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毅
摘 要:法国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通常气氛压抑沉重,其中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差,个体素质低下,家庭不和睦,暴力冲突不断,结局往往伴随生命的终结。而中国反映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通常气氛轻松温馨,人们努力经营生活,互帮互助,少有激烈的矛盾,结局充满希望。从中法底层社会电影的差异中可以看到中法文化的差异。笔者将出现这种差异的形成因素归为多个方面,通过列举多部中法两国描绘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来比较论证。
关键词:中法 电影 社会底层 差异 文化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是一种集体创作的产物,是为满足大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因此一个民族制作的影片比其他艺术形式的作品能够更直接地反映这个民族在特定年代的主导心理、精神状态,表现这个社会所认可的现实。影视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由这一点出发,用结构主义思想分析造成如此鲜明反差的原因,并将电影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形态联系起来,把出现这种差异的形成因素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人际关系方面看差异
法国人米歇尔·克罗齐埃在《科层现象》中是这样描述法国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个人的鼓励和类别的隔绝使得每一人,即使处于最底层的人,都拥有一部分‘意愿。这种意愿往往以一种消极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从不会在任何令人感到受辱的个人意志面前低头,他们所做的,都是出于他们个人的意志,特别是,他们是在一切直接的强迫之外完成他们的任务的。在法国,这种对个人自治的坚持是十分古老的。”① “与他人组合,与他人和解,与他人相适应,那是不受欢迎的方法;最好还是自我蜷缩起来,但是在自定的或是接受别人所定的限度内,保持完全的自由。”②这两段话指出了法国文化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个人间和群体间关系问题,二是权威问题和对“面对面关系”的恐惧。法国电影《暴力13区》对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其中打斗的场面不只出现在警察与黑社会成员之间,还出现在两位主人公,即负责在24小时之内将炸弹追回的警察达米埃与伺机救回妹妹的雷托之间。他们各有各的目的和策略,意见无法统一的时候就边吵边打。其中,在如何潜入黑帮的问题上,双方只是激烈争吵,并不及时解决问题;在最后用密码解开炸弹的过程中,意见再次发生分歧,于是又一番打斗,事实终于证明雷托是对的,警察达米埃才罢手。由此可见,法国文化并不擅长化解“面对面关系”带来的紧张。法国电影也不过多着墨于朋友关系的亲密,正如影片最后所体现的,二位主角只是淡淡地道了别,并没有出现中国观众们喜闻乐见的患难兄弟一般的感人场景。注重效率和实际,不拘泥于规矩和繁文缛节的剧情更符合法国人的文化理念。
相比之下,中国人却能很好地化解“面对面”的紧张,以及表达朋友之间的亲密。自古主张“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在为人处世方面与法国人迥然不同,并不提倡个性的鲜明和张扬,且罕有由于“非人格规则”带来的压力,组织内部灵活变通。和法国人不太一样,中国人非常重视“面子”,封建社会数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权威自上而下确立起来,因此上级对于下级有绝对的权威,下级对上级要毕恭毕敬,同僚之间友好相处,一团和气,是为双赢。此外,中国的“忍文化”甚至可以使两个有深仇大恨的人在特殊场合也能“亲如兄弟”。这种文化理念经历数千年的完善,虽然有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有助于避免许多冲突。
二、从历史原因看差异
中古时代的欧洲贵族是平民的标杆和榜样,其中法国的册封制度较英国的更加封闭保守。在路易十四将贵族集中在凡尔赛宫以加强中央集权之后,法国的贵族沉浸在上流社会的奢侈生活中,无视下层民众的死活,这使法国的贵族精神逐渐消失,贵族的荣誉和责任也不复存在。最终“平民通过革命铲除了贵族阶级而进入平民社会。在平民社会中,道德与舆论权威减弱,人们追随多数人的意见,为名利所摆布,缺少道德上的标杆与榜样,在平等的多数主宰之下,社会逐渐趋向平庸化和肤浅化”③。其间法国下层人民道德的缺失以及价值观的平庸肤浅在《恋恋山城》这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该电影讲述一个农民和他的侄子为了种鲜花赚钱,用尽法子想要得到新来的农民罗锅的田产,因为他们知道在那里隐藏着泉眼,土壤也是当地最肥沃的。他们偷偷堵塞泉眼以断绝罗锅的生机,误以为此地无泉水的罗锅一家尽管每日背水,但作物与兔子还是因缺水而死,他们因此过着入不敷出、依靠典当存活的日子。罗锅最终为了开一口水井而被爆破的飞石砸死。就这样,农民和侄子的自私行为害死了罗锅,他们还兔死狐悲地买下罗锅的家园,随后便兴高采烈地挖开泉眼,庆祝卑鄙的胜利。事实上,全村人都知道这个秘密,可是到最后都没有人把真相告诉罗锅。农民和侄子的欢庆场景被罗锅的小女儿看在眼里,她那一声急速奔跑中的尖叫,令人绝望哀伤。
法国人的普遍价值观由于历史原因而产生一定的变化,相比之下,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贵族士大夫榜样标杆的具象早已抽象化为“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中国人崇拜的不只是从小到大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更是他们的精神。这种价值观念根深蒂固,适用于任何阶层且代代相传。《落叶归根》这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着力刻画五十多岁的农民老赵,为了当年对老友许下的“你死了,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乡”的承诺,在老友死后千里背尸,叶落归根。一路上,同样是社会底层的形形色色的民众为老赵提供各种帮助。受到好人帮助时,老赵感激着继续前行;受到冷漠待遇时,老赵也不肯放弃。该电影体现的底层人民之间的相互扶持,以及对“家”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普遍认同,润物细无声,温情暖人心。与《恋恋山城》的绝望不同,《落叶归根》是一个哀伤而不失快乐,绝望中夹带希望的笑中有泪的故事。而“希望”二字,也是大多数中国电影想要传达的信息。
三、从两种不同教化中看差异
“法国共和制成立后,革命家为了不使其重蹈古代共和制短命的覆辙,使用暴力手段,清除所有的君主分子和‘意志薄弱的人。道德教化实践的一种方式,就是暴力教化。暴力教化开始于雅各宾专政时期,其标志是1793年9月17日国民公会通过的《惩治嫌疑犯》的法律,以对付‘所有的变节者。”④法国大革命体现出法国人具有左翼的、反抗的传统。在他们看来,不满、分裂和冲突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为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传统经由之后的多次战争与抵抗运动得以体现,并代代相传。“他自身的凝聚力是很小的,他进行消极的示威游行比进行一些合作的富有建设性的活动要得心应手的多。他具有激进主义,对社会构成不可控制的爆发的威胁。”⑤《怒火青春》这部电影被誉为“法国90年代最优秀的电影之一”。该片法语名为《La haine》,直译过来就是一个“恨”字。该电影立足于法国左翼政党执政的1981年,新政府把大量底层市民安置到郊区新建的聚居区这一社会背景之下。由于疏于管理,市郊的治安状况很差,市郊青年与警察之间产生了尖锐的对立与冲突。影片围绕三个巴黎市郊无业青年展开,讲述他们与警察的敌对情绪在一天之内,通过青春这团怒火的激化,发展演变为两败俱伤的结局;并暗示了无限的恨意将会持续下去。影片开头的旁白发人深思:“某人自50层楼跌落,每坠下一层,他都在安慰自己,到这为止还不错,到这为止还不错……”影片最后将这段台词中的“某人”换为“社会”,暗指重要的不是下坠的过程,而是结果,即影片结尾的枪声,带走了年轻的生命,带来了无限的恨意与更多的暴力。影片把警察和街头混混的行为和气质塑造得非常相像,意在指出这样的社会已经让人无法分辨真正的正与邪,斗争和残杀,让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仇恨。
诚然,冲突是电影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但相比法国电影中的极端暴力,中国电影对冲突的处理要柔和得多。中国几千年来处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之下,个人的仇恨和反抗思想受到很大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枪打出头鸟”的胆怯畏惧,“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宽容忍让,“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精神胜利法,以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思想。复仇的场景绝非广大中国观众所好,但面对不可避免的冲突,信念、执著与宽容却可以取代暴力,成功打动中国观众。《秋菊打官司》便是个很好的例子,倘若片中的秋菊用暴力去报复村长,将令广大中国观众无法接受。秋菊不辞辛苦的奔波就为“讨个说法”,乡土秩序与法律秩序的冲突带来的不是暴力更不是恨意,而是村长不计前嫌救助临产的秋菊时的感动与最终村长被警察带走时淡淡的尴尬与困惑。在中国电影中,社会的进步绝不在于不满和冲突,而是在于包容和理解。
四、从不同的家庭观念看差异
当今法国家庭已经不像过去家长式家庭那样发挥作用了,父母把教育的责任交给学校和社会,更加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法国离婚率上升,家庭已逐渐失去它的稳定性。家长必要管教的缺失以及法国中学较高的退学率等诸多原因产生大量的无业青年,这种现象在法国电影《怒火青春》中也有体现,对于青年于贝尔的行动,他的母亲从不过问;再如新浪潮电影《四百击》中,家长的疏于管教与僵化的学校制度使得处于叛逆期的小主人公安托万夜不归宿,胡作非为。作为新浪潮的代表电影,最大的特点便是真实地反映生活。由此可见,法国的家庭观念已逐渐淡化。
与法国相比,中国人依然保有很强的家庭观念。《吕著中国通史》中讲到“‘人是非团结不能生存的。家庭的组织,是经济上的一个单位,所以是尽相生相养之道的。相生相养之道,是老者需人奉养,幼者需人抚育。几千年以来,社会的生活情形,未曾大变,所以此种组织,迄亦未曾改变”⑥。“旧时所谓书香之家,虽甚贫穷,不肯轻易改业,即由于此。如农工商要改做士,则必须有力量能从师读书。旧时的教育,如所谓奋勉以求上进,如所谓努力勿坠其家声。”⑦《岁月神偷》这部电影便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鞋匠罗家四口人,罗先生做得一手好鞋,但在那个年代仅能养家糊口。大儿子品学兼优,是全家人的希望。一家人艰难度日,但其乐融融。后来大儿子不幸得白血病去世,但全家人的梦想没有终止,弟弟接过哥哥的责任懂事起来。不算那么完美,只是走下去。“一步难,一步佳”,生活的“难”就这样转化为对“佳”的希冀。中国的家长都希望做儿女最好的后盾,尽管形势变化飞快,多年后发现,现实远不如当初料想的那样,但也还是要把这憧憬传下去,做人总要信的。
此外,中法电影产业的不同发展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国电影今天的局面与历届法国政府对于电影的重视和扶植息息相关。充足的资金支持,政府的奖励以及对电影创作者地位的尊重使得法国电影里“骨子里的东西”——“作者电影”得以进一步的发挥。电影导演兼评论家阿斯特吕克在他的“摄影机——自来水笔”理论中,主张电影导演可以像文学家用笔进行写作那样,用摄影机在银幕上进行写作和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由此,许多在观众眼中“匪夷所思”的电影应运而生,也许影片的用意只有导演自己能明白。相比之下,我国电影行业起步较晚,投融资体制的建设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⑧法国电影《花神咖啡馆》古怪而惨烈的情节令大部分中国观众不能接受,而与它题材相近的中国电影《海洋天堂》却以普通人苦中作乐的平凡生活,展现亲情的温暖,生活的希望以及人们互相帮助的可贵。导演并不刻意煽情,但影片却让人动容。
由中法底层社会电影差异看中法文化差异,法国电影与中国电影各有千秋,都是两个民族价值观的体现以及真实生活的写照。从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国电影差异产生的根源、历史因素、外部因素、家庭影响和电影本身的发展路线。而这种差异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的借鉴、文化的互补、人才的流动而逐渐缩小。
①⑤ [法]米歇尔·克罗齐埃:《科层现象》,刘汉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第304页。
② 赵联飞:《克罗齐埃及其〈科层现象〉评述》,《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第3期。
③ 许纪霖:《从欧洲看历史:中国不妨有点贵族精神》,《东方早报》2008年11月9日。
④ 刘大明:《民族再生的期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⑦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第75页。
⑧ 杜华伟、吴杭敏、邬关荣:《中国电影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经营与管理》2012年第4期。
作 者:梁 毅,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语专业本科生。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