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玛娜
一、 谈话引入,审清课题
1. (映示插图课件)图上这位老人是谁?爱因斯坦是伟人吗?假如你在街上遇到爱因斯坦,你会怎么做?
2. 可是,有一个小女孩初次见到他,却不是这样,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生齐读课题)《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二、 读好语气,学会概括
1. 这篇课文大家课前都认真读过了吗?请看下面第一组很有意思的词语!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准它们的音?出示:
hēi mɑ ō hē
嘿 嘛 噢 呵
(1) 提示“嘛”读轻声。
(2) 聪明的你,发现这些词的共同特点了吗?(口字旁、语气词)
2. 别小看这些语气词,读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呢!来,现在我们把这些词送到文中的句子里,谁来读出这些语气词的味道?出示相关句子:
(1) “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2) “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3) “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
(4) “呵,小教授,请你再教教我。”
3. 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读读1、2两句,这两句是谁说的?(小女孩)你为什么把“嘿!”读得又短又高?(突出小女孩的惊奇)
4. 第二句如果把“嘛”读成拖长声,读出她的得意,效果一定更好!
5. 看你们读得这么津津有味,老师也想来读读,好吗?假如老师这样读,你们觉得行吗?为什么?你再来读读这一句。(读出“噢”的轻声)
6. 最后一句,谁来读?老师听出了你亲切的口气。
7.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小女孩和爱因斯坦的初步印象,再读课文,老师相信你们这次一定会读得更好。
8. 老师把课文分成4大部分,请4位同学读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亲切谦和的爱因斯坦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故事?
9. 请画出刚才4位同学朗读那部分的第一句,老师把它们浓缩一下(出示:1、1940年的一天下午撞上;2、第二天又遇上;3、第三天下午等待;4、从此,每天坐坐)聪明的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写——你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小女孩与爱因斯坦是从相撞—相遇—相邀—相处,一步步建立了友谊——你发现了事情的发展过程)
10. 现在你能根据这些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11. 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事情经过,就可以很快读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叶圣陶老爷爷也曾经这样告诉我们——(出示: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最要紧,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老师一直很喜欢这一句话,现在把它送给大家,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并把它记在心里。
三、 品读外貌,对话质疑
1. 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后,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想,小女孩初遇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给她留下怎样的印象?出示:①老人蓄(xù)着一撮(cuō)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②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guǒ)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tā)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xié)。
(1) 这两段话有3个生字词(蓄、裹、鞋),大家一起读读。
(2)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邋遢、不爱打扮……)你从哪些语句描写中看出?
(3) 这两处描写,第一处主要写什么?(长相),第二处主要写什么?(穿着)这两处描写可以调换吗?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还有什么原因不能调换?(第一处是相撞时近看,应看到人物的长相,第二处“望着”是远看,看到的是整体穿着)所以,在描写人物的外貌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观察顺序。总之,不管是近看还是远看,爱因斯坦都是那么邋遢,不修边幅的。
(4) 今天老师教你们一个读书的好办法——抓住句中主要词语边读边推想它的原因,或把词想象成一幅幅画面,比如:(点击)从“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你会想到——(很久没有刮胡子,很忙);从“蓬乱的头发”, 你会想到——(像鸡窝);从“又肥又长的衣服”,想到——(衣服很难看);从“卧室的拖鞋”,想到——(那拖鞋很大……)
(5) 瞧!像这样抓住重点词句把它想象成画面,推想原因,文字就会变得有味道起来。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和想象再读读这两句话,感觉是不是不一样了?
2. 看到这样一个邋遢不修边幅的老人出现在小女孩面前,难怪小女孩会惊奇地想——(出示:“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3. 难怪小女孩会那么纳闷——(出示:小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4. 可是父亲听了小女孩的话,他兴奋地说:“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可别小看这儿的一个“!”,你读出了什么?(父亲很激动)要是我们遇到爱因斯坦,会激动吗?
5.“直纳闷”是什么意思?小女孩不理解什么?
6. 一个兴奋,一个纳闷!多大的反差啊!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爱因斯坦到底伟大不伟大?如果他伟大,又伟大在哪儿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节课继续学习吧!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答案。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