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健
【摘要】巴赞与爱森斯坦作为经典电影理论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电影理论家对西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于爱森斯坦的完整系统蒙太奇理论,巴赞的电影理论似乎没有那么系统和严谨,巴赞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完整的电影理论或出版过关于电影理论的著作。而他的著作《电影是什么》虽然只是收录了巴赞的一些随笔和影评却被西方誉为“电影的圣经”,可见,巴赞这位虽不是出身学院派的理论家深厚的理论功底。笔者希望在阅读完《电影是什么》中文译本后,能够在巴赞灵动与跳跃的思维中更加系统理解巴赞的基本理论思想。
【关键词】巴赞;电影本体论;真实美学;人文主义;现象学
巴赞与爱森斯坦作为经典电影理论时期最为著名的两位电影理论家对西方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于爱森斯坦的完整系统蒙太奇理论,巴赞的电影理论似乎没有那么系统和严谨,巴赞并没有建立自己完整的电影理论或出版过关于电影理论的著作。而他的著作《电影是什么》虽然只是收录了巴赞的一些随笔和影评却被西方誉为“电影的圣经”,可见,巴赞这位虽不是出身学院派的理论家深厚的理论功底。笔者希望在阅读完《电影是什么》中文译本后,能够在巴赞灵动与跳跃的思维中更加系统理解巴赞的基本理论思想。
一、经典电影理论集大成者: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
《电影是什么》的第一篇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中巴赞便谈论了关于电影本体论的问题,他提出“影像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同一,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因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在摄影中,我们有了不让人介入的特权。所以摄影取得的影像具有自然的属性。”关于电影本体论的问题,自电影诞生之日起便成为电影理论家讨论的焦点问题,纵观西方电影史我们发现各家对电影本体论的每一次探讨都对电影艺术发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在经典电影理论中,每一位电影理论家都谈到电影的一些基本元素,诸如运动、节奏、特写与蒙太奇表现,或者直指电影语言与影像镜头。巴赞的贡献在于人们在电影的认识中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更清楚地审视影像与现实的关系。
在阅读《电影是什么》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在基于电影本体论的基础上巴赞在他的文章和评论中频繁体现出以下三个观点:1、电影再现世界的完整性;2、时空的真实性;3、客观世界中的被摄物体的同一性。在本书《电影语言的演进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以上观点的讨论,巴赞将这些理论落实到电影的评析中逐渐发展为大家熟知的“长镜头(景深镜头)理论”、“场面调度理论”。巴赞的文章中强调电影再现现实的时空性。巴赞认为电影里最真实的东西,并不一定是题材或者表现的真实,而是空间的真实。在空间问题上,他再三强调电影摄影真实的记录物体的位置和他所占据的空间的重要性。事实上,剪辑的写实风格就是那种能够表现事件在完整空间进行的风格。另一方面,银幕不是画边的边框,而是展现现实的局部的遮光框,因为银幕为我们展现的景致似乎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世界。巴赞认为电影艺术的伟大就在它能最有效地把观众带到现实本体之前,也正是出自把电影表现的基础看作是视觉和空间的现实,因而蒙太奇就往往会破坏空间的真实,而只有深焦镜头才能保留这种真实。如果说深焦镜头保留了现实空间的真实,那么长镜头则保持了影片在时间上的延续性。巴赞认为电影摄影不仅具有了照相的再现空间性的机能,它还可以记录时间,从而使自然物体极其时空关系的再现性表现更趋完美。
二、经典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之间的连续性的纽带:文化人格精神
巴赞提出的电影本体论可以说是经典电影理论巅峰,在巴赞的理论影响下人们从电影的外在元素的关照走向了电影内在影像的审视,从电影影像的边缘走向内核,这是一个自觉的研究过程。随着电影语言外在的演进,六七十年代的电影语言学、电影叙事学的发展,把电影理论推向了另一种境界,也就是所谓的现代电影理论。而经典电影理论和现代电影理论之间是具有连续性的,从巴赞电影理论形成的哲学背景下我们能够依稀的看出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
从阅读《电影是什么》可以看出巴赞虽然不是标准的学院派电影理论家,但其理论功底十分深厚,在电影批评史上很少有人能像巴赞那样,在“每一部新电影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出一个完整的电影观点的能力”,将影片的细节、影片的独特性、演员的表演、人物的个性、镜头的处理,甚至各种道具的运用、象征意义、基础理论依据等与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宗教神学甚至化学联系在一起,对电影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内在人文结构井然有序,潜在话语远远超出电影书写的常规概念,从而开创了电影批评的奇迹,至今无人取代。正是基于巴赞的这种广泛综合性的知识体系,他的文章及其理论视角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灵动性。
巴赞的电影批评开拓了电影研究的广阔领域,涉及战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等所产生的深远意义和对灵魂的考证,并运用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和想象心理学考察了从空间真实衍生到物质界和精神界的本质真实。巴赞的哲学精神和文化人格形成过程,直接受影响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路易斯·拉韦尔的精神哲学、埃马纽埃尔?穆尼耶的人格主义哲学,以及基督教宗教神学。在《寂静世界》中巴赞谈到“新奇和优美当然令人愉悦,但是这些影像的没具有更强烈的吸引力和令人神往:因为它们体现了有关水域的一切神话借助那些‘海底超人的力量已经成为现实,唤起人类自身悠久的、神秘的和深刻的共鸣。”电影的本性就是“神话”巴赞就是这样认定的,再如“西部片的深层就是神话”。哲学、精神、历史、宗教、神话……而人格的张力犹如时光之箭,穿透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空。在这样的三重时空中,充满着人类永恒的梦想和永无止尽的生命激情。因此,在巴赞的哲学观念和人格主义精神中,最终是因为电影满足了人类的原型欲望和神话情结,摄影技术借助它的精密化学和工艺技术呈现了一个可见的真实世界,远远超过绘画所模拟的现实真实。
三、巴赞电影理论对后世的影响
巴赞的“电影真实美学”,无论从语义上还是从美学意义上说,都超越了物理时空、生活时空等表象意义上的真实,不仅是长镜头、深焦镜头、演员表演的技术层面的真实,而且是融会了柏格森的“直觉真实”、胡塞尔的“本质直观的真实”、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的真实和“想象力的真实”,消化了德日进的“自然科学和人格主义学说”的神秘宇宙真实。正是这些十分复杂的真实,铸造和形成了巴赞独特的生命和文化人格结构的总体系谱和本质真实。
巴赞被誉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和“精神领袖”,从1945年到 1950年间,他改变了电影批评的风貌,巴赞的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特吕弗说:“没有正确的画面,正确的只有画面”。戈达尔说:“电影就是每秒24 画格的真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电影大师和伟大的电影实践者同巴赞的理论一脉相承。巴赞的理论在中国电影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四代导演注重对集体的关注,将整个中华民族视为一个整体,关注这个集体中的尊严和价值。第六代导演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注,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巴赞的纪实主义美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王志敏.电影语言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焦雄屏.法国新浪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