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赵丽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增强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组织实践教学等有效途径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63-03
作者简介:李波,男,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赵丽,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传衍、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的结晶,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生产生活的经验、智慧和创造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高等教育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高等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和创造时代文化的重要阵地,而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宝贵资源。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社会实际、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这其中即包含了与积淀在社会与民众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近代西方的文明成果,汲取了欧美国家优秀思想文化的精华,自从它传入中国之后就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来呈现,[1]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才能够使人们普遍接受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著名学者费孝通早就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在这背后一定有中国文化的特点在起作用。有鉴于此,以张岱年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主张,“认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只能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这就是以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母体文化,以西方近现代文化作为激发现代化活力的异体文化,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其主导作用的主体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中国现代化为主体目标,借鉴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化。”[2]可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对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2.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得到高度的重视。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传统文化却长期遭受忽视和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去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结果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隔离,乃至对立。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冲击着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多元局面,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政治态度消极、理想信念缺失、道德品质滑坡、社会责任感差、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条僵化,内容枯燥,形式呆板等缺点愈加充分地暴露出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吸引力不高、实效性差的问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借用这些传统资源可以弥补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些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资源,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帮助大学生了解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学生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和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决心。[3]所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当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融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培养青年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3.有利于贯彻党的文化政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011年,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在高校传播和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主渠道。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有助于贯彻新时期党的文化政策,有助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教师的知识储备与人文素养
高等院校是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其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整套的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体系,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精华正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该把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庸之道的价值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以及仁政德治、民本主义、大同理想、实践理性、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传统,等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来自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要合理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并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表达。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注意恰当、合适,不仅要以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性呈现出文化的内容,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客观、历史地评价传统文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与人文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功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还要广泛阅读传统经典书籍,积极从事社会实践调查,吸收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扩充、深化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传统人文素养。
2.更新教学观念,利用新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现代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由教师依据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教学方式由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师生双向的交流互动式教学。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也要采纳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地选择并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要注意利用新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新媒体具有传播快,成本低,信息量大,检索便捷,超文本,互动性等优势。这些优势和特点,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利工具。“新媒体的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不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社会动态信息提供了可能,也为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开展对大学生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4]所以,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所提供的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育平台。诸如,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将历史文物或文化事项以图片、文字、视频、互动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通过高清大图、3D效果、视频效果、音频效果、超链接效果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感性认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页上可以设立传统文化版块,鼓励学生在上面参访学习、发表见解、参与讨论;可以利用微博、贴吧、群社区等新媒体的便捷传播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皆可以借此交流学习经验,交换学习心得;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提供的高效的搜索功能、丰富的资源储备,以及极具感染力的展现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文化经典,主动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灿烂的科技文化、多姿多彩的历史进程,提高学生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和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3.组织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学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教师以及学校思政教育管理人员可以依托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开展相关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地方文化资源对于实践教学具有颇为重要的价值。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地方都有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和文化特征,这些地方文化“距离学生比较近,它往往就是我们身边的。甚至曾经就是我们校园里的事件和人物,学生对其具有强烈的了解和认知的愿望,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些内容有亲切感,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是可供利用的鲜活生动的教育资源。可以通过安排学生考察历史古迹,调查民俗民情,搜阅相关文献,写出调查报告和读书心得,制作视频短片等活动形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一些条件允许的地方,尤其是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可创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长期的、常规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此外,还可以在校园内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播放经典影视,观看戏剧演出,举办古典音乐会、传统艺术展,组织知识竞赛、讲演比赛、辩论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传统民俗节日、爱国纪念日组织学生参与纪念活动,以激发他们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适当增设富有传统风格的校园人文景观,如借用传统名人或名句为学校的楼馆道路命名、运用中国传统的美术风格装饰校园和布置教室等,为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张岱年,王东.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J].教学与研究,1997,(5).
[3]安涛等.试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5).
[4]程霞等.论新媒体利弊作用冲突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报业,2011,(22).
[5]岑红.地方史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质教学体系的构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