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教师语言中的瑕疵

2013-04-29 16:34陈金兰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棒棒真棒小朋友

陈金兰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成长期和模仿期,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发现有些教师的语言存在瑕疵,现举三例和大家探讨。

一、要“儿童化”,但不能忽略“语文味”

【案例】 课堂上教师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

师:小眼睛看哪里?

生:小眼睛看老师。

师:小小手放哪里?

生:小小手放放好。

师:小小背怎么做?

生:小小背挺挺直。

【分析】 低年级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师成人化的语言、成人化的说话方式影响着语文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有些低年级教师就根据学生说话的特点,模仿他们说话的语气,用他们能理解的“儿童化”的语言来调动学习兴趣,保证教学顺利进行。但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出现诸如“小小背怎么做” “小小背挺挺直”等语法混乱、用词不当、柔软缠绵的“娃娃腔”。这些语言容易“先入为主”, 对规范刚入学学生的语言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在认知心理上,“首应效应”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果第一次没有说准确,将来要纠正就很困难。因此,教师在关注低年级教学语言“儿童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其“语文味”。我们要恰当使用儿童化语言,规范表达,流畅明晰,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从小就浸润浓浓的语文味。

二、表扬要有实效,不能刻板化

【案例】 教师让学生“开小火车”认读生字“雨”,第一个学生读道:“雨,雨,下雨的雨。”其余学生鼓掌三下,并竖起姆指:“棒棒棒,你真棒!”第二个学生读道:“雨,雨,大雨的雨。”学生再次鼓掌:“棒棒棒,你真棒!”……

【分析】 在倡导尊重、赏识学生的理念下,常听到低年级语文课堂上“棒棒棒,你真棒!”响成一片的情景。这些表扬节奏明显,动作整齐划一,俨然训练有素。看似表扬,实质有表无扬,无论是受表扬的学生还是为别人鼓掌的学生,均难以看到一丝真心实意的笑容。如此一味的、廉价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表扬,使表扬演变成为一种例行公事,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学生对此形成的成功体验显得虚假,落入形式主义泥潭。

于永正老师在回忆自己的从教经历时,也曾深情地说:“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激励是有学问的,要有针对性的,要真诚、动情。”比如教师说:“你不但回答正确,而且语言干净,几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也不需要再添一个字。”这样的语言,学生能听懂,知道好在哪里,而且对其他同学也有启示作用,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比如教师说:“你读书的时候,全班同学听得是那样认真,知道为什么吗?”这样的语言包含对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爱读书的学生鼓励与评价,于无形中激励着学生。

三、要引领,不要压抑学生

【案例】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能回答的小朋友请举手!”于是,课堂上小手林立。学生们的目光追随着老师,身体不由自主地跟着老师打转,小嘴里发出“我来!”“我来!”的喊声,恨不得教师一下能叫到自己的名字,有时甚至憋不住抢着答了。课堂上如此热闹、喧哗,学生们如此热情配合教师,冷不丁教师脸一沉说道:“我喜欢坐得端正的小朋友来回答问题!”“我喜欢举手举得好的小朋友来说!”这种半路紧急刹车式的“我喜欢……”让学生措手不及,他们只得眼巴巴地盯着老师,乖乖坐正、规矩举手。眼见老师还在找“乖孩子”,心急的学生只好把手敲得“咚咚”响,他们自然得不到老师的提名,只好灰心地回到“标准状态”,高涨的学习热情被浇得渐渐熄灭。

【分析】 由于低年级学生情绪易外露,自制力较差,而教师急于想维持安静的教学秩序,使预设顺利进行,于是,在不自觉中运用指令性语言,充当着“发号施令”者。殊不知,教师的这些“指令”抹杀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如果教师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突然改用指令式语言或愠色淡语来组织教学,学生会很敏锐地觉察到,教师其实是在“把自己当作小小孩看待”,如同在演戏,想让课堂安静就安静,想热闹就热闹,并没有真正地融入情境之中,即使有些情感投入也是虚假的,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教师的话固然管住了课堂纪律,却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一定要充满情感,要全身心地融入文本,入境入情,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唯有如此,才能让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猜你喜欢
棒棒真棒小朋友
唐乐乐真棒
棒棒的嘟嘟
棒棒精彩
棒棒哒
今天真棒
找茬儿
海边玩一夏
自食其力的感觉真棒
我真棒
Let’s DIY P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