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娜
摘要: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贫困学生人数不断上升,但在贫困生中出现了有的自卑,抑郁;有的不懂感恩;有的情感冷漠;有的自我放弃,特别是高职院校,由于生源复杂性,出现以上情况的机率高于本科院校,为此,笔者认为加强高职贫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助困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生; 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073-01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大学生中贫困生的资助力度,特别是2007年以来,国家奖、助学金提高了支助额度和支持比率,各种对贫困生的奖励、资助也源源不断。这对高校贫困生来说是件好事情,但是,如何做好贫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成了高校辅导员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做好贫困生的健康人格教育
1.1 要做好贫困生的人格教育,首先要了解贫困生存在那些心理问题。
(1)自尊而又自卑、具有自卑情绪的贫困生一般情绪低落,遇事退缩,独来独往,很少与同学接触,不愿在公共场合露面。自尊和自卑是一对矛盾心理,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重。贫困大学生一般好强、好胜、不甘落后,对社会和他人的态度相当敏感。
(2)逆反和偏激的心理、他们对一切正面的教育持怀疑态度,产生逆反心理,。他们以这种逆反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误解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关心。
(3)渴望交往却又自我封闭,贫困大学生渴望交友,但又怀疑他人的真诚。他们一方面既要掩饰自己的穷困,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真诚的关心和帮助 。
(4) 焦虑、抑郁心理 贫困生的家庭负担都很重,思想压力大,精神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状态
1.2 辅导员对贫困生心理辅导。
(1)、辅导员应在贫困生遇到困难时及时给有效地关心和帮助 ;
(2)、培养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的观念和主动改变贫困的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爭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可以实现梦想,成就自我。
(3)、鼓励他们通过参加集体活动来展示自己,重新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
2 做好贫困生的诚信教育
2.1 外部规范,就是建立良好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要求规范。
2.2 内在引导,就是辅导员通过班会、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2.3 周边辐射,就是利用周围一些讲诚信的学生和事迹来教育学生。
我们班有个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情况一般,该生为了申请资助不交学费,谎称其家庭经济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在一次聊天中对其讲了我所带的一个学生家庭经济很困难,但是从不申请资助,原因是他该觉他们班还有很多学生比他困难,想把机会留给其他同学,在大三那年,在那位同学没有申请的情况下全班同学都同意他享受资助;相反也有学生不困难反而还要申请,到最后不但申请不上,还让班级同学对他有了看法。到了晚上该生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老师,对不起,我不申请资助了。第二天就去财务室交了报名费。"
3 做好贫困生的成才教育
3.1 以树立正确的"三观"教育,改变其对贫困的认识,加强成才教育,首要的是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的观念和主动改变贫困的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要靠自己争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可以实现梦想,成就自我。建议学生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解决困难学生的一些经济问题,又可以锻炼自食其力的能力,防止有些人养成不劳而获、只知伸手要钱的习惯,同时锻炼贫困生在社会上最基本的谋生能力,使贫困生待业的比例降低。
3.2 以励志树人为目的,增强成才教育效能。说到这点我想举个例子,我带的学生中有个学生母亲残疾,家庭经济确实很困难,但是该生大一的高数和英语挂科,根据规定该生不能享受资助,但是考虑到该生家庭的特殊情况,我跟这名学生进行谈话,表示给他争取名额,但是条件就是他下次的考试要争取进班级的前15名,该生表示会努力学习,通过和评议小组的商议以及全班同学的认可给该生享受了国家资助,本学期期末考试该生成绩在我们班级排名为10。所以我们应多用激励、鼓励的方法帮助贫困生树立目标,从而达到学生的成才教育。
3.3 通过贫困生的带动,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 、在我所带的班级每个班享受资助的学生占班级总人说的三分之一,如果我们能把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他们能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班风学风也就不是问题了。
4 做好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4.1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要以知恩识恩为基础。感恩教育首先就要让受资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恩,明白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当你拥有时就要学会付出。
4.2 以现实生活为情境,激发学生感恩情感。高校感恩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当做实施感恩教育的舞台,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通过创设各种感恩情境,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感恩人文教育;要及时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等特殊时机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在行动中体现回报的愿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使贫困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高度,才能真正铸就学生的感恩品质,使感恩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7年1期.
[2] 李南;周欣: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教资料2009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