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细节 彰显魅力

2013-04-29 15:00李志超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项链孔乙己文学作品

李志超

文学作品阅读在教学内容与方式上都有其特殊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导意见:“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带有更大的个人色彩,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喜爱的部分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对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意见的核心就是重视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精微之处、异常之处”等细节,加以辨析、会意、识味、涵咏,以此来把握审美意蕴提高解读能力。

一、关注细节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首先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为要素,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典型人物多通过典型的细节刻画加以表现,抓住关键的细节描写进行辨析就能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1.抓住肖像细节描写,感受人物特点

文学作品中关键人物一出场,作者会对其进行肖像刻画,这些细节,往往标志着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当、爱好、品性等,紧抓这些进行辨析,能让学生对人物有较清晰地认识,为进一步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如《孔乙己》中,鲁迅对其肖像描写有一细节——“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教学中应及时抓住这一细节启发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穿长衫”是要证明其“读书人”的身份,好在“短衣帮”前炫耀,可以看出孔乙己的迂腐和受到的毒害;而“又脏又破,十几年没补没洗”则证明他地位的低下与经济的拮据,既给下文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做好铺垫,又与孔乙己被打折双腿后无奈地脱下长衫“穿破衣袄”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度。

2.抓住语言细节描写,辨析人物性格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极富“个性化”,抓住语言细节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了解人物性格。李逵的口头禅“把他的鸟头砍下来”显示着他的简单鲁莽,诸葛亮的“稍安勿躁”则代表着他的沉稳远虑,王熙凤的“这是我早算好了”则张扬着她的精干圆滑。钱谷融曾言:“《雷雨》的成功可以说是人物语言上的成功。”可见曹禺先生在人物的语言上下的功夫。如周朴园在逼蘩漪吃药时有一细节:他说“我请你吃药,萍儿跪下劝你母亲吃药”,此时要提醒学生注意这不是周朴园在作秀,而是在较深层次上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格:他不是农村的土财主,而是当时新兴的资本家,曾留学德国受过西方文明的熏陶,他认为自己是很有教养的人怎么可以大喊大叫的逼自己的太太吃药呢?他自以为是的认为“劝药”是关心你,是对你好,你却当着孩子下人的面耍脾气,让我下不来台,于是他深感恼怒,就用文明的言辞来推行他“披着西方文明外衣的旧中国封建式家长”专制,那他固执专横、自以为是的性格特点就不难理解了。

3.3.抓住动作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人物一举一动往往是内心思想感情直观真实的体现,抓住这一细节加以体会就能更透彻的分析人物形象。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中葛朗台就有两个经典动作,一是抢夺梳妆匣时的“纵”“扑”,一是临死前看到镀金法器时的“抓”,前一动作彻底扯断了父女间的亲情,后一动作则直接断送了老命。作者正是运用夸张性的动作描写深刻揭示了其内心对金钱强烈占有的“守财奴”本性。

4.4.抓住心理细节描写,洞察人物内心

心理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表现人物内心的手段,抓好心理细节描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去洞察人物内心。如教学《项链》时指导学生对马蒂尔德在舞会上那一段兴奋“陶醉”的心理进行探究,就可以体会到其内心深处对虚荣生活的羡妒和对上层社会的奢望,也就更能理解她为此而付出的惨重代价。还要指点学生认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描写与外国的不同,中国惯用独特的环境氛围和浪漫梦幻来反映人物内心。如教学《边城》时就可以启发学生用心去感受翠翠独坐在暮色渡口上的那份“薄薄的凄凉”,讨论翠翠为什么老梦见去摘虎耳草,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咀嚼品味,就会体会到沈从文小说中充盈着的那种边城少女对外面世界的热烈向往和对美好爱情的真切渴望,也就感受到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意”与“境”。

二、关注细节描写,推断情节发展

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为了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达到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常使用“草灰蛇线”的创作手法,教学中善于启迪学生依据文中的一些特殊细节去预测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不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慧与思维。

1.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其对情节发展的导向作用

文学作品,注重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在行文常埋设一些极关键却很微小的细节,以预兆情节的发展方向。如《智取生辰纲》中就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细节:在杨志被迫同意大伙在黄泥岗歇息后:“众军汉都笑了”。这看似一个闲笔,却是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细节,它出现在情况发生急剧变化的关口——押送生辰纲工作由严密执行转化为漏洞出现,杨志由主动指挥转化为被动招架。它成了押送失败的一个潜在标志,正是此时杨志失去了原则,致使接下去犯了押送工作的一个大忌(同意众军买酒解渴)而终惨遭打劫。学生如能提前发现这一点,经深入思考,就能对下文进行预判,而阅读时忽略此细节,就很难完整、清晰地理解故事的脉络。

2.抓住细节描写,注意其对情节发展的暗示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设下的“草灰蛇线”中推断情节的发展变化,提前预判作品的结局。如在教学《项链》时,很多同学就预判了“项链是假的”。因为他们发现前文中多次做了暗示:玛蒂尔德借项链时朋友无所谓的态度;项链丢失后去珠宝店买时老板说只卖出了这个盒子;还项链时朋友连盒子都没打开等,正是这些巧合与“阴差阳错”使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注意了对这些细节的把握,就可以开阔思路,增加智慧。

三、关注细节描写,理解作品主题

有些文学作品的主题比较深奥或有些虚化,学生很难直接从文本阅读中把握,而指导抓住一些细节,则可以“以小见大,以浅见深”帮助学生较深刻地去理解作品的主题。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引导学生画出林黛玉的“行进路线”,标出“接见”她的人,经抓住这些细节就会发现:林进荣府都是从角门、侧门入,正门从未对她开放;荣府内部都是相通连的,但林却“三进两出”分别拜见外婆、大舅、二舅;林拜见时两个舅舅都未接见她,贾赦“身子不好”,贾政“斋戒去了”,(其实都是借口)。通过对这几点的分析,学生自然地就会看出这个封建大家族等级制度森严,长幼秩序分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政治色彩浓厚而亲情极度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林的谨小慎微、寄人篱下之感也就顺理成章,未来的悲剧命也可预见,而小说的批判性主题也彰显了出来。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细节决定魅力,魅力注定永恒。在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抓住细节深入理解体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还能训练年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那将使学生受益无穷。

猜你喜欢
项链孔乙己文学作品
丢失的项链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找项链
真心假项链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