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不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看客

2013-04-29 00:44李永丹
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 2013年6期
关键词:硕士生博士生硕士

李永丹

以1995年启动211工程为标志,在大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运动。1998年,又启动了985计划,要重点建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为“世界领先大学”,同时要建设几十所“世界一流大学”。今年,又在若干高校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

回顾近20年的学科建设和一流大学建设,其步骤和中国教授职业权力的进一步被逐步剥夺,和校园进一步强化行政主导的趋势是一致的。

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教授的职业权力本来保留的就不多了。但是,在近20年中,教授则逐步沦为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看客。这一过程,里程碑式的步骤有以下几个:

一是以SCI收录论文数量评价教育机构和大学教师的职业成就。这一过程成为主导完成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也就是211计划启动的前后。这一评价模式,把资深教授的职业意见排除于职称晋升和学术评价之外。

至此,中国大学剥夺了教授对年轻教师提拔和晋升的发言权。

二是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博士论文申请的依据,剥夺了教授推荐博士学位的权力。这个里程碑式的变化,在大学里的完成年代基本与985计划的启动时间相合。

三是在211工程和985计划启动的时间段,相当多的大学完成了另外两个步骤,一个是博士论文的盲审,导师退出博士生的答辩委员会;一个是取消了导师建议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人的权利,取消了导师对博士生论文质量评定的参与权。

至此,中国大学剥夺了教授对博士生论文质量的监督权,同时也剥夺了对博士论文的指导权。

四是最近3~5年,这一过程还没有完成,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开始规定硕士生授予学位,必须以公开发表论文作为依据。这一要求正在推广到所有大学和学院。完成以后,中国的大学就几乎完全剥夺了教授对硕士论文的质量控制和对硕士生论文的发言权。

五是大概在5年以前,中国的大学开始对新入学的硕士生贴上标签:“专硕”和“学硕”,或者表达为“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有时也被称为“工程硕士”和“专业硕士”。这两个概念十分费解,不少教授有疑问。大学里设置的专业本来就是“专业”,攻读同一专业的“专硕”和“学硕”怎么区分?直接的、唯一的区分就是“专硕”只能以硕士毕业,不能转博士生。“学硕”则可以走到博士毕业。

这一区分的根本含义,是剥夺了教授对低年级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进行指导、建议的职业权力。

这些年,经常有欧美同行教授来华访问,或者专程来参加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答辩。第一个问题总是问担任导师的相关教授:“你怎么不是答辩委员会委员?”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剥夺教授职业权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看起来比较成功?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近二十年过去了,纳入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三项国家工程序列的大学离世界领先地位和一流水平还有多远?论科研、教学投入和产出,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早就超越了世界名校Princeton和Caltech。那么,清华离世界领先大学还有多远?也许就是北大同行说的“出西门,向南200米?”或者北大离世界领先大学还有多远? “出东门,向北200米”?

教授不应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看客。

猜你喜欢
硕士生博士生硕士
我国2021年在学研究生规模达333万人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赵燕磊
社会资本视角下女硕士生就业状况研究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