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影视穿越剧曾风靡整个社会,并一度成为一个醒目的文化存在。当这股“穿越热”的风潮渐渐淡下来之后,我们再回过头来去审视时,可以发现,在穿越剧繁华的表面之下隐藏着整个社会思想风貌的新趋向。从根本上来说,影视穿越剧是大众文化跨媒介传播与消费主义范例合谋促成的一种“快餐文化”,它折射出现代人在价值判断与审美情趣等层面的折损和变异,展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凌乱破碎的后现代美学范式。
关键词:穿越小说 穿越剧 消费文化 审美范式
曾几何时,穿越题材的影视剧从隐到显,声音从弱变强,并一度引起学界瞩目。不少学者也对穿越剧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分析。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个案分析,且以主观感受性的品评为主,即便是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也多局限在穿越剧出现的原因上。可见,对于穿越影视剧的探究还缺乏整体的、系统的学理把握。在日前“穿越热”渐渐降温之后,我们这种“有距离”的回望,似乎更有助于我们厘清这股热潮的实质,反思当下大众文化前行的道路。笔者认为,当下的影视穿越剧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文化现实都是跨媒介传播与消费主义双重合围的结果,体现了一种后现代文化的美学范式,绝非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所能阐释明了的。那么,从美学范式的角度来审理一度活跃的穿越现象,或许更有助于我们凝聚后现代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拾起审美文化的踪迹与意义。
一、谱系追踪:穿越剧的跨媒介传播范式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现代人的“穿越”能力越来越强。炙手可热的“穿越剧”红遍大江南北,“穿越”一词也成为人们生活中频频使用的时代热词,不仅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在大肆传播“穿越剧”的奇迹,普通大众、精英学者甚至官方政府也在无形中成了“穿越”的助威者。我们不禁要问“穿越”何为?为何能招致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首要的前提是,我们必须分析一下这个新生事物的衍生历史,从谱系视角追究一下它的“前世”与“今生”。
1.纸质传媒·网络流行小说
当下穿越剧是个社会热题,然而,穿越作品本身并不是新话题。
对于穿越剧的历史渊薮,不少人认为穿越文学的鼻祖“当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他的长篇小说《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1889年出版)无疑是世界上第一部穿越小说”①。还有一种观点将穿越文学的精神源头归结为日本的两部动漫《尼罗河的女儿》和《天是红河岸》。②就中国而言,在清末民初也出现了两部穿越时空的小说——吴研人的《新石头记》和陈冷的《新西游记》。③事实上,以上所列观点中的“穿越”,只不过是当时文学作品的一种创作手法或者仅是融入其间的一部分,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文本。同时,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些穿越文学无论多么精彩诱人,在当时并未产生什么轰动。
可见,现代穿越影视剧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尤其穿越小说)可视为现代穿越剧的历史前身。换言之,传统文学作品为现代穿越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深厚根基,但只是一种历史的或间接意义上的前身,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穿越作品。
然而,随着网络文学的狂飙突进,网络小说的题材类型也越来越丰富。在继玄幻、历史、盗墓题材热闹之后再度刮起了“穿越风”。尽管,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黄易《寻秦记》和席绢的《交错时空的爱恋》被公认为穿越小说的现代祖师。但真正引爆国内穿越小说出版、阅读高潮的却是2006年被称为网络穿越小说巅峰之作的《梦回大清》的上市。此后,不计其数的网络穿越小说在各大文学网站实时更新。作家出版社以百万元高价签下《木槿花西月锦绣》《迷途》《末世朱颜》《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四大穿越奇书”,使2007年成为所谓的“网穿年”。在网络的助威下,穿越小说逐渐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甚或“社会现象”。
从传统穿越类文学的“默默无闻”,到网络穿越小说的“大张旗鼓”,显然形成这种反差的主要因素离不开社会环境与传播媒介的参与。一般来说,不同的媒介传播会产生传播对象的本位改变,进而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在此意义上,麦克卢汉把媒介分为冷、热两种。他把那些传达信息量少、内容模糊、感官要求高的媒介称为冷媒介,与此相对的称为热媒介。照此说法,传统的纸质媒介属于冷媒介,而视听综合的网络则是热媒介。穿越作品从冷媒介到热媒介的转化,从根本上降低了人们的感官能力,扼杀了人们的想象力,造成了受众的被动,尽管这种便捷
性、受动性正是当前消费文化传播的内在逻辑。
2.穿越影片·穿越电视剧
《时间机器》本是英国作家威尔斯的一部科幻小说,它的盛名却得益于百年之后改编的同名电影。电影《时间机器》的上映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引发了对时空旅行话题的讨论,致使有关跨时空题材的文学作品纷纷出炉。早先的《寻秦记》《交错时空的爱恋》以及后来被誉为“四大穿越奇书”的网穿小说,虽都曾流传一番,但其传播范围和知名效应还是有限的,根本没有获得多少社会认可。不难看出,在当下中国传播文化的复杂场域中,影视传媒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诚然,不同介质的媒体有着不同的社会意义和责任担当。就中国的现实来说,不同的媒体代表着不同的权力话语,标志着不同的文化身份。熟悉网络的人都明白,网络媒体基本上属于民间消息的集散地。网络小说则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依托现代电子科技而产生的一种新事物,它本身就意味着虚拟性、混杂性与开放性。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人人都能参与创作,这是一个汇聚各色人等的草根百姓大舞台。这也就决定了网络小说的亚文化性质和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审美趣味的通俗化、商业化与娱乐化。换句话说,网络小说在这里是作为社会的非主流而存在的,它只有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与支持才有可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恰恰是实现这一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是网络文学从“边缘”向“主流”挺进的关键路径。相比而言,影视(尤其是电视)则更多体现的是主流官方的权威意志。
至此,网络穿越小说一旦被搬上荧屏,即刻成了家喻户晓的影视神话。自2009年始,中央电视台相继播出《神话》《传奇》等一批古装穿越剧,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视率,其他地方台也纷纷效仿。2011年初湖南卫视热播的穿越剧《宫锁心玉》(以下简称《宫》),江苏卫视在黄金时段开播的《女娲传奇之灵珠》创造了穿越剧的收视奇迹。近来,改编自桐华同名网络小说的电视连续剧《步步惊心》则掀起了穿越剧热播的又一轮高峰。由此我们说,跨媒介传播是穿越剧风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异质媒介之间的跨越式传播,不仅能够增强传播效果,而且能够突破单一媒介的限制,在不同层面展示其艺术特色。于是在经历了种种历史的演进与蜕变之后,在网络、影视、消费三重推力的作用下,时空穿越作品大行其道。
当然,穿越剧在社会影响力一路攀升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据权威部门统计,电视剧《宫》的第二轮播出竟仍取得了500万的商业效益。资本、权力、传媒合谋的内在逻辑掌控着穿越剧发展的生命线。概言之,穿越影视是当前消费文化和大众传媒合谋制造的一种“文化快餐”。
二、文化剖析:穿越影视剧的消费文化表征
穿越影视剧的盛行尽管有其历史的渊源,但从根本上说还是现代消费社会的产物。它所呈现的是一些迥异于传统艺术的审美特征,折射着当下时代前行的印迹。
1.女性消费范例的扩张
据出版社人士分析,“男爱奇幻,女爱穿越”可以视为近两年网络文学主流之王道。现代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作为一个群体,目前都处于一种心灵成长的危机之中,她们在穿越剧浪潮中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穿越作品的创作群体以及它穿越时空的爱恋模式,决定了它的接受者(无论是网络阅读者还是影视观众)也大都是青年女性。尽管穿越作品集合了玄幻、历史与言情的特征,但其中最重要也最吸引女性读者的还是与古人谈情说爱的浪漫情调。
相比于传统社会,现代女性无疑要面对更多的社会压力:物价飞涨、工作波动、情感困惑……这种为求生存苦苦挣扎的压抑与困顿正是不少年轻人现实生活的折射。对此,她们很多人都选择将希望寄托在虚幻的时空穿越中——时空“穿越”,宛如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能让她们摆脱和逃避现实中的痛苦与无奈。其实,只要稍加理性地分析就不难发现,在这些剧名各异的电视剧背后都在讲述着一个类似的故事,相互复制着类似的情节,在虚拟的时空中创造着“仿象”的神话。从心理学角度讲,不少女性认为,在一个充斥着唯美爱情的视觉奇观中,她们可以获得比现实更多的快感满足。为此,她们心甘情愿地沉浸在超现实的假象中乐此不疲。这种穿越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在追求,又是在逃避;它可以使人获得暂时的心理快感,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实问题。
另外,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提升,这就使得“一些阶级就这样全体投身于女性(她作为女性-物品依然是消费的象征)形象、发挥着消费者的功能。因此他们被提升为消费者也就意味着他们彻底从属于自己的奴隶命运。然而与家庭妇女不同的是,他们被异化了的活动远远没有被遗忘,而且撑起了今天国民计算的美丽天空”④。同时,消费社会产生了大量休闲产业,这些休闲产业的发展为年轻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公共空间来消费,当然她们也可以在家里,在电视机旁消费。按照波德里亚的说法,这种女性范例在整个消费领域的扩张,是今天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2.消费历史的犬儒主义情趣
中国人习惯于消费历史。于是,产生了一种“现代人消费历史的后现代文化动机,人们选择在熟悉的视野里颠覆消费”⑤。这就是“消费历史”的新奇与放纵。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熟悉的历史人物或故事在现代被赋予一种“陌生化”的姿态,吸引更多的人产生观看的欲望与冲动。无论创作者还是观众都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身心,如同游戏般自由惬意。它再一次证明了:在这个以消费为主的社会中,一切都是可以消费的。
这种消费主义的魔鬼逻辑,使得现代人与社会、与大众、与责任之间产生了一层厚厚的、消极的隔膜。现代年轻人社会责任感、政治参与性、文化担当意识的淡漠引起了不少精英学者的批评,有学者将当下年轻人这种不相信一切、怀疑一切的无信仰、无主义的存在状态称为一种典型的“犬儒主义”。他们不敢面对社会的黑暗与压力,长期沉浸在穿越的游戏中,分不清事实与虚幻,最终迷失了自己。因为“长期地和全面地用谎言代替真理的结果不是谎言现在被接受为真理,真理现在被诋毁为谎言,而是我们据以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感觉——真假范畴乃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精神手段之一——被摧毁了”⑥。我们对于事物的把握同我们对于自己的把握一样凌乱而飘忽不定。似乎只有逃离现实,进行一次超越时空的迷幻旅行才足以平衡精神天平的倾斜。于是,穿越剧带着当下年轻人的反叛想象展开了一次次穿越的神话之旅。然而,倘若整个社会都陷入一种迷障、虚妄的怪圈,其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客观地说,穿越剧可以使人暂时抛却现实的一切藩篱,打破所有的束缚,在游戏与娱乐历史中建构起自己的群体认同和理想追求。但是,这种认同与追求并非积极的进取,而是消极的躲避,它带来的是精神的日益萎缩、勇气的日渐丧失和价值判断的混乱不堪。换句话说,现代穿越剧扮演了双重的角色。其一方面消解了传统意义上的神话叙说模式,用无厘头的时空穿梭和影像的幻觉获得了一种远离现实的自在;另一方面又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神话,让自己避免现实的无奈与窘迫,一味沉浸在自身的小圈子里,置任何外物于不顾。
“穿越”作品一时甚嚣尘上,但陷于消费主义魔杖的掌控,自然不免落入虚无媚俗的圈套之中。当然,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倾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社会精神文化承载者的影视艺术如若一味让渡理性涵养的裁判权,以媚俗为风向标,将会引发一系列低级庸俗的审美取向,导致社会文化的混乱,甚至阻碍社会的长远发展。
三、穿越剧的反思:多元化空间的营造
当下穿越剧可以说是对现代消费文化语境下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绝妙的隐喻。它象征着一种反抗,但这种意义上的反抗早已蜕化成一种刻意的逃避,一种得过且过的娱乐游戏。
穿越剧虽然备受争议,但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这恰如布尔迪厄“文化场域”理论所说的“Winner loses”——“赢者输”(即越看越骂)和“Loser wins”—— “输者赢”(即越骂越看)的悖论逻辑。根据哈罗德·伊尼斯的偏向性理论,他认为,任何信息的传播都是有偏向性的,主要是传播时间的偏向性和传播空间的偏向性两种。穿越影视剧因其便捷的传播方式,过分地突出空间传播,容易造成两种传播偏向的失衡,最终摆脱不了快餐文化的宿命。因此,穿越影视剧的传播必须实现审美与娱乐的协调和统一。同时,穿越剧不能一味媚俗,而应该在维持主流与非主流之间选择一个中间模式;在历史与现实之间采取一种中间态度,既不违背历史事实,不戏说历史,又不坚持传统历史正剧的严肃刻板;另外,穿越剧应该反映现实,不是一味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基础上塑造理想的生活方式。
其实,不仅是穿越剧,当下不少题材、不少类型的影视剧都出现了相似的发展瓶颈,如何避免昙花一现的悲哀而走向更深远的长足发展之路?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问题。置身于消费编码笼罩之网中的穿越影视剧尽管悖论重重、问题不断,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前途渺茫。对此,我们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穿越题材影视剧的未来发展还是很有潜力的,而其目前的突破之境就在于营造一个理想与现实、商业与艺术、精英与大众和谐生存的多元并存态势。
{1} 魏雨.穿越在不同的时空中[J].咬文嚼字,2011(6).
{2} 庄庸.中国网络文学十年的“关键点”[A].见:网络文学评论(第一辑)[C].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2011:20.
{3} 陶春军.“穿越小说”《梦回大清》的历史想象与心理补偿[J].名作欣赏,2009(3).
{4}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95.
{5} 何学威,蓝爱国.网络文学的民间视野[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213.
{6} 汉娜·阿伦特.真理与政治[A].见:贺照田主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下)[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313.
作 者:王亚芹,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编 辑: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