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体学是运用语言学的知识对文学文本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的学问。本文利用文体学的理论对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先生所作《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演讲》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各个语言层面进行文体分析,对其所起到的诉求功效作语言学的解释。
关键词:文体学 文体分析 演讲
一、引言
文体学是一门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文体的学科。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文本的语用特征,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深入领会文本的意义,而且可以为我们挖掘文本的美学价值提供比较客观的依据,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文体分析。文体分析是在语音、书写、词汇、句法、语义等各个语言层面进行的,其重点是从分析具有文体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那些语言特征入手,挖掘作者的语用意图和语用效果,以便达到鉴赏的目的。但是文体分析是有别于语法分析的,文体分析无规则可循、受原则制约。这里所说的原则指的是针对文本的语言特征所阐释的文体效果,都要以特定的语境和文本作者的意图为依据。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在语言运用方面,文体学强调一点,即必须适合特定场合的要求。”而这里的场合主要是指社会场合。这一点在Leech的著作中也得到了明确的论证:“如果要对每一实例进行透彻、卓有成效的分析,就必须了解每首诗的背景,包括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等等。”
演讲即演说,是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可见演讲的语言必须能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在富于感染力的同时,兼具理性与深刻,才能达到感染、激励和说服公众的目的。二战中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先生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同时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演讲》是在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袭苏联的当天晚上由丘吉尔先生向英国民众广播的。这篇演讲的目的是引导英国民众认清战情,使他们理解并接受援苏抗德的决定,并寻求美国的支持。而当时的听众中有支持他的,更有反对他的,还有一部分是持中立态度的,如何在战况紧急的情势下,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民众的支持,通过国会的表决,丘吉尔先生无疑要在这篇演讲中尽显他的政治智慧和表达技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成功的演讲力挽狂澜,帮助了在危难之际拯救了世界人民。本文拟从文体学的角度,结合历史背景,对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先生所作《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演讲》一文从语音、词汇、句法、语义角度进行文体分析,更深入透彻地了解这篇演讲辞的语言魅力。
二、语音层面的文体特色
公众演讲是介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一种文学体裁,是和听众的面对面的交流,演讲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和易于记忆是它本身必不可少的特点,因此,演讲中经常可见音韵修辞格的身影,本篇演讲词也不例外,使用了大量的音韵构型。
1.头韵(Alliteration)
头韵是指两个音节的重读节首发音的重复,通常出现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词中,有时也简单地叫做头字母押韵,是语音中重复使用某一音而取得的突出效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例一 I see advancing upon all this in hideous onslaught…,with its clanking,heel-clicking,dandified Prussian officers,…
例二 I see also the dull, drilled, docile, brutish masses of the Hun soldiery…
例三 …,just as the cause of any Russian fighting for its hearth and home…
2.半谐音(assonance)
半谐音也叫做准押韵,指相同的重读元音在词句中被重复,但词尾的辅音不相同。
例一 I see advancing upon all this in hideous onslaught…, with its clanking, heel-clicking, dandified Prussian officers, …
例二 I see also the dull…, the Hun soldiery plodding on like a swarm of crawling locusts. I see the German bombers…,still smarting from many a British whipping, …an easier and safer pray.
借助對这些音韵构型的恰当使用,整个演讲被赋予语言音乐感和节奏美,从而达到烘托气氛、唤起情
感、加强诉求的作用,也使得听众听起来觉得铿锵有
力、印象深刻。
三、词汇层面的文体特色
在这篇讲话中,丘吉尔先生使用第一人称单数代词主格“I”和宾格“me”共16次,而使用第一人称复数代词主格“we”、宾格“us”和所有格代词“our”共27次。单数代词“I”和“me”的运用主要出现在陈述事实的第一和第二段里,通过叙述自身的经历和表达其个人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来说明希特勒滔天罪恶和对德宣战的必要性。在演讲文体中使用第一人称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演讲者很自然地要经常提到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张。但是相对来说,复数代词的使用就要复杂得多,所表达的意图和抒发的情感也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内涵。在英语中,we有时指说话人,有时兼指说话人和听话人,甚至有的时候we还是一种间接的祈使命令形式。we的这些功能非常适用于演讲的文体,因为它把听众拉到讲话人的一边,消除了演讲者和听众的距离,使听众感到亲近,因而更容易帮助演讲者获得听众的支持。凡此种种功能和效果都在丘吉尔先生的演讲中获得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循序渐进地起到了战争动员的作用。当讲到“…we must speak out now at once, without a days delay”时,他用we来指代他本人和英国政府,不包括英国听众。当他说“we shall be strengthened and not weakened in determination and in resources”时,这里的第一人称复数we就把听众包含了进去,旨在接近听众,从而让其肯定并接受所表达的观点。而在讲话最后说到“Let us learn the lessons already taught by such cruel experience. Let us redouble our exertions, and strike with united strength while life and power remain”,在这两个祈使句里,宾语复数us表达了劝告和祈使的双重功效,使得演讲者的战争动员最终深入人心,在情感诉求上也掀起了高潮。这种人称的变化实现了丘吉尔作为个人、政府发言人和普通民众一员的多重话语身份,复数“we”“us”的使用,拉近了演讲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由此把个人、英国政府、英国民众在政治利益上紧紧联系起来,达到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目的。
四、句法层面的文体特色
为了有力地痛斥德国法西斯的罪恶、成功地宣扬援助苏联的必要性和最大限度地争取民众的支持,丘吉尔先生除了合理地搭配了长短句,并且灵活运用了各种句式,使得文章读起来掷地有声、鼓舞人心。
1.圆周句
与先表达主要概念然后补充次要概念的松散句相反,圆周句是一种先介绍细节而把重点保留到句尾的句式。大多数情况下,圆周句是讲话人或作者刻意安排的,把主要概念拖延到句尾,人为地营造一种悬念,成功地抓住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力,使之处于期待之中,从而起到特殊的文体效果。在演讲中,丘吉尔先生多次用到圆周句。
例一 The past, with its crimes, its follies, and its tragedies, flashes away.
例二 If Hitler imagines that his attack on Soviet Russia…,he is woefully mistaken.
例三 Any one or state who fights on againstNazidom
will have our aid. Any one or state who marches with Hitler is our foe.
在这三个例子中,包含了重要信息的主句延至在整个句子的末尾,使读者一处于对演讲者态度和观点的期待之中,当这一信息在句尾真正被揭开之时,悬念效应也达到了最高点,听众终于在句末感受到了演讲者对于希特勒政权的痛恨和反对以及对苏联的同情和支持,在这样一种刻意营造的戏剧氛围的调动下,听众感同身受,演讲者可以成功地引导听众的观念,将自己的想法根植于听众的内心世界。
2.排比句和重复
排比是指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几个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而有的时候,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可以对重点词和重要概念进行多次重复,以引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可以看出正是排比和重复自身的文体功效,这两种语言形式经常会被同时使用来凸显演讲者或写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在此篇演讲中,排比和重复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开头两段中,丘吉尔先生通过重复七次使用I see(我看到)的结构连续引发七个排比句,用他的视角带领听众看到苏联士兵站在国土的边界,英勇地捍卫他们祖祖辈辈世代耕作、赖以生存的土地,看到母亲和妻子在一起虔诚地祈祷她们的儿子和丈夫能够在保家护国后安然回归,看到在苏联的农村虽然生活艰苦,人们仍然保留着人类最原始朴素的快乐,孩童在嬉戏,少女在欢笑。与之形成强烈发差的是,他也带领听众看到一群全副武装、面目可憎如战争机器似的普鲁士士兵,一群刚刚欺凌奴役了十几个国家的希特勒爪牙像蝗虫吃遍经过的所有庄稼一样,毁灭掉他们前进路途上的一切,看到仍对英国空军强有力的打击心存余悸的法西斯德国空军在苏联因一时之利而得意忘形的丑恶嘴脸。层层叠加的七个排比句在重复结构I see的引领下有如一副慢慢展开的画面,对战争双方做了截然相反的描绘,怎么能不引起听众对正遭受法西斯侵略的苏联人们的同情和对希特勒政权的强烈憎恨?
五、语义层面的文体特色
语义层面的文体特色更多地体现在各种修辞格的使用上。本篇演讲多次使用不同的修辞格来说明问题、突出强调、渲染气氛、增加色彩、调动高潮。
1.明喻
例一 I see also the dull…, the Hun soldiery plodding on like a swarm of crawling locusts.
明喻表明用作比喻和被比喻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本句中丘吉尔先生生动地把一群群佩带刀枪、战靴嚓嚓的令人恐怖的德国士兵比作一群群蝗虫,在听众的脑海中瞬间定格了一个画面——德国军队排着队列从一个国家蹂躏到另一个国家,从苏联的一个村庄侵略到另一个村庄,就像一群群遮云蔽日的蝗虫一样给所到之处带来了无尽的毁灭和残害。这一明喻栩栩如生地反映了法西斯的残暴和无情,很容易调动起听众对其的厌恶和憎恨,激起他们对苏联人民的同情。
2.隐喻
例一 But all this fades away before the spec
tacle which is now unfolding. The past, with its crimes, its follies, and its tragedies, flashes away.
例二 They…, were delighted to find what they believe is an easier and a safer pray.
例三 …we have rid the earth of his shadow
and liberated its peoples from his yoke.
隐喻是隐藏的比较。丘吉尔先生从不隐藏他对共产主义的反对和批评,但是在例一中,他却讲到展现在苏联的一切危险和悲惨的景象已经使得他一贯的反对态度和苏联曾犯下的“罪恶”都如“声音”“闪电”一样消失地无影无踪了。这样的隐喻充分体现了在人类共同的威胁和敌人面前,一个政治家勇于抛却意识形态的隔阂和偏见的远见卓识和非凡气魄。例二中,一个“easier and safer pray”刻画了法西斯军队在遭到英国空军的痛击之后发现苏联是一个“无力反抗和手到擒来的猎物”的得意忘形的胆小鬼的可笑又可憎的嘴脸。例三中,“shadow”(阴影)和“yoke”(牛轭)用来比喻希特勒的“强权和控制力”,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丘吉尔先生所作《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演讲》是世界演讲领域内的一朵奇葩,更对改写历史,改变人类命运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因为这次演讲,英国乃至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信心被彻底唤醒了,人类命运也出现了转机。这些都得益于这篇演讲所体现出来的高超的交流技巧和语言魅力。而文体学正是“运用语言学的方法分析语言形式的文体作用和文体效果”,利用文体学的知识来对语篇进行形式和内容上的分析,可以给出更加科学和客观的结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语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充分领略经典名篇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导读[A]. Laura Wright, Jonathan Hope. Stylistics: A Practical Coursebook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F12, F14.
[2]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iii,81,109,237.
[3] Leech, G. 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to English Poetry[M]. London: Longman,1969 vii.
[4] 現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451.
[5] 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0,81.
[6] 刘玮.论高级英语教学中文体意识的培养[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1):89-92.
[7]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