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喜欢情境随笔化习作

2013-04-29 00:44孙丽静

孙丽静

摘 要:情境作文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促进其体验情感与自由表达,提升习作水平。在此基础上开放习作时空,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到社会、自然等各种情境中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积累丰厚的情感,再投射到作文课堂上。由先指导后写变为先写后指导,同时实现习作评价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地激励学生敲开语言生命之门,用文字留驻精彩。

关键词:情境习作;体验感知;捕捉源泉;激励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27-02

语文教师深知作文教学之难,学生不愿意写作文,甚至害怕写,写出的内容大多是“假、大、空”;作为语文教师,我也很少写文章、更怕教学生写作。面对作文教学,曾困惑过。回想自己的作文教学历程,写前用心指导,千叮咛万嘱咐,写后本本精批细改,很卖力地指导、纠错,有时一篇文章我改的比学生写的文字还多,满以为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从中受到启发,有些收获。而大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批改不看或看看就算了,故此,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写作状况。久而久之,学生总是把作文拖到最后才去写,一直处于“要我写”,很被动、很无奈、很吃力的状态。

我校在成浩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试验情境随笔化作文教学,情境习作教学最大的优点是学生情感得到释放,激励学生敲开语言生命之门,学生有话可说,真实性强。每次情境习作中,学生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不再是负担。

一、作文课上疯狂地玩,投入地写

情境写作课上“疯狂地玩”是手段,“投入地写”是目的。情境活动主要是游戏、辩论、参观、野外旅行、比赛等。每次习作,我都激情开场,营造氛围。此时的课堂,弥漫着民主、平等、积极、愉悦的情感。无论课堂多乱,我都不会发脾气,而是委婉的组织一下纪律。因为他们的声音已经震耳欲聋了,这时候想去调控、指挥根本没有可能。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投入地玩,我在游戏过程中没有作任何指导,只推波助澜,活跃气氛。每次活动结束后,我只说一两句话:“大家玩得都很开心,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吗?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吧。20分钟以后我们比一比,看谁写得多、写得细致、写得有趣,看谁把自己的快乐真实地表达出来。”

兴致高涨的活动顿时安静下来,同学们伏案疾书,写得那么专注,那么认真。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一边体味刚经历的事,一边从脑子里蹦出一个一个的词儿来,而且大家都在写,都在相互比着,相互影响着。写作时我看了一下,没有一个抬头的,笔尖都移动,不时地传来翻页的声音。看来学生们写起来很专注,看来“疯狂地玩”与“投入地写”是密不可分的。我仿佛看到眼前一大片鲜活生命的幼苗正在拔节、长高、开花、结果。

回顾一节节情境随笔习作课,特别是游戏活动让学生放开去玩,不给他们一丝一毫的羁绊,越投入越好。学生投入的程度越高,观察有独到之处,体察得越细致,收获就越丰硕。也自然地出现“投入地写”的状态。这种习作不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而是一种不吐不快的表达。

二、捕捉生活中的习作源泉

作文课除了写情境作文外,还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关注校内外的事,拓展他们的生活视野,让童心精彩地飞扬起来。比如有趣的班队活动、各种竞赛,甚至是同学与老师、同学与同学间日常交往中发生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都可以成为习作的材料。我们写过精彩的大合唱,各种竞赛等。有一次学校举行数学竞赛,我们班一个答完的都没有。一次小小的测试,触动着我们的神经,作文课上同学们写了这次考试,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写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幸福来临的时候我没有抓住”,“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你总会成为主角”,“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孩子们笔下流淌出的不再是无病呻吟,而是真实地感悟做人的哲理。对于学生来说,这已不仅仅是一次数学测试,而是人生的一次小考。分数已经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懂得了其间的道理。除了学校,学生最熟悉的就是家庭生活的事了,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拓宽选材角度。

一学期下来,我班的学生每人写了28篇小练笔,篇篇写的是真话,是真情。大作文12篇,篇篇流淌着精彩。看来开放习作时空,充分发挥作文课堂教学的辐射、导向、延伸功能,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家庭、社会、自然等各种情境中去观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丰厚的生活底蕴,必将不断丰富人生阅历,作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将更加开阔,学生情感体验更深入了,个性化发展的道路将更加坦荡。

三、由先指导后写变为先写后指导

大多数老师都会在学生写作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详细的指导,如选材、构思、立意、表达方法,乃至用词、造句,唯恐漏掉哪个知识点。然而课上时间有限,大部分学生放在回家后去完成。老师讲了什么,忘了;自己编上几句,凑凑字数字算完成了。这就意味着老师的指导是无用的。而情境教学则不然,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展现各自的风采。同学们积极、快乐地参与着、体验着其间的喜怒哀乐,之后,伏案疾书是理所当然的了。他们笔下的精彩,不禁令老师们欣喜: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表达酣畅淋漓,语言富有个性,这不正是我们所要的习作目标吗?同学们真正把写作当做了自我表达和与他人交流的一种方式,愿意抒写个人独特的感受,写真话,抒真情。

记得钱理群教授在《关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断想》中曾说:“愿意写与有内容可写,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基础,我们要抓好作文教学,就应该溯本求源,先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并在解决这两个问题过程中,解决怎样写的问题。”情境随笔化习作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活动过程,解决了学生不愿意写和无“米”下锅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语言生命得到了唤醒与激励,写作之路才会越写越广阔。语文老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教给学生过多的条条框框,而是充分去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激发唤起写作的兴趣与欲望,让学生大胆地说,愿意说,有兴趣地说,慢慢地感悟与揣摩,从而想到怎样写更好,老师再恰当地给予一些写作的“法则”,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四、评价作文多元化

原来我批改作文很细,个别的甚至采用面批,可效果并不佳。在《水果展销会》上,老师写了下水文,学生写得富有个性化、有特色,在没有任何要求的情况下有13个同学重写,原因是自认为写得不好。这些习作不同于以往的模仿范文,不会导致千篇一律。原因是学生们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并提出“比一比谁写得有趣,谁写的字多”。课前每人发两张稿纸,谁不够用就到讲台上来取。学生乐在其中。原来他们写400字都有些困难,可这节课上的表现令人惊喜,最多的写了1200字,全班人均写575个字,而且选材各异,还有5人结尾自编了小诗。

那么,老师还有必要再写评语吗?还有必要提过多的要求吗?找找有趣处和亮点再数数字数,一篇文章合格了。老师是不是不看不批了?我想不是。在后续展示中,老师还要继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学着改作文。老师要浏览所有的作文,以内容优劣、字数多少评分,并选出好词好句,进一步激发与鼓励。展示课中,学生在组内、班内的好文感触下,在名家经典作品的引领下,自悟自改,调动修改热情,他们认真地改了又改。鼓励学生向《童年万花筒周报》投稿,他们都盼望着自己的作品能被选中。而优等生被选中概率较高,中等生应多鼓励,对希望生摘录词句也要给予一席之地;没有批评,只有鼓励。同伴的影响胜于老师的说教,经典的浸染强于老师的叮嘱,老师批改变成学生的自我修改,多角度多层面地鼓励,将会不断唤醒与鼓舞学生的语言生命。

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这节作文课,我又高高兴兴地写了一篇好文章,我爱作文课!通过游戏和习作,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多动动脑筋,这样成功的机会就很大。有的学生还追着我问:“老师,下周作文课咱们玩什么?”“老师,咱们来一个玩具展销会怎么样?成语接龙吧?”学生们不仅期待,而且还出谋划策。教学过程中,我也和他们一样快乐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一学期结束了,看着我们笔下的精彩有激动、兴奋,也有茫然,高兴的是学生中爱上作文课的由两三个人变成了全班,当然质量的提高还是一个问题。总之,坚持实践了,根据学生的原有水平,策划设计好活动情境,捕捉生活中习作的素材,评价的多元化,不断地唤起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有话说,愿意说,期待着一次又一次的情境体验。激励、赏识每一个学生,实现作文无差生的目标。巴金先生说“写作、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我就这样的无技巧地教给孩子生活,敲开学生语言生命之门,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作文的乐趣,活动的丰富诱人,从而享受作文生活的精彩,将童年的美好生活留驻在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