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辉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不知不觉地心向神往,表现出注意的倾向。作为教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课内课外时刻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听故事学数学
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实际,宣讲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讲圆周率时讲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精确到了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比西方人早1千多年,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结。如:讲三角时可以讲讲杨辉三角形的故事。再比如:高斯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1至100的求和,再比如:讲质数时讲一讲陈景润与巴赫猜想的故事等等。从通俗易通的实例出发,让小学生運用自己的感官去思考数学问题,再经过老师加工,完成对数学的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二、运用资源传递数学知识
充分利用班级资源,如电子板报,展示台、多媒体等通过声光影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全方面感观刺激,既直观形象省时省力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班级板报上,记录一些良好的计算习惯,比如数字顺序不能颠倒、注意数位对齐、运算符号的区分等最简单最基本的内容,引导学生去记忆,去理解。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的是有色的多彩的世界,会更受到学生的欢迎,营造出有趣的学习氛围,更容易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所需要的目的。多媒体也就是把抽象变成了具体,精致枯燥的知识变得动态有活力。更容易抓住小学生的心理。
三、树榜样激发学习动力
利用身边的人学习数学的经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有一个学生叫吴争,现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在美从事神经科学研究工作。从小特别爱动脑筋,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数学成绩十分优秀,这便是他学好数学的最主要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给每一个位学生获得表扬的机会,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行为予以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形成的成绩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
四、互换角色,拉近距离
1、角色转换,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如果教师仍占“领导者”的角色,学生只会成为听话的“羔羊”;教师要使自己变成学生的“参谋”,为学生突破重难点,提供参考信息;要成为一个询问者,故作无知、问原因、找漏洞;要成为一个仲裁者和鉴赏者,为学生的“拨乱反正”进行品赏。这样才能有意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要在课外进行感情投资,多关心学生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交心、谈心,询问学生的学生生活等情况,拉近与学生的心理准备。
3、尊重理解、完善每一个学生,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出错有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更多的纠正的时间机会和耐心,使学生想到“老师在期待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以赞美和鼓励,引导学生的继续进步,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五、学玩结合,拓展学生思维
在教学新知识时,精心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生以良好心态、浓厚的兴趣进入课堂。创造趣味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情境引入法。如四年级讲《位置与方向》时出示家乡的地图。说一说家乡在北京的什么方向,北京在家乡的什么方向等等。有趣的活动引出的数学问题,更容易使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定向,在学生做出回答后,顺着他们的思路进行追问为什么或者是进行反问,让小学生养成与老师交流的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对于不懂的问题向老师寻求解答。
2、游戏引入法。在一年级讲《找规律》教师运用投影片,依次出现两个圆圈和一个三角形,当出现第六个圆形时,教师提问:“谁能猜下一个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们个个高高的举起小手,抢着回答。这种游戏引入法,孩子们倍感亲切自然,充满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在游戏中,把数学概念渗透进去,让孩子们在无形中接受了知识并加深印象。
3、结合生活实际学数学。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比如,当讲到两位数的加法的时候,可以课前让学生买两样东西(每样的价格都是两位数的),上课时,让学生算出它们的总价。然后讨论,看谁算的正确。这样,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还会让他们用发散性思维来分析和考虑问题。不仅提高他们的兴趣,也提高了效率。
总之,要让学生乐之需要使之保持学习兴趣,这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待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每一个经历教育教学的人都知道,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就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和需求,学习将会变得事半功倍。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作者单位:连平县大湖镇中心小学 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