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

2013-04-29 23:19尹艳丽吴亮亮卫红伟林秀元周珊珊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导师制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尹艳丽 吴亮亮 卫红伟 林秀元 周珊珊

摘要: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紧密,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指导学生的生活,进行德育,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导师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了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一部分。

关键词:导师制;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08-02

导师制是一种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1]为充分发挥教师在本科生培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始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取代了以往的部分导师制过渡态。我院根据学生的填报志愿分配导师,实行一对多的分配管理。导师制的实行比以往班主任制、辅导员制要相对科学、有效,将不同年级、兴趣爱好相似、研究方向一致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传——帮——带”、共同进步。

一、本科导师制的必要性

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一种全过程的教育模式,这种“导学”关系贯穿于从新生入学到学成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思想品德、学习研究、科学素养等各个教育环节,“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1.弥补单一辅导员制的不足,加强专业素养教育

目前各高校每个班都配备了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但是往往一个辅导员会负责4~5个甚至更多班级,近200多名学生,所以这些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职能仅局限在日常行为管理。另外,很多专职辅导员的专业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居多,对所带班学生的专业知识、行业背景知之甚少,故其对学生的管理不能进入到更深层次的专业素养的教育。而且,仅靠任课教师课堂上的授课,也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而因材施教。

单一辅导员制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专业知识、行业发展、就业动向、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需求。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如饥似渴地希望得到专业教师的引领,而专业教师在课堂之外又没有可行的机制去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因此,发动专业教师作为学生导师,通过形式多样的指导,将专业培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2.克服灌输型教育的不足,发展师生互动式教育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以课堂教育为主,一名教师面对少则四五十个多则一百多个学生,进行近似于“灌输”知识的传授。教师讲了,学生未必听了;学生听了,未必懂了;学生懂了,未必会做了,因而无法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互动式教育管理模式,以“导师制”的模式运作,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讨论自己的学习目标方法、探索研究手段甚至是职业规划、人生价值观等问题。

实施导师制后,学生经常三五成群或独自找导师聊天、谈心,而不像以往集中开班会,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学期一次单独交流机会都没有。导师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大家更像一家人。

3.减少单一教育模式的弊端,提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外大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就是缺少教育个性化。国外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方面具有很大的弹性,且量大面广,包括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学生都可以有很多的选择余地,学习兴趣得到发展,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在个性化教育特色下,还要着重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人格素养的提高,通过合理的多元化、多方位教育影响、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优化。[2]

现代大学生思想都相对独立、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师需因材施教,让学生发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使其在某些特长方面得到发挥。比如,有的学生文笔不错,在参与导师课题的同时,要求其发表一篇综述或实验论文,不仅能使其特长得到发挥,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深入探索的欲望。

二、对导师制的几点建议

1.导师的选聘

按照导师基本条件,采取个人申报、所在系室进行资格审查、学院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的形式确定并聘任导师,向学生公布导师名单、个人简介、学术方向、学术成果等基本信息。除此之外,学院也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及企业精英、领导等兼任导师,这样有助于校企合作,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学生可依据个人意愿、学习兴趣和发展方向,通过书面申请方式选择导师,应填写第一、二、三志愿。导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但一般情况下应尊重学生选择,不得歧视学生。每一位导师同时指导四届学生,一般每届学生6人左右,一届学生最多不超过10人,在全院指导本科生最多不超过40人。

2.导师的职责

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心理、不同特征等来制定全程化的指导,让学生做到会动手、会思考、能创新。第一阶段,导师要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包括座谈、信息化平台交流(QQ群、飞信等)、单独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每月集体见面一次,每周个别学生单独谈话,重点对学生进行心理和思想疏导,培养他们具有健康体魄和健全心理。第二阶段,导师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的专业进行辅导,一年级学生可以不做硬性要求。让学生参加导师科研项目、学术讲座、会议、报告等,鼓励他们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丰富理论知识,增强课外实践能力,扩大视野和思维范围,同时,也为毕业论文的开展打下基础。第三阶段,导师要为四年级学生择业提供就业指导。虽然,就业指导主要工作由学校、院系学生工作处负责,但本科生导师的力量也不容小视。导师更了解自己所带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甚至能力,这样就可以更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就业和择业。

3.导师的考核

本科生导师工作考核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4个等次。考核方式: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30%)+导师深入学生情况及工作成效(40%)+导师年终述职与民主测评(30%)。

考核内容按照导师指导的年级不同有所侧重。一年级导师主要考核学生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二、三年级导师主要考核学生成绩及科技创新成果;四年级导师主要考核就业率及考研情况。考核不称职的导师下一学年度不能再担任本科生导师。本科生导师工作年度考核结果由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最终确定,将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及其职称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依据。

4.对学生的要求

有些学生只是知道自己有导师,但并不主动地联系导师,只是挂其名于导师之下,教师有事找他就去见见,甚至直接不搭理。实行导师制不光要全面要求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也应提出一定的要求。学生要遵守校纪院规、敬重教师、对导师提出的任务要积极参与并完成。学院各种评优、评先、评奖、班干部的遴选都要与导师的意见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语

我院本科生导师制还处于探索阶段,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和潜力的挖掘已逐步体现,同时也使得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业务素质得到提升。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相信会积累更多宝贵经验,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建设和发展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尹娟.导师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高教,2011,27(1).

[2]周梅妮.学分制下本科导师制建设模式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11(11).

猜你喜欢
导师制人才培养素质教育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