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朝虎先生的《水》(苏教版五下),在“苦”“乐”中来往者甚多,酸楚中略带点点快意;无奈中含着丝丝希望。掸去纷乱,静心读之,在滤掉大多苦涩之后,留下更多的则是一份享受的快乐,一份心生的乐趣,一份成长的乐观。
一、 享受的快乐
“雨中洗澡”和“夏日冲凉”是呈现村里人及四兄弟有水之乐的两个主画面,字里行间,“乐”字穿行。
雨中洗澡之乐。“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孩子们最无所顾忌,感情最直白,这场雨等得太久了,几乎成了记忆的雨。但终于来了,多么让人激动。卸下身上所有的遮护,丢掉内心全部的羞涩,忘我地冲进雨帘,百分之百地沐浴。哪还记得泥水的脏,哪还顾上雨水的不洁,赤身奔跑,嘴巴张得天大,不放过一条可能入口的雨线。水啊,久违了!“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大人们来得节制些——男人们的短裤,女人们的长衣长袖,与小孩儿们一起呼叫,一样地张大嘴巴,不管裤衫湿透,不管泥水沾衣,管的只是雨中享受,水啊,稀有啊!
夏日冲凉之爽。“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炎炎夏日,缺水的我们都快被晒蔫了,从小到大,有序排列在母亲跟前,成了四兄弟的自觉行为,等待着母亲的犒赏。一点点水加上缕缕清风,成了顶级享受,“啊啊”之声传出书本,直抵读者的耳膜,直触人们的心弦,这分明是生活之艰辛的回音。
作者之高明,就是毫无掩饰地道出了缺水生活的艰辛,没有给缺水舞台上的所有人化妆,因为缺水,所以有水便产生了直觉的快乐。文字之真切,叙述之直白,感情之真挚,哪还需赘述?
二、 心生的乐趣
生活之于一个人的感觉,会随其不同的心态而异。马朝虎笔下的村里人没有怨天、怨地、怨人,更多的在抓住机遇,博得乐趣。
一句说得最多的话。“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酒本水酿,酒之贵理当胜过水之贵。但对于生活匮乏的山村,喝水比喝酒还奢望,人们已经舍去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取其最基本的需要。任何时候,当追求成了本末倒置的时候,足见生活之艰辛与酸楚。“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成了所有人内心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务实的追求,也是一种正确的生活观,一种健康的生活心态。
一段发乎内心的独白。“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与其说这是一段内心独白,还不如说这是一段幻觉。这么热的天,这么缺水的地方,这么干燥难熬的时刻,有一条小溪流从身上流过,多么幸福与痛快。大约四分之一勺水,竟“像一条小溪流”,且是“倾注而下”,这是长期以来严重缺水带来的幻觉,亦可解读为作者没有贪婪的欲望,懂得了知足,学会了知足地享受。水不在于多,在于有,一点点的水经过作者脑海的加工,变成了“一条小溪”;勺中水的片片洒落成了“倾注而下”,像冰晶一样在身上“滑”行,那种触肤的凉爽让人依恋,甚至依赖;皮肤渴坏了,毛孔张开了无数嘴巴幸福地吸吮着,又好像伸出了无数双手,拖住了不多的水;血管里血液流动提速,传递着清凉……
一把象征权威的锁。“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锁住水窖,锁住的不是自由,而是节制。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母亲知道了有节制地生活,其实我们也学会了节制,学会了等待,等待打开水窖时的幸福与痛快。四兄弟没有抱怨阻拦渴望的那把锁,而是把它看作权威,这是对锁的尊重,亦是对母亲的尊重,对一家人相依为命、共度艰辛的尽责。
两处意味深长的笑。“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这是母亲开关水窖时的细节描写,母亲的笑是怜悯的笑,也是欣慰的笑,还是幸福的笑……母亲心疼孩子们这样的艰苦,看着孩子们懂事地一字排开而幸福,看着孩子们纳凉舒爽的样子多了些许欣慰。
生活既已这样,需要考虑的则是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地生活。人们的表现某种意义上说,是在那个处境下对缺水饿水这一苦难的抗争姿态,也是人们对生命、生存与生活态度的一种形象的暗示与反省。
三、 成长的乐观
是“饿水”还是“忆水”?《水》,原名《饿水》。揣摩“饿水”,作者意欲表达小时生活的艰苦,侧重于个人的感受。编者将原文名改为《水》,拓展了阅读感受的空间,不止于“饿”的辛酸,更全方位地表现出所有人在缺水环境下的各种表现与生活态度,给读者留下异常深刻的画面空间与感觉冲击力。曹文轩先生曾有类似感受:“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是一个强者。”《水》何尝不是马朝虎对痛苦的一种风度?这种风度,沉浸在文字的深层,阅读中一旦触及心弦,将会产生无法避让的顿悟。由此理解,“饿水”一词概念太狭窄了。与其说,作者在通过“饿水”将我们带至那个时代、那个环境,还不如说作者在用回忆口吻向我们叙述着“缺水”的那个时代、以及历经那个时代的那群人。
是“以乐衬苦”还是“苦中见乐”?较通常的解读:作者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即“以乐衬苦”。无论是“雨中洗澡”,还是“夏日冲凉”,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都是痛快、享受、舒畅的体验,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却是平常更多时候因缺水而带来的痛苦、煎熬、苦涩。周国平先生在《苦难的精神价值》一文中曾说:“苦难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即使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即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读到这句话,我们会顿悟马朝虎笔下的人物,正在以一种尊严的方式在苦难的环境中生活着,在寻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快乐,不是麻痹式的乐观。因此,本文应该还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落点于“乐”,乐的内涵可以不仅仅停留于“反衬”手法,更多的则是对艰辛生活的态度表达,隐含着对生活意义的深思考。从这个角度比照,以“乐”衬“苦”的解读显然有些浅表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样一篇富于积极生活观的文章更应该让学生沉潜于文字,品味作者特有风格的文笔,以更为丰富的接受路径,领会作者的真正用意。
(姜树华,特级教师、如皋市白蒲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