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代山水田园诗中对大自然的缅怀之情

2013-04-29 06:40王晓波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自然唐代缅怀

摘要 本文主要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对大自然的缅怀之情进行探究和讨论。笔者先从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中如何形成对大自然缅怀之情入手,溯源并对比了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歌和前代的同类诗歌之间的差别,进而分析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当中,对大自然缅怀之情里的三种独特内涵,与大自然的圆融合一、自然造化以及让自然本色的呈现,并且联系了王维以及孟浩然等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创作家的作品和诗句进行分析鉴赏。

关键词:唐代 山水田园诗 大自然 缅怀 造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当中极具瑰丽的财富之一。中国文人通过对山水的描摹,表达自己心胸中的意蕴和心志,并且表现出一种“师法造化”对大自然的缅怀之情。而中國文人对于自然景物的关注,从《诗经》当中的“参差荇菜”开始萌发,从起兴之用,最终发展成为对大自然的观赏和哲学思想。这种倾向,在唐代以前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涌现了陶渊明、谢灵运等一批对于山水田园风光有着独特品位和思考的伟大诗歌创作者。当然我们也从这些诗人的创作中,看出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的浪漫主义情怀。

而笔者在本文之中,主要是探讨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如何以独特的魅力,表达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缅怀之情,从唐代山水田园诗歌的萌发,到王维、孟浩然等唐朝山水田园诗歌创作家的作品之上,对唐代整个山水田园诗歌关于大自然的缅怀之情,进行一系列的梳理和思考。

一 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中对大自然缅怀之情的形成

唐代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代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文化血脉,对大自然的缅怀有了更为长足的发展。笔者结合人类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等方面的内容,认为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对大自然的缅怀之情主要萌发于以下两点。

第一方面,人类是从大自然中进化而来,因此人类对于自然有一种独特的母性依恋,在社会化已经非常发达的唐王朝,中国文人对于自然的回溯,依然还是非常的热烈,因为越是社会化,越是文明化人类对于归本溯源的思想也就更强烈,这也就促进了魏晋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发展。

第二方面,唐代的文人受到宗教情怀的影响比较深,因为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一起实现了三教合流,逐渐渗透到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里去。这直接影响了唐代文人的世界观,他们对大自然进行探求,并且用山水田园诗歌的方式进行思考,希望能够师法造化,得到大自然的真正之道,并且以此映射到人生之中。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在大自然缅怀之情的萌发方面,主要还是在以下两点的基础之上进行发展的。

1 山水田园诗歌与大自然审美情趣的演变

山水田园诗歌的审美价值观萌发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东晋时代的文人为山水田园诗歌的文学格局奠定了基础。给后世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方面应该和东晋王朝偏安一隅,东晋文人或是出于消极逃避现实的心态,或是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在大自然中得到释放,进而慢慢地形成了东晋独特的自然审美格调,使东晋时代出现了比较独特的文人格调。

不过东晋时代的文人依然还是不能够真正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比较强调主客之间的关系。因此,鲜明的审美主客关系,限定了东晋文人对于审美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山水田园主要是东晋贵族文人的玩乐对象,除了从大自然之中获得美的享受,并没有真正和大自然融合在一起。

而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所诞生出来的审美情趣,则是对大自然的意象进行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和哲学加工,进而把自身的个人意识和物象自身所具备的客观审美价值融合在一起,演化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当中,最为独特的生态自然审美情趣。

这方面简单的说,就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者,一方面是从山水田园这些大自然的物象之中收获自己的审美乐趣,另一方面也在倾听着大自然的独特与美妙,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领悟生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因此在王维的《戏赠张五弟諲三首》当中就写到了一句“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里面所谓的“物”就是大自然之义,诗佛王维在自然之中领悟出自然的无穷无尽,可以见得唐代的山水诗歌创作者已经突破了二元观念,真正进入到物我合一的审美境界里。

2 山水田园诗歌中大自然审美与盛唐时期的包容文化

唐代诗歌真正辉煌也是在盛唐时期,一般是指唐太宗的边疆战争初定,一直延拓到武则天执政周时期,最终落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的前半段开元时期。从这段时期来看,唐代的多文化包容空前发展。例如,来自日本、新罗、阿拉伯等国的学者和客商都纷纷进入唐王朝,而中国的学者如玄奘等则出访外国。在这种物质基础之上,唐王朝的文化发展非常迅速,盛唐时期的中国文人在安定、繁荣、多元、包容的社会环境里,重新捡拾其魏晋风流名士的生活追求,对于自身的精神世界有着更多的探求。

但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创作者,明显是和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名士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歌有着意境和精神世界上的根本区别。盛唐的山水田园诗歌中,明显表达出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内在的文学气象向上并且昂扬,这些创作者大体还是积极关注社会地变化,并不同于陶渊明所设计的桃源胜境,只是向失意的文人提供精神世界上面的乌托邦。

这方面可以从盛唐时代的山水田园派诗歌巨匠孟浩然的诗歌作品中看到更多。孟浩然虽然也在仕途之上没有好的机遇,是属于“端居耻圣明”的状态,但是孟浩然并没有失意沮丧,而是在大自然之中寻找着自己的心灵所属和精神世界的平衡,并没有表现出和社会格格不入的抵触意识。

例如,孟浩然在《西山寻辛谔》这首诗中就吟诵到:“漾舟寻水便,因访故人居。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鱼。石潭窥洞彻,沙岸历纡徐。竹屿见垂钓,茅斋闻读书。款言忘景夕,清兴属凉初。回也一瓢饮,贤哉常晏如。”

从这里面我们解读到孟浩然眼中的山水田园美景、乡间的生态极为美妙,并且孟浩然也在乡间游历的过程中读书和垂钓。可以看出孟浩然在这其中养出一股“浩然之气”,较为清新洒脱。因此,包容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发展出对大自然缅怀之情的重要文化氛围。

二 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中对大自然的缅怀之情

在前文当中,笔者所谈到的两个成因,以及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中所呈现出来的两种超越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田园审美倾向,其实就是更为包容、更为融合的山水田园地品赏审美情趣。对于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中对大自然的缅怀之情,要理解到诗人在山水田园之间徜徉行走,在山水田园之中融会贯穿,最终情感融入于山水田园之中。独特的自然和人性的互相融合,进而展现出更为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情趣。这也是诸多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所展现出来的共性特征。

在下文当中,笔者将结合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例子,对唐代诗人在山水田园诗歌当中,所展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缅怀之情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1 与大自然的圆融合一

缅怀大自然的美好和質朴,是很多唐代诗人在其作品当中所流露出来的审美倾向。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从整体上来看,是展现出一种较为淡雅清幽的文学意蕴。从唐代人的山水田园诗歌中,我们感受到属于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独特的人生画卷,并且较为明显地感觉到物我如一,且诗人和大自然之间的圆融合一的包容思想。在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当中,很多诗人都运用了各种诗歌的特征。例如,构思、意象以及意境等方面的内容,生成了一种独特的对大自然的缅怀之情。

在这样的审美旨趣引领下,唐代的诗人不再停留在审美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剥离,而是实现了二者之间的共同融合。并且不盲目地崇拜大自然,把大自然神化,同时也不会把自身作为万物自然的主宰,而是回归到自然的精神家园当中。

例如,王维就在诗歌《清溪》当中写到:“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此句就是展现了王维之心如清川流水一般的宁静自然,展现了诗佛王维独特的心理状态。对于世上的事情,都以大自然淡泊的心态去面对,这也展现了王维的心灵与大自然的品性之间物我如一的状态。

而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则在《万山潭作》当中写到“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这一句其实和王维的感悟有着比较接近的地方,诗人对于大自然的那种深刻的缅怀跃然于纸上。两位诗人都明确地感受到山林流水的寂静和淡泊的精神实质,并且在宁静之中寻找到生命的本源,回溯到大自然原本的寂静之中。

2 本色:大自然美感的自我呈现

大自然本来就依循自身的某些特定的规律在运行,每一样大自然的事物都有自己的运行轨迹。唐代山水田园诗歌的诗意色彩重在于清水出芙蓉,避免过度的堆饰,这也使得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有着更为淡雅而且清秀的诗歌意境,并且蕴含着大自然独特的雄浑和开阔的意境。因此,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主要是一种本色的呈现,贵在于呈现出自然独特的美感,不需要矫揉造作,也没有人为强制性规定地某些审美的尺度,而纯粹是以大自然本身作为审美的尺度。大自然的一切尺度,都是维持着整个空间,乃至宇宙之中的稳定与平衡。这些都是唐代文人在创作山水田园诗歌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意识倾向。

因此,唐代的诗歌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大自然,反而是以纯粹的形式去展现最全面、原本的大自然,这也是一种宝贵的对大自然的缅怀之情。从大自然之中,唐代的诗歌创作者领悟到自然的万物相生相灭。

例如,孟浩然就在《永嘉别张子容》当中写下了一句“日夜故园意,汀洲春草生”的诗句。从这句诗歌当中,解读出的一种万物事理相同的感触。故园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凋敝,汀州的春草死去而又再次生长,其中包含了万事万物因循而现,不断生灭的时空感触。这一点正是前朝魏晋名士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歌所没有的。但是,孟浩然在这一句诗歌当中,并没有刻意地去歌颂这些春草的美好,也没有对春草有过多深刻的哲学思想,而是简单的一句“春草生”就表达了无限的思考,自然也蕴含着大自然独特的生命力,负势竞上,而不失一种真正的气魄。我们感受到了孟浩然与大自然之间的融合,并且也感觉到春草自然本色的美感。

3 万物相生,自成一格,缅怀自然而师法造化

造化为何物?造化就是自然之间不断演化的规律,也可以称之为自然之道。老子在《道德经》有言,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自然有自我之造化,而人类也有自身的造化。造化其实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人生态度和生命形式。因此,变化的事物归根到底仍无变化,自然万物相生而存,互相联系。这些哲学思想其实在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当中有体现出来,山水田园诗人也通过自然的韵律,撩动了自己对于生命和自然的思考,进而得到精神上面的升华。

王维著名的山水田园诗歌作品《鹿柴》就有这么一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又如,孟浩然在《岳阳楼》中所谈到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两句诗歌其实都包含着哲学的思考。王维生平颇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此,在《鹿柴》这首小诗当中,以转瞬即逝的事物又能转而复生为立意,夕阳虽然即将坠落了,但是美丽的夕阳之光,反复透过茂密的树林枝叶,投照在青苔上。表达了一种虚实相生的独特审美观点。

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一句,则更是表现了孟浩然心中大志与大自然之间的暗中契合。孟浩然并没有刻意表达自己的志向,而是让大自然的瑰丽神奇和自己心中所想相结合,进而以波澜壮阔的自然感动与缅怀,表达了自己师法造化和万物相生,人生无绝境的积极心态,可以说有着喷薄而出的精神力量。

三 小结

综上所述,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当中,对于大自然的缅怀之情,不仅仅是单纯寄情山水,更多还是一种精神力量的喷发,一种哲学与世界的思考,因此值得后人细细玩味与品赏。

参考文献:

[1] 肖国荣:《王维山水田园诗审美创造的心理动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2] 唐淑莉:《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流变》,《文教资料》,2011年第9期。

[3] 金在龙:《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品格》,《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4] 徐保成:《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王晓波,男,1971—,河北保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大自然唐代缅怀
浅谈小学美术特色教学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探究
自然视域下的情感美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亲近大自然,体验快乐
深切的缅怀
缅怀先烈 传承文明 亲近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