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

2013-04-29 10:03耿芳兵李思梦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13年6期
关键词: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海德格尔

耿芳兵 李思梦

[摘 要]: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从源头的退化,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便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从而导致了“存在的遗忘”。在海德格尔看来,存在是生发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和名称。海德格尔的一方面将此在变成了作为存在的“无”,一方面又将此在诉诸于生存论基础,变成了作为存在者的“有”。纵观海德格尔的思想,笔者认为,此在既非有也非无,而是有与无的结合。

[关键词]:此在 无 有

无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概念,在历史上的讨论不绝于耳。中国的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最早提出了世界的本原起源于“无”。庄子《天地篇》有言曰:“泰初有无”。而西方的分析哲学家们一直嘲笑关于无的议论。维特根斯坦也说,对于无意义的事物,最好保持沉默。海德格尔则认为:“自追问存在者的问题一开始,追问非存在者、追问无的问题就与它并肩行进。” 虚无问题不是存在问题的附属品,而具有和存在问题相同的广度和深度。乃至于“追问无的方式可以看作追问存在者的方式的标尺和标识。”但是,讨论无是否就离“虚无主义”不远了呢?海德格尔自己也清楚,他带着自嘲的口吻反驳道:“引进虚无丝毫不增益我们关于存在者的认识,谈论无的人不知其所云。” 笔者认为,海德格尔的无是作为存在的“无”和作为存在者的“有”的统一。

一、作为存在的“无”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最开始讨论的便是“存在者”的问题,以便在“存在物身上拷打出它的存在”,从而忽视了“存在”本身,他称之为“存在的遗忘”,这也就导致了主观主义的产生。那么,如何不带任何先入之见来谈论存在?如何在没有任何存在观念的前提下将自身领悟为存在者?因此海德格尔提出了Dasein,即“此在”,国内的熊伟又将其译为“亲在”。此在是其他存在物存在的基础,每次都以不同的方式将其构建为一个存在者,存在是外在于存在者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有必要追问这个这个存在者的存在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此在的基础建立在什么地方?这似乎导致了生存论的循环问题。海德格尔试图消解传统形而上学关于存在者的争议,但是他又创造出了另外一个存在者。并且,海德格尔试图建构一种Dasein的存在论,他的这种审慎的态度就已经说明我们具有一种关于一般存在的先入之见了。当然海德格尔自己也承认存在离不开存在者,存在者表现着存在。

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是海德格尔哲学的基础,但是这种区分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去寻找完全抽离存在者的存在,我们在经验中只能遭遇到各种各样的存在者。我们可以说他们部分的表现着存在,但他们所表现的毕竟是部分的存在,而不是存在。在海德格尔那里,作为最后根据的此在,在本性上却是无。存在便是虚无,存在无处不在,即无处可在。海德格尔试图将自己的哲学建立在严格的理性层面上,但是我们似乎看到了悖论,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将“无”拉下神坛,求诸于存在者——人。唯有人才能将存在的真理从其遮蔽状态下揭示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说,海德格尔又将无变成了有——存在者。

二、作为存在者的“有”

海德格尔在写作《存在与时间》时,诉诸于一种生存论的基础,认为此在是人的存在。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存在?海德格尔就会指着一个人说,“这”(Da)就是“存在”(Sein)①。“因为人不仅仅是一种会说话的动物,而且是唯一能够进行解释的动物②。”他能够识别外在现象并且赋予他们“属人”③的意义。

这里的此在是作为存在者的存在。因而具有有限性,突出表现为“死”。“死亡是此在本身向来不得不承担下来的存在可能性。……死亡是完完全全的此在之不可能的可能性④。”人作为有限者的存在,从一出生就被抛掷在“向死而生”的境遇中。面对这种必然的结果,人们应该不时的筹划,达到人生的本真状态。

再者,表现为此在的开放性。此在被叫做Lichtung。海德格尔在《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一文中讲解说,Lichtung是法文词charriree的译名,指林中空地,与密林相对。相应的动词lichten指在林中削砍开辟出空地,使情境变得自由轻松开放敞亮。这里,属人意义上的此在具有能动性,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而是不断生发和创造的多,但最终又能复归到一。揭示此在敞开性的过程中,时间发挥了重大的作用。Dasein是一种即时的时间状态,海德格尔将其解释为“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这是一个“现在时”的时间,即根据将来和过去来决定当前的状态,人赋予了这个此在的时间无限的可能性。

三、意义

海德格尔的此在既不是存在也不是存在者,而是两者的沟通与结合。在海德格尔这里,他用“此在”统一了哲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歧。一方面此在是作为存在者整体的根据,是最高的存在者。另一方面海德格尔强调存在的真理,即此在的敞开性,让存在者的存在敞开。海德格尔试图恢复传统的形而上学传统,他绝不是去解存在之“谜”,也不是去说这“谜”是什么。而是进入谜,使谜成为谜,让是者成为其所是。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赋予了形而上学的纯粹和高尚,是对亚里士多德的“是其所是”的致敬。但海德格尔没有满足于此,而是诉诸于生存论的基础,赋予了此在以人的意义。作为现代哲学家,他并没有把“存在”这个哲学终极命题束之高阁则体现了现代的“人本主义”思想。

注释:

①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20页②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8年,第12页

③“属人”借用马克思的“属人世界”

④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8年,第179页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8年4月

[2]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6月

[3]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4月

[4]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

[5]高田珠树(日),《海德格尔——存在的历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

[6]张贤根,《存在、真理、语言——海德格尔美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7]让—弗郎索瓦·马特(法),《海德格尔与存在之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8]郭富春,《无之无化》,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8月

猜你喜欢
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三联书店·筑蹊生活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Analysis of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