场之间崭新且出人意料的独特呼应关系,从而为1969年的展览注入了新生。

猜你喜欢
伯尔尼展场后宫
熊熊乐园环游世界
瑞士伯尔尼:抬眼就能见到熊
一个易拉罐引发的后宫戏
后宫正传
RIDING IN BERN 纵情伯尔尼
Designing the Exhibition Space for "The New Normal", Beijing, China, 2017
中医护理干预产后宫缩痛的效果分析
《后宫·真烦传》专题之女帝家的那些事儿
香肠有肉不在肠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