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姬
预习,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却渐行渐远。究其原因,是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差,面对新的文本常常感到束手无措,因而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干脆抛到一边。自读文本不知从何下手。针对种种情况,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两个:一是提高学生对预习自读的认识,使他们觉悟到预习工作是自主学习的体现,是积极求知的反映,从而激发预习的自觉性;二是教给他们预习自读的方法,消除他们因畏难而停步不前的困惑。而只要后者能妥帖解决,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关于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本人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琢磨题目,品味构思
题目是文本的窗户,不管是作为线索的存在,还是主旨的凸显,它都是作者心血的凝结,拥有统率全文的大将风范。指导预习,不妨从琢磨题目开始,这里,有两种做法可供参考。
面对题目,不要一瞥而过急于进入文本,而应先做一番猜想:这样的题目,我会写些什
么?我会运用什么技巧?我想要表达自己怎样的感悟看法?这时,你不妨将你的具体构思逐一罗列出来。你的一切思考停当之后,才开始认真细致地阅读文本,边阅读边对照,边对照边品味,边品味边思考,慢慢地,你会发现:即使是最简单的题目,作者也能想别人之未想,发现别人之未发现;就算立意相似,他们也能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之呈现出来,从而让别人深深感叹折服:原来这题目竟可以这样写,亏他想得出。面对题目,还是不要急于进入文本,而是先将它分析一番,看看它可以分成几块内容,然后再阅读文本,看看作者又是如何层层铺开、步步导出的。
二、勾画圈点,提炼关键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千年古训。试想:读过文章,文本依然白纸黑字干干净净地袒露在你面前,可想而知,在刚刚过去的囫囵吞枣中,你只是一个纯粹的路人,你根本未曾涉足文章这片美丽的仙境。其实,阅读文本原本是个丰富饱满的过程,这当中,你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进行三方会谈,他们有他们的看法,你有你的感触;认同也好,不认可也罢,预习自读时,你都融进了自己的思维。为了让这些思维的鸟儿留下飞翔的痕迹,你必须及时的在相应的地方做些相应的记号,圈出一个词语,画出一个句子,或者,写下自己深刻的感悟或不同的见解。唯有如此,你才能摸清文本的行文思路,你才能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总之,你才能有机会真正走进文字殿堂,領略其绮丽美妙的风光。
而提炼关键,就是一种相当重要的阅读概括能力,是阅读文本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实际上,一篇文章,它的关键处有的是比较明显的,比如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有的虽不明显,却有着提纲挈领的功用:1、有的是全文的线索所在,如《五人墓碑记》中的”义”字,就是全文所有内容的总纲;2、有的凝聚着作者的情感倾向,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荷塘月色》);再如《想北平》,一个“想”字,境界全出:唯有它,才能将一腔真情倾泻下来,换做别的动词,如“写”,立马变成干巴巴、冷冰冰的文字,描写情味淡了,谈何深情?3、有的干脆汇聚着文本的内容主旨,如“生命如四季”(《我的四季》)、《我与地坛》中的“地坛”“生死”“母亲”等词。
三、试着设疑,寻求答案
李镇西先生说过:“简单而朴素的说,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而所有读书的好习惯就包括了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好习惯之一:从书中找答案。”是的,会自己从书中找答案,这固然好,但这一步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欣赏。“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于漪语)每个人就其本质而言,应该都是大质疑家,因为“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纵是圣贤,又岂能无惑?只不过,有的人求知欲强些,相对的,质疑欲、解疑欲也强些。而质疑能力的强弱关键,恐怕更在于有无发现问题的本领及这种本领的大小。从一个角度说,有着很强的“发现敏感”、善于发现并提出质疑的学生,随着解疑过程的横向、纵深推移,无形之中,其阅读分析能力也将随之提高。因而,我们必须鼓励学生多想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宝玉眼中的黛玉只有外貌神韵而没有衣服装饰的描写?宝玉明明很有女性化倾向而为什么却被誉为美男子?荣禧堂和贾政内室的装饰为什么有天壤之别?
李先生还说:“细心阅读教材,并思考其中的每一个字。”这样一来,所谓“设疑”,说的就是在炼字、炼词、炼句,就是在品味、在鉴赏、在思考。阅读,说到底是一次文化之旅,只有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才能不断地采撷沿途风光。比如,“鱼翔浅底”中“翔”字,就颇有咀嚼价值 。比如,细心点的学生会发现《劝学》中“至”“致”的问题:为什么“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你不能仅仅以“到达”作解释,而必须查找资料,细辨它们的区别:“致”有“使到来”“使达到”的意思,因为借助于马车(“假舆马”)才能“致千里”;这样一来,默写也就不会出错了。比如,“小乔初嫁了”不能写作“出嫁”,唯有如此方能体现周郎的年轻有为;而苏教版的“强虏灰飞烟灭”远不如人教版的“樯橹灰飞烟灭”,起码是少了许多文学韵味。再比如:鲁迅为什么罗里罗嗦的强调“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是的,让学生自然地带着些问题走进课堂,然后又带着些问题走出课堂,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不要老是追求所谓的一节好课,以为将所有问题解决了就坦然了,殊不知,那只是我们教者自行设计的问题、安排的节奏而已,而从学习的真正主体学生这方来说,依然怀有疑问,表明他们还有继续玩味的动机,而正是这种“永远在路上”的阅读体验,恰恰是他们人生美妙的感受,作为教者,我们千万不能忽视甚至抹杀。
总之,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都有它的艰巨性。我们必须克服一蹴而就的焦躁心理,沉得下心,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新课前真正充分的预习;课上也不吝时间,先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初读感受,已懂的也好,一知半解的也好,甚至完全不懂的。只有充分了解学情之后,我们的教学才有望从繁琐走向简单,从面面俱到归于精雕细琢,如此一来,生动活泼的课堂才能真正呈现,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终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