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足音念无极

2013-04-29 20:26:09凡子
东方艺术·大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赵无极林风眠毕加索

凡子

世间是否真有令人黯然神伤的巧合之事?

春光四月,忽忽小半月,正在花了沉静的心思,写我情有独钟、却为太多人所不熟知的女艺术家谢景兰,突然地,赵无极离世的消息惊魂传来,写谢景兰的笔尖,就这样定格在半空,无法再落到纸上去。

为什么写一个艺术家,却为听闻另一个艺术家的逝世而停笔?

皆因这正在写着的、与这刚刚逝去的,在大半个世纪以前,是一对真爱、原创的情侣。

他们曾经你侬我侬,写其中一个,就要说到另一个。说另一个,就要提到这一个。情不自禁中,写她说他,如弹奏二弦琴,二弦轻拨,才出好曲子。如今一弦忽断,文思也嘎然而

止了。

但其实,谢景兰不在世,亦近二十年了;她曾爱赵无极那样深,却也在遭遇更刻骨的爱情之后,选择离开赵无极,不枉己心,灿然活在更相宜的情爱里。只是这一个幸福,是单单属于谢景兰的,而对赵无极,是永远失爱的伤痛。

已是伤痛,为何却仍要“轻拢慢捻抹复挑”地弹这首二弦琴,说这永失的我爱?

只因,谢景兰不是寻常女子,不仅仅是隐身在赵无极背后的妻。她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家,其次才是他的缪斯、他的魂,是他艺术上的知己与精神上的莫逆,失一人如失天下,痛才那么难以忍受。

然而,正是这样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从侧面看见了赵无极的品质,他原是个深情意长的好男儿。

在艺术上,赵无极亦是世界闻名的好男儿。在人们黯然为他送行之时,我且轻轻放下写到一半的谢景兰,先去向先生,作一个沉默而郑重的告别。

上世纪的20、30年代,倡导艺术革新精神的林风眠从法国留学回来,创建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后,收了许多活泼可爱、睁大眼睛想接受新生事物的好学生。众多的聪明弟子里,就有14岁的懵懂少年赵无极(Zao Wou-Ki,1921-2013)。

年少稚气的赵无极,那时不似我们现今的可怜孩子,每天只能埋头赶作业。画画之余,他有许多的时间顽劣调皮,翻窗逃课、考试乱交水墨作业这样的事都发生过,令老师头疼到想开除他。

这么听起来,好似赵无极功课不好似的,那自然不是。须知他的老师林风眠做学生时也是一匹活蹦乱跳的千里马,是给伯乐蔡元培发现后鼎力赏识,才“纵容”出来一个另开门风的艺术先驱。

如今学生里出现了赵无极,天生对西画更感兴趣而对传统水墨懒洋洋,一布置画水墨他就想乱画。林风眠眼熟这样的种子,心中不免多出一分呵护,出面替他小心作了求情与辩解,才将他继续留在学校里了。

赵无极在学校里这么天不怕地不怕,固然是因坐不住的少年性致,却更是因为他的家庭有着极其活泛的家风,对他很放养之故。

赵无极身后的家庭,他的天命,比起老师林风眠,真是非常的优越而富贵。他是出生在北京一个皇室后裔家族的麒麟儿,又是书香世家的子弟,从小就听父亲与家里人给他讲一幅画如何好或如何不好,这使他觉得,他是可以将一幅画画得很好的。

他要做一个伟大画家的抱负,是他的家庭最初给予他的观念,而不是读了美术学校、受到启发后才立下的宏志。

但赵无极决定要当画家之时,父亲与母亲之间颇不能达成共识。父亲是银行家,母亲特别希望这七个孩子中的长子可以继承父业,也成为一个银行家。

望族家庭的后代,女孩儿一般生来只为娇养疼爱,好似方君璧、关紫兰那样;而龙子,尤其是长子,一般都继承家业、做实业,散落在商业或其它领域。

不过艺术家是天生的,赵无极在日常生活里的种种迹象都充分表明,他的色彩感觉明显优于他的算术才能,这样一个热衷看颜色而不喜欢数字的孩子,支持他去学美术应该是更可靠更愉悦的事情。

方向既定,赵无极便早早入读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以及另一个同样留学归国的好老师吴大羽,学油画去了。此时的赵无极虽年龄尚幼,可却是奔着他的理想主义去的。

理想主义很可爱,而天性却又难管束。初初读书,赵无极收敛不了顽劣的少年心性,时不时要惹老师生生气。直到林风眠为他的小小叛逆担保,把他从国画系老师潘天寿那里解救下来,他才觉得学画也需要认真,不然理想主义完不成,这才乖乖坐下来,安心习画六年,素描、油画、水墨样样照学,同时全面阅读绘画理论,思考理论里的学说与修养。

赵无极1935年读书,1937年中日战争即告爆发。所以读书后的第三个学年,他跟着学校一起撤离至内地,在诸省之间辗转迁徙,与老师同学们一边避难一边修美术课。直至1941年学校在重庆稳定下来,师生们才总算可以喘口气了,而此时赵无极已届毕业,马上被林风眠聘为了学校的助教。

同年,他在重庆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次年则与自己的老师林风眠、吴大羽、丁衍庸及关良等,一起举办了一个联展。

在这些展览上展出的作品,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的风格,与中国上千年来的传统绘画几无关系,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西方的塞尚、马蒂斯以及毕加索的抽象语言风格与色彩构成,小小的现代派群体,俨然已经形成,与当时上海与西南群体的现代派画家们,遥相呼应。

在这最初展出的作品里,赵无极的绘画虽然迈出的是稚嫩与试探的脚步,不过却已看到,他的笔法,是他想象出来的色彩与线条,一点老祖宗的影子都没有。

他排斥自己的水墨传统么?未必是那样激烈的态度。不过上千年的东西看得太习惯了,探求一种全新的语言,或尝试加些新东西进来,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最迫切,也是最深切的渴望。

1948年,赵无极在做了六年的教师工作后,赴巴黎准备继续深造,更直观地去见识真正的西方现代艺术。

能欲成此次行程的是他的父亲,不仅在学费上给予充分支持,提供了三千美金的巨额保障,且在出行方面疏通了十分关键的关系。须知那时的出国考试,是非常严格的。

此次出国,赵无极并非单独前往,伴在他身边的,是他已结婚数年并一直深爱着的大家闺秀谢景兰,他如花似玉的妻子,他叫她“兰兰”。

当时,大家都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个短期的出国留学,不仅老师林风眠在等着他回来,连赵无极的父亲也认为,他们不过就出去两年的时间,便将有些事情只作了临时性的安排,比如将赵无极与兰兰五岁的独子,留在了身边,好全力支持家里的这两个有为青年,去西方的艺术世界畅游。

但是谁曾想,紧随而来的1949年成了一个难于跨越的沟壑。此后的中国,始终行进在一条不可理喻、残酷荒诞的道路上,有才智与有财富的人家,几乎在一夜之间失去从前的珍贵生活与尊严。见多识广的赵父赵母,深知一切难保,便不停地告诫赵无极不要回来、不要回来。

夫妻二人再想家,隔岸也懂得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等着他们的将是什么,也就只好按捺住思乡的心,暂不作回来的打算。

这一打算,就是二十四年,以及,一生。

祸兮?福兮?

祸福为什么总是这样紧紧相依?因为不能回来,赵无极错过了再见父亲最后一面的机会,待他二十四年之后的1972年能回国探亲时,当年这位亲自陪儿子去杭州考美术学校、又将他送离出国码头的开明父亲,已逝去近四年了,他只见到了母亲。

而当初在他出国留学后还为他的回来预留了一个教授职位的林风眠,竟然被关押在监狱里,无缘得见一面。还是在数年之后的再次回国探亲,他才见到从监狱里出来的白发苍苍的老师。而林风眠最终得以释放,全因赵无极这个已入法籍的“外宾”数次努力的结果。

这真是一次令人心碎的会面,赵无极对恩师长跪不起,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他的满腔悲伤,只有流下的泪水诉说他的牵挂、心痛与感恩。

他难过的还有,作为父亲,在唯一的儿子整个的人生成长时期,他都无福参与与看到。等到他能把孩子接到巴黎一起生活时,当初这个眼巴巴望着父母离家的可爱小男孩,已经是年近不惑的中年人了。

但回过头来看,赵无极又恰好是在最关键的一个时间点上,与国内的政治高压环境作了彻底的告别。这个告别,原非他的本意,但这对成全他的艺术,成就他的事业,确实起到了最根本的作用。

如果当初他真如林风眠期待的那样按时回国,他的命运,想来绝不会比林风眠,或其他任何一位不讴歌、不赞颂的非御用画家好到哪里去。

而1948年的料峭初春,当荷包满满、意气风发的赵无极手携爱妻兰兰,坐着轮船奔向心中的艺术圣地巴黎时,断不曾想到命运会如此辜负他,又成全他。

远赴法国之前,赵无极六年的校园生活,几乎都是在聆听老师们讨论西方艺术中度过的。杭州艺专在林风眠领导下的那种开放与宽容的氛围,常被师生们自谐为“法国艺术学院的分校”。耳朵听了那么多,眼睛见了那么多,作为林风眠与吴大羽的嫡传弟子,又被训练了那么多年,执教的六个春夏秋冬,也全然在探讨现代艺术的种种可能性,可以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实践上,去法国时的赵无极,已具备了向西方现代艺术无条件畅开胸怀的胆量与自觉能力。他同时亦明白,他真正的绘画之路,不过才刚刚开始。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辛苦旅途,由轮船换了火车,脚一沾巴黎的地面后,两个年轻人便直奔卢浮宫,去与无数耳熟能详的馆藏艺术珍宝,打了平生的第一个照面。

那时他们绝不会想到,他们以后的余生,将就此浸泡在巴黎这个艺术之都里。尽管这对羽翼炫彩的美好鸳鸯,在结婚十五年后分了手。

偏好毕加索、马蒂斯、莫迪里阿尼、到塞尚风格的赵无极,在巴黎可说是如鱼得水。一丁点儿不用为钱发愁,没有当时大多数出国留学生苦恼的根本问题,赵无极一心亲近艺术的脚步迈得快捷而准确,他的理解力与接纳力都很惊人,到巴黎的次年就在克兹画廊举办了自己的首次个展,此时他的画虽然还处在较为具象的阶段,但其抽象画风已开始显山显水。

他往来的、见识的以及楼道里随时碰面的,全是汇拢到巴黎来的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毕加索熟识他,贾科梅蒂是他的邻居,米罗是他的好朋友。这些艺术家在结构、空间与色彩上的独特想象力,都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思想,开启着他思维的天窗。

他的朋友也不尽然全是艺术家。画廊经纪人、诗人、美术馆馆长都是他家里的座上客,与他同样杰出的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尤其是他往来了几十年的知交。

在这里,我们也看到赵无极在出世的绘画能力与入世的人际关系能力上,有一种稳定的平衡。如果说他在世界范围内有那样大的成就,除了他在艺术上的天赋外,他的这种平衡能力对他也大有助益。

他不是关起门来画画的画家,不孤芳自赏。他很温和,也很谦虚,有东方儒家的克制人格,很知道自己的分量,晚年都还在说自己不算很好的艺术家,许多艺术上的问题还没有解决。

他这样说的时候,并不是认为自己真的不好,他只是知道,与“无限”比较起来,他永远是“有限”的。

倒是他的邻居毕加索,是那样一个超级的攫取狂人,太有创造力,跟周围所有的艺术家都较着劲儿,尤其跟马蒂斯较劲儿,不许任何一个艺术家超过他。除了对云淡风轻的达达主义领袖杜尚有所畏惧与害怕,在毕加索的眼里,别人都是不存在的。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物。尽管赵无极对毕加索一直敬仰有加,但这更多是肯定毕加索在艺术上的出色创造力。在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构造上,赵无极还是一个中国文人雅士的构造,不想学其他任何人。当然,从他个人的角度,也并不认为毕加索不谦虚:毕加索对他,至少是非常和气的。

艺术之路走得顺畅,对性情平和、吸纳力强且一天到晚在画布前专心冥想与挥洒的赵无极,似乎是指日可待的。尽管中途,他的画笔在前后两次遭遇的情感变故上有所颤抖,但他最终还是迅速地收拾好心情,重新执稳了画笔。

第一次让赵无极伤痛的情感变化,是他极其深爱的兰兰,在到法国后的第九个年头,被更爱她的法国艺术家打动,离开了他。无论赵无极怎样劝留,兰兰最终还是选择了更忠实于自己的情感,去了她爱的身旁。

孤零零留在原地的赵无极,本来有第二次幸福的婚姻,那是一个很美丽、我见犹怜的单纯女子美琴,是他去香港度假时认识的。对美极度敏感的赵无极,在看到美琴的第一眼便爱上了她,无权衡、无计较地照单收下了美琴是一个单亲妈妈的事实,也收下了她生来多病的身体和多愁的性情。

他们在一起有十四年的幸福生活。这个幸福的含义,更多指美琴的感受,与她对赵无极的一颗爱戴心、感恩心。

她本是香港演艺界的一个艺人,最知人情冷暖与炎凉。她生得够美,却没有够硬的心肠,在情感上数度受伤。遇上了至情至性的赵无极,把她带离香港,前去巴黎安了家,她才得到了一生中最踏实的一段日子。

60、70年代的赵无极,于他生命的盛年,在艺术上已经渐入佳境,其绘画由早期的具象风格与五十年代的抽象风格,逐渐走向更无依、无凭、无任何符号的自由笔触与色彩,已然有大气象,又有良好的处世姿态,名气已随绘画上的融会贯通而日盛,人们越来越多地知道了他的名字,迷恋上他的作品。

在自我的艺术探索上,他远未满足,却是愉悦的;但面对美琴时,他是揪心的。他全心呵护她,从未对她有过一丝的颐指气使,却无法改变她潜在的精神疾病的本质。而美琴,在赵无极的薰陶与带动下已在尽力生活,甚至有做一个雕塑家的打算,并为之进行过多年的努力。

但命运没有赐予更多福气给这个一心向上、一心感恩的美丽女人。迈过不惑之年的门槛后,年轻的美琴吃下了安眠药,向这个世界作了决绝的告别,了结了她无法控制的疾病的折磨,也结束了对赵无极的一腔爱意。

有近一年的时间,赵无极无法画画。有好些年的时间,他一直没能从美琴的影子里抽离出来。一如许多年以来,他始终没能从心里真正放下兰兰一样。

不过再孤单的人生旅程,也仍然要朝前挪步。经受再重的打击,自己也不能半途而废。

此时,他挚爱的艺术,将为他的生命,注入一股最强盛的活力,给出一种最值得的理由。

年过半百的赵无极,在他的“七妹”美琴离去后,他的情情爱爱的心情,就此从沸腾归于平淡。在他第三次与一位崇拜他的法国姑娘弗朗索瓦——此姑娘后来成为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结婚后,他过起了真正的日子,而将更多的精力与心思,投入到了与艺术缪斯的对话中去。

从他满满当当的艺术年表,从他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无数展览,既能看出他艺术风格的发展轨迹,也能看到他对此的投入程度,那是十分极致而忘我的。

他的这种忘我,最终都有着丰厚的回报。太多世界级的艺术机构与博物馆,认可、推介并收藏他的作品。法国政府也最终接纳他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这个殊荣,之前也只有他的同学朱德群获得过。

在向世界推出赵无极的众多艺术机构中,法国顶级的私人画廊法兰西画廊可谓劳苦功高。这家素以眼光挑剔而闻名的画廊,只要是他们看中的艺术家,总不惜花巨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长期不懈的推介。近80年来,法兰西画廊只推出过二十八位艺术家,赵无极是其中唯一的一位亚洲人。

在这里,特别想提一下法兰西画廊在艺术操作上的人性之处。在赵无极的七妹逝世的第二年,法兰西画廊专门为这对伉俪举办了一个画展,展品一半是美琴的雕塑,一半是赵无极的水墨画,以此来表达对美琴的怀念与欣赏,对赵无极的安抚。

这样的画廊,怎不得人心,怎不得到艺术家创造的最好作品?!

赵无极是长寿的老人,也是幸运的老人。在中国国内的阶级斗争几乎摧毁了所有艺术家的创造力、夺去了他们大好的生命时光时,赵无极有近50年的时间,拿来与艺术进行持久的对视与对话。

他后半生的大多日子,没有什么特定的假日或休息日,每天吃过饭、喝过咖啡,上午9点准时穿上他的工作服,就到画室画画去了,一直画到晚上6点歇息。

每年,他创作作品的数量大约在十二幅左右,绝无可能再多了。

就创作本身来说,画了一辈子画的赵无极诚实地认为,无论一个画家站在什么样的高度,画每一幅新作品,都几乎意味着是站在一个新的困难面前。每当他“克服”了这个困难,绘出一种新气象时,那便是他获得巨大快乐的幸福时刻。

赵无极的画风,是从具象到抽象、再从抽象发展到毫无思维限定的那样一个自由的过程,如人走入广袤的宇宙那般。这是一个漫长的自我发现与自我融合的过程,时间的长度不够,他做不到;生命的厚度不够,他也做不到。但即使生命再长、再丰厚,他永远都是站在某个有限的层面上,在试图着去描绘出一个无限的画面来,让画有气韵,有情感,有感觉,有跃动,以及,呈现色彩精妙绝伦的质感。

这样的感受与认识,是在林风眠的思想体系上去建立起来的觉悟与视野,他只是走得比他的老师更远、更深入。比起他的老师,他真是太过地幸运了。

不过,对一直深陷于写实主义的中国画家来说,这一切都可能存在着理解上的巨大困难,因为,人们是处在完全不同的语境里,在进行着迥然相异的思考。

于我个人,我不仅深爱他绘画上所表达出来的那种微妙难言的情感,为他画面上的精妙色彩而折服,且十分拥戴他的诚实品格,他思考的那个高度。

只有试图在艺术创作与思考上突围的人,才会知道,赵无极是一个多么诚实的一个智者,有着怎样的高度。

但想用有限的语言去表达那种无限的气象与追求,或通过一个具体的比喻去描绘那种精神,几乎算是一件徒劳的事情。

夜灯下写音容犹生的赵无极先生,只为给他送行,对他表达一腔的敬意,以及,说出我看到并理解到的、那极其有限的一切。

猜你喜欢
赵无极林风眠毕加索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国画家(2022年1期)2022-03-29 01:20:16
林风眠《静物·瓶花》
艺术学研究(2021年2期)2021-07-30 23:01:58
《梦》和毕加索
幼儿100(2021年7期)2021-04-10 06:32:14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华人时刊(2021年23期)2021-03-08 09:27:04
纪念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剪影
客家文博(2020年4期)2020-01-03 11:09:42
赵无极 《21.04.59》:墨龙腾天 甲骨巨献
艺术品鉴(2019年10期)2019-11-25 07:09:54
毕加索之夏拾遗
现代装饰(2019年9期)2019-10-12 08:46:42
《牛》毕加索
林风眠:鹜影中增添一分清寂的幻想
收藏界(2018年3期)2018-10-10 05:33:42
看不懂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