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充满绿色生活气息的数学课堂

2013-04-29 17:14张红梅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因数创设情境

张红梅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如果离开了生活,学习亦便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我们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应是生活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将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品德情感提升的过程向生活世界回归,让知识的获得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连接起来,构建绿色生活的数学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对构建 “绿色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作了一点初浅的尝试。

一、情境教学是构建充满绿色生活的数学课堂的支点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使学生心动情发,学得轻松愉快,是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富有情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从而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认识除法》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坐缆车的生活情境:星期天假日小队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电脑放映登山坐缆车的情境,那山清水秀的优美景色,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排队上缆车的情景,那熟悉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他们仿佛也置身于其中,学生兴趣盎然,自然而然地融入自主学习的情境中,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又如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创设了植树的生活情境,教学“确定位置”时又创设了“排排座”的游戏情境,而“观察物体”的教学中又设计了“拍照”的情景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有自己一定的生活经验,由此入手,自然贴切。那亲切熟悉的生活情境,生动活泼的画面,多么富有情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2、情境教学,蕴育理趣。

蕴含在问题情境中的数学事实往往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所以,新教材在安排内容时也非常注意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而知识的教学都是在情境中伴随问题,引导学生提取教学事实,建立数学模型,进而抽象概括出新知。情境教学,不单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情境更是充满了情趣,蕴育着理趣。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我校的一位老师创设的情景是:摆一只小船用了7个三角形纸片,并随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纸片,摆3只呢?~7只呢?在教学中,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空间,允许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可以用三角形,也可以用圆片,只要一个图形所需的数量是7个就行.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出一个个富有情趣的、为自己喜欢的图形。这种理趣将有力地维持着后面阶段编口诀的学习。接着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创设的情境是摆1个大的正方体用了8个小正方体,随之提出与7的乘法口决类似的问题。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猜一猜一个大正方体需要几个小正方体,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里探索。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主动探索的机会,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一个大正方体里有一个8,2个大正方体里有2个8的事实理解得更加深刻。这样,学生的操作不再是被动的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机械操作,而是随着数学思考的、富有挑战性的意义操作。这样的情境教学孕育着浓浓的理趣。

3、情境教学,充满活力。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它赋予知识鲜活的环境,为学生营造了学习、体验、实践、创造的环境,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1)情境激发思考的热情,让学生的思维熠熠生辉。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由于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能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思维素材,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在情景中教数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环境:学校的早晨,随着公鸡报晓的声音,一轮红日从东方缓缓升起。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走到学校门口,面对太阳朗诵儿歌。一轮红日、一首儿歌构成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它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数学一点也不陌生。同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方位知识和经验。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以情景模拟的方式,亲历辨别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过程,并将已有的方位知识条理化、结构化。

(2)情境利于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7的乘法口决时,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大海中帆船点点的画面,并配上音乐和诗文:大海大海,象只摇篮,摇过去白帆点点,摇过来鱼虾满舱。多美的意境,学生被深深吸引了,情不自禁地融入情境之中。由于已学习了1~6的乘法口决,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编制口决的经验和方法,学生就很自然地进入7的乘法口决的探索中去,我又不失时机地利用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探究、发现、整理,即注意了知识的连续性,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3)情境提供开放的空间,让课堂赋予真正的生命。有趣的七巧板是一次实践活动。利用七巧板拼图,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数学游戏。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创设了小明在玩拼图游戏的情境,利用多媒体电脑将人、鱼、帆船各拆开成七块图形,再将这七块图形旋转、移动拼成一幅七巧板,然后介绍七巧板,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小组内合作,尽可能多的拼出不同的图形。这样很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合作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的探索、交流活动,不仅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而且还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目的,真正做到了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这样的情境教学赋予课堂真正的生命。

二、自主探索是构建充满绿色生活的数学课堂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通过引导他们自主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在发现、交流、分享、调适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

1、意义由学生自己构建

例如,在教学素数和合数时,我采用了徐斌老师的方法,让学生先独自找出自己学号数的所有因数,看谁的因数个数最多。顿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纷纷找起自己学号数的因数。学生兴趣浓厚,有的找到3个因数,有的找到4个、5个等等。教室里热闹开了:有的说:“老师,我发现数越大,它的因数就越多。”立马有人反对:“我是43号,可是还不如同桌6号的因数多呢。”又有人笑说“1号的因数只有1一个。”(全班都笑)于是我顺势把几个数的所有因数写在黑板上,学生发现并非数越大因数的个数就越多。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比较,给这些数分分类。由于有了学生自主探索“寻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有效支持,所以学生很快就发现有些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有些数的因数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于是很自然地揭示素数和合数的意义,学生也很主动地得出“1既不是素数,又不是合数”的结论。新知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得以主动理解和建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素数和合数的内涵。

2、方法由学生自己生成

何仲秋老师在教学《鸡兔同笼的问题》时,课前先与学生玩猜年龄的游戏,在自然轻松的交流中把本课的重要数学思想蕴含于其中。新课教学时,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后,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猜测。接着又从随意猜测导致的错误结论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有根据地猜测、然后调整。这样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枚举法进行自主探索,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了调整技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最后何老师一声号令,让所有的兔子都站起来了,顿时,学生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有趣的情景:那些可爱的兔子们前腿都抬起来了,只有两条后腿站着。这样生动的画面一下子使问题的数量关系变得清晰简单。那本难以理解的假设法顿时迎刃而解,学生很易于理解和接受。于是学生又主动地找到了用方程解的方法。何老师精巧的教学设计,加上幽默的教学语言,在循循善诱中使学生自主找到各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有效交流是提升数学理性思考水平的保证

我们的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因此,建构和谐的课堂,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让他们在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思想与思想的交流中,慢慢地学会起飞。我们的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对话”的环境,给学生一个充分交流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平年和闰年的知识时,我通过比较2004年和2005年的2月各有多少天,让学生理解平年、闰年后,于是出示1997-2008年2月的天数,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平年、闰年排列的一般规律:每4年会有一次闰年,那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就是闰年。并结合底注,理解,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此时发现学生有点糊涂了。于是,我对教材适时做了一些补充,利用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实际时间365天5时48分46秒进行相关的估算、笔算,从而初步理解“一般逢4的倍数的年份为闰年、遇整百年份要看是否是400的倍数”的含义,学生听的很认真,并不时表露出疑惑、顿悟、惊喜。于是我紧接着问:那么如果不看日历你能判断哪年是平年哪年是闰年吗?你有什么好方法?有学生马上说:只要记住其中一个闰年的年份(好记一点的,都说2000年),然后在这个年份上往前一直减4,往后加4,就可以计算出闰年了。我及时肯定:对,记住其中一个闰年的年份,根据每4年一闰的规律,可以往前或往后推,真是个不错的主意。立马有人表示反对:如果和记住的闰年相隔很大的话,就比较麻烦了!我故意:有道理,那该怎么办呢?戴安琪不请自说:老师,我有办法!比如1960年,就用2000减1960是40,40除以4是10,没有余数,所以1960年是闰年。方法正确,很多学生点头称是。看来有时学生的话比教师的直接输入更管用!虽然交流花了很多时间,但是尊重学生,合理引导,适时讲解,给学生充分交流的平台,课堂中时时处处呈现精彩。

“数学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准确无误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学生的数学交流过程反映的是他们的思维过程,课堂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将会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在提高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

总之,我深切地感受到,建构“绿色生活的数学课堂”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是呼唤目中有人的课堂;是按照人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实施教学的课堂、是“以人为本、自然和谐”的课堂;建构“绿色生活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纯真,适应未来,这正是绿色数学教学的真正内涵,让我们共同追求那充盈着绿色生命力的数学课堂吧!

【作者单位:昆山市花桥中心小学校 江苏】

猜你喜欢
因数创设情境
借助因数巧妙拆分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因数是11的巧算
“积”和“因数”的关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找因数与倍数有绝招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