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山水画的产生源自于古人对山水的崇尚之情,它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和热爱,同时山水也是古人寄托情感的景物,因而中国山水画师赋予了山水画独特的意蕴。本文侧重于对山水画当中的独特山水情结进行分析,从“画中有诗”以及“气韵生动”两点入手,最终探究中国山水画中注重的心灵刻画和依归。
关键词:艺术 绘画 山水画 中国传统 山水情结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一 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概述
中国的山水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人绘画艺术。中国文化中向来赋予山和水,独特的文化意义,中国的儒家思想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孔子,及其弟子曾经在《论语》中发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感叹。中国人给山水赋予了更深层次的精神和哲学上的含义,这点在中国文人的山水绘画当中是体现的比较丰富的。
可以说中国人对于无穷无尽的大自然有着独特的向往。山水的艺术表现就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创造当中逐渐显现出来。例如,中国古代文人中,南北朝时代的大诗人谢灵运,就以山水诗作为自己的代表艺术,而比山水诗更具说服能力的,应该就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创作的传统水墨山水画。
山水画中所包含的独特气韵,成就了中国山水画更为深远的格局。中国古代的文人山水绘画艺术家,通过对画面、笔墨技法的控制和表现力,引导欣赏者融入在无穷无尽的精神世界之中游走,进而实现了超乎于物象之外的效果。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实际上还是一种依凭于生动气韵升腾而来的心之绘画。
二 “画中有诗”的山水审美情趣
上文简单谈到了山水诗歌的产生和山水绘画艺术的产生之间的关联,而实际上,山水绘画和山水诗歌其实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玄学思想影响之下,所产生的一种文化艺术,具有相同的思想根源。山水画较快的走向真正的成熟,并且转入到艺术创作的高峰期,相对于山水诗歌而言,其发展就比较慢了一些。因而,山水诗歌艺术画面的布置和构思对于山水物象的刻画以及感情的表达等方面,都对中国古代文人创作山水画作品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从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来看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情结,第一方面就是“画中有诗”的审美情趣和境界。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第一,在画面的构图、构思方面,谢灵运的山水审美观,以及后来谢眺的山水审美观,对中国文人传统山水画造成了两种不同的山水审美倾向。谢灵运的山水审美观比较侧重于大气势和大排场,感受山河之间的浩荡之景。这种类型体现在唐朝的传统山水绘画中,很多艺术家都创作了大量气势雄伟的山水绘画长卷,以此来直观的感受这种山河的气势汹涌。而谢眺则是继谢灵运之后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山水艺术审美观点,谢眺喜欢对意象简约的刻画构图。这种构图方式,和北宋时代的山水绘画作品以及元代的山水绘画艺术有着一种前后呼应的体现。
第二,在景色的描绘之上,山水绘画一般都比较直观的表现各种类型的景色。这一点和山水诗之间暗中契合。例如,崇尚自然古朴的王维就曾经写下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句子,从句子里面可以说明月、清泉、山石以及苍松这些自然的景物都不予隐藏的表现出来,而中国的文人绘画,更加注重了对这些自然山水意象的凸显。从这些意象的凸显上传达与呈现出绘画者对于山水的喜爱之情。郭熙以及其儿子郭思,就曾经编著了一本古代传统山水绘画的书籍《林泉高致》,主要对能直接融入到传统山水画当中的一些诗句进行搜集,这也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当中一个极为独特的诗歌与绘画意境融合的审美倾向。
第三,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的艺术意境上来看,中国的山水画带有一种诗歌的形而上倾向。苏轼曾经对于王维的诗歌创作以及山水画创作方面有过这样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那么从这方面来看,中国文人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上面是具有抽象意境的表达。也就是说,中国文人在创作传统的山水绘画作品时,虽然喜欢把山水景物意象,以一种比较直观的方式进行表达,但是他们在这些显露出来的意象当中,更多的包含了超脱于物外的旨趣,这种旨趣的探讨是带有诗意的审美哲学。中国传统文人就是通过这样的山水绘画,表达了自己或是汹涌澎湃、或是自我品位、或是超脱世俗的情趣意旨。不过王维的山水绘画作品并没有真正流传到现在,从唐宋时期对于王维绘画作品进行谈论的著作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王维在山水绘画作品并没有很高超的绘画艺术上的突破,但是在物外之旨的探究和表现之上却十分丰富,这也就使得王维的山水画获得“画中有诗”的高度艺术称赞。
第四,在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绘画的当中,更多的在山水里面蕴含了对于玄道探究的思想和情趣,我们通过对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绘画作品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的山水绘画艺术,其实从本质上就是一种对于仙道和超自然的探寻。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玄学遗风流传下来,对于老子、庄子思想更加精深的阐发,对于深奥幽玄意境的向往。中国的玄学思想对于山水绘画影响颇深,从历代的中国山水绘画作品发展上看,玄道思想从依靠诗歌的方式进行传导表现,转化为融合到中国的文人山水绘画作品当中,成为了中国山水绘画作品里的诗意,这样的一种诗意,其实就是对于人生终极真理的探寻,以及对山水之中的自然变化与自然不变的最终思考。所以,玄学思想也是表现在山水传统绘画艺术当中,具有深远意蕴的诗意之一。
三 传统山水画中所体现的气韵生动的山水画境
中国的诗歌创作很早就引入了意境的艺术范畴,在唐代中国诗歌大发展的时期,意境就已经成为一种特别重要的艺术概念。而中国的绘画艺术则是在明代才开始真正引入对意境的规范探讨。但其实早在中国的六朝时代,就已经对山水绘画当中的绘画意境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可以说,六朝时代的山水绘画的艺术家,已经意识到了意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事物,它脱离于事物的具体形态,更多的表现了事物在形态之外的独特的元素。但这些并不是特定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哲学思想以及艺术审美等在内的复合型的抽象范畴。
山水绘画作品一开始并没有气韵生动的说法。气韵生动原先主要还只是对于传统的人物绘画当中的艺术创作范畴。例如,《世说新语》当中谈到的顾恺之很少给人物点上眼睛,认为眼睛是人物绘画艺术当中的气韵之处,要十分慎重才可以。而到了唐朝,中国的传统山水绘画艺术得到了更为长足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吴道子以及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等人真正让中国的传统山水画艺术从中国的绘画艺术当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特的一道艺术风景。并且在这种过程中,形成了飘逸自然以及工整仔细这两种山水绘画艺术风格。
唐玄宗李隆基曾经让吴道子以及李思训两个人分别画出蜀地的山水。吴道子去了蜀地观看蜀地的景色,以及各种地质、物貌后回到京师长安,在御前一日之内,一气呵成。然而李思训则是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创作好一幅蜀中的山水绘画。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得到,关于气韵生动不同的追求,唐代的两位大画家做出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选择。吴道子在蜀中观察了几个月的时间后回到京师长安,在一日之内就完成了作品,想来吴道子的作品必然不可能把蜀中山水的每一处细节都得以表现,作品应该呈现出的是自由洒脱的意境,更注重了神态而不是注重物貌,是简易潇洒的绘画风格取向。而另一位大画家李思训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去完成的蜀中山水作品,可见其对绘画的表现要求细入毫发,更多的注重对于细节的刻画,这种精细的绘画表现方式,就是另外一种的山水绘画艺术的表达倾向。
从吴道子的其它绘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吴道子绘画风格不同的一面。吴道子在《天王送子图》中,对于人物形貌的细腻刻画,尤其是在墨线上面的技法为他赢得了“吴带当风”的美称,表现了其高超的画技与飘逸的艺术风格。所以可见,吴道子在创作蜀中的山水图卷之时,更多的是追求对“气韵”的表达。这种“气韵”使吴道子在山水绘画当中,表现出了全新的审美情趣,这种山水的审美情趣就是对于山水当中蕴含思想的追求,使唐代时期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审美情结又升腾为对于意蕴的追求之中。而李思训则与吴道子在创作上的追求大不相同。李思训传世至今的一幅山水画名作《江帆楼阁图》,在这幅大规模的青绿山水绘画艺术作品当中,呈现出工整仔细的山水绘画风格。这幅山水绘画作品是以近景山景为主,描绘出山势起伏、江水辽阔的景色,将其精致的技艺和磅礴的气势用以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在画面之上。从这幅绘画作品中可以见到李思训对于山水绘画侧重于技法的表现,也就是对于山水的一种细密的表达,而这样的艺术风格也正好体现了李思训内心对于山水更为独特的理解,追求的是山水神貌的融合。
当吴道子创作这幅蜀中的山水绘画艺术作品时,唐玄宗李隆基曾问过他这幅绘画的具体创作过程及准备,而吴道子则表明自己并没有准备绘画方面的底稿,只是去蜀中山水游玩之时,把所有标志性的景物都牢记在心中,再加以创作。因此,蜀中三百里的山水在一夕之间就全部完成了。虽然画出来的蜀中三百里山水,并没有像人物创作那样的精细准确,只是依靠自己的记忆完成创作,但是却表现出了心中有山水的格局。这样的山水绘画格局,其实就是表达了对于山水意蕴的舒展,而非山水形貌的细致刻画。更为中国古代文人所关注的是,在山水绘画艺术作品当中,究竟有没有表现出一种更为高远的精神和意境。因此,即使吴道子并没有细致的绘画出蜀中山水的真切全貌,但是吴道子所描绘出来的是对于气韵生动的追求,这种气韵生动是不可能靠对形貌的完全写实就能够实现的。以此看来,这种飘逸雄浑的气势,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山水绘画作品的审美倾向和对山水的情结。
四 山水情结精要:以心作画,追求精神的飘逸
中国古代文人在山水绘画当中,最为精要的一点便是以心灵的力量去创作。山水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并不是更多的追求山水的形迹,而是追求达到心灵上面的陶冶和寄托。从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的山水画家都经历过写实的技法。包括吴道子和李思训等人也对于嘉陵江进行过写实地创作。但对于山水绘画的创作,写实的对山水形貌进行描绘其实只是一种手段和途径,其实更多追求的是对于心中山水的描绘,主要的目的也是要达到画家对自己心中情怀的抒发,是中国绘画艺术家对于心灵的刻画。
所以,无论是范宽的那种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的山水绘画风格,还是董源的这种简而实精、实景入画的山水绘画风格。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代、元代以及明代,在各个山水绘画大师的作品当中,即使是对山水的形貌的写实,还是与西方的风景绘画写实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所要表现、追求的并不仅仅是对于自然景物的不折不扣的如实反映,而是追求对于创作绘画作品时画家内心的胸襟气概和气象,甚至对于宇宙之中不增不减的大道表现,这样的一种表现目的也注定了中国山水绘画作品不一样的中国山水情结。古人热爱山水,并以山水明志,因而对山水有着不一般的情结。
山水本来就是蕴含了人生的一静一动,山是不流动的、安静的、沉默的,然而水是不断流动、不断发生变化,这样的两个相对事物,表现出人生的静止与运动,更多的是表现出对于人生的一种反映。从这样的动静结合之中,中国古代的文人可以更好的找到自己灵魂的定位,进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山水情结。
参考文献:
[1] 蔡芝竖:《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 林荫:《论庄子之“道”与中国山水画意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3] 王胜乾:《郭熙“三远”之美学解析》,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4] 朱锦程:《论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与追求》,《活力》,2010年第16期。
[5] 徐希娟:《对中国传统经典山水画的再认识》,《艺术百家》,2008年第S1期。
作者简介:白瑜,女,1974—,陕西榆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绘画创作,工作单位:陕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