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梅,唐文
摘 要:《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晚期的作品,它是海明威一生的艺术与思想表达的结合体。从该作品中细细挖掘,可以总结出海明威的矛盾的伦理观。本文分别从对自然的生态主义和人道主义、英雄主义和宿命论、与死亡英勇抗争和自杀及在文化相对主义视角下的善与恶的矛盾伦理观等四个方面入手,初步分析和总结海明威的矛盾伦理观,以期对海明威及其作品的研究能起到进一步的推动和铺垫作用。
关键词:《老人与海》 矛盾伦理观 自然 死亡
引 言
海明威,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美国现代主义时期优秀的小说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所称的“迷惘的一代”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第二次文艺复兴的主要贡献者,以其卓越的文学作品和非凡的创作手法而闻名于世。尤其是他在《老人与海》中所塑造的硬汉精神,影响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美国人,使之成为美国精神的化身,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老人与海》是一则有关老人、小孩、大马林鱼、鲨鱼和大海的简短的故事,却在文学评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对该作品的阐释与评论层出不穷,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万般解释皆有可能,简洁凝练的外表下隐藏着巨大的甚至是无限的解读空间,这也正是该作品的伟大之处。重读这部作品,结合海明威的一生,本文力求初步阐释海明威的矛盾的伦理观。
一、对自然的矛盾伦理观
1.自然的决定论和人定胜天
自然是神秘的,不可捉摸的,由于自然的不确定性,使得自然成为许多作品的研究对象,并且极具象征意义,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也向读者阐释了自然的神秘的不确定性。茫茫的大海,浩瀚的海水,忽而狂风大作,忽而海面平如镜,忽而汹涌澎湃,忽而温柔如少女;火辣辣的太阳,可以在寒冷的时候送来温暖,可以防止受伤的手掌伤势恶化,同时也会炙烤着老人的皮肤,就像是在炼狱中灼烧;包括那条大马林鱼,一直都神秘地隐藏在海里,与老人斗智斗勇,直到生命的最后才浮出海面,显出庐山真面目。如此神秘又矛盾的自然界,就是老人出海后的唯一伴侣,然而如此强大的自然,岂是一位孤独的老人所能驾驭的?老人已经有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了,冥冥中好像注定是老人倒了大霉,自然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能够决定人的运气。从这一层次上不难看出海明威对自然的崇敬与畏惧。面对茫茫自然,人是何等的渺小;面对浩瀚的大海,尽管老人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渔夫,也必须靠运气才能打到大鱼;面对巨大的大马林鱼,尽管老人已经用鱼钩钓到了它,老人和小船还是任由它的挣扎,而被拖进了远离陆地的远海,远的使得回航的途中都无法保护自己的战利品;面对凶残的鲨鱼,尽管老人智勇双全,但终因寡不敌众而惨败,让老人所有的劳动和付出,都成为徒劳,只能带着一副巨大的鱼骨,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返回陆地。
然而,海明威式的硬汉人物绝不会退缩,面对所有的困难和危险,故事中的老人义无反顾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直到抓住大马林鱼;用尽身边所有的工具,耗尽身体里所有的力气,击退了成群的鲨鱼的袭击。自然是伟大的,但是人类永远都不会失败,人类会竭尽所能去改造它,征服它,这充分体现了海明威乐观的生活态度,永不言败的精神和“人定胜天”的伦理观。
2.自然的生态主义和人道主义生态伦理观
自然中心主义或自然主义生态伦理观完全抛开人类生存利益的尺度,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作为人类行为的终极目标和人对自然的道德行为的终极尺度。与之相反,人类中心主义或人道主义生态伦理观则把人类整体的长远生存利益作为生态道德行为的终极目标和尺度,把人道原理作为生态伦理学深层的价值论基础。自然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所以自然界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并且符合伦理的,任何对自然界的破坏都是不合理的,一定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而人道主义生态伦理观认为任何符合全人类的整体的长远利益的行为都是合理的,都是符合伦理的,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整体利益而适当地改造自然,使之为全人类的长远利益而服务。
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在梦中总是梦到狮子,并与之亲密地玩耍,那是老人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梦想;在捕杀大马林鱼的过程中,老人不断地称呼它为自己的兄弟;茫茫大海中,老人总是和自然对话交流,一只小鸟飞到船舷上,老人会很热心的与之打招呼,亲切地问候,甚至担心它可悲的命运,这样一只小鸟如何飞越这茫茫的大海?可是实际生活中他又不得不破坏原已存在的自然,作为渔夫的老人,捕鱼是他赖以生存的手段,所以虽然他渴望人与自然的和谐,却又不得不去捕杀自己认为亲如兄弟的大马林鱼;孤独地面对强大对手的老人,渴望飞来的小鸟能在紧绷的弦上多做停留,可是当大马林兄弟再一次挣扎着与老人对抗时,老人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小鸟是何时飞走的。在杀死了大马林鱼之后,老人就意识到接下来的危险,捕杀了大马林鱼之后,浓浓的血腥味一定会招来大量饥饿的鲨鱼……这说明在人类破坏自然之后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这也充分体现了海明威主张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又为了强调人的伟大力量而大肆对自然的破坏的矛盾的伦理观。主张硬汉精神的海明威在故事中强调人的伟大的力量可以不断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甚至破坏自然;但同时他也强调在破坏了原本存在的自然的和谐美之后,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就像是老人在杀死了大马林鱼,遭到鲨鱼袭击之后,就觉得这是自己应得的报应,这就是圣地亚哥悲剧的思想根源。
二、英雄主义赞歌和宿命论的悲剧
毫无疑问《老人与海》这个故事是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老人圣地亚哥在八十四天没有打到鱼后,并没有气馁,面对一系列不利条件,老人毅然决定驶向远方的大海,去捕大鱼,果然老人遇上了大马林鱼,并且与之决斗三天三夜,最后将它杀死,绑在船舷上,但是接下来鲨鱼的到来,却是老人的更加艰难的一场战斗。海明威用一系列现实主义的白描手法,向读者细细地描绘出老人捕鱼和斗鲨鱼的全过程,树立了一个鲜明的硬汉形象,谱写了一首英雄主义的赞歌。这首英雄赞歌,让美国人们争相传唱,效仿海明威及其作品中的人物,面对困难,面对危险,始终有一句话鼓舞着人们前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话不仅道出了本书的主题,同时也表明了海明威的英雄主义伦理观。
然而,细细品味这本书,读者又不难发现其中的宿命论观点。首先,从本书的一开始冥冥中就有一种力量注定了老人的最后的失败:他是独自钓鱼的老人,八十四天没逮上一条鱼,曾经向他学习捕鱼的男孩的父母说老人准时“倒了血霉”,也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于是男孩离开了老人,男孩看到老人每天回来时船上总是空的,老人的船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就像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这段描写隐约中让读者看到了老人可能永远失败的命运。其次在第八十五天,老人决定出远海捕鱼,远的使“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并且后来在大马林鱼的作用下,他的小船驶到了望不见陆地的地方,在这茫茫大海中,老人就像是那只从北方朝小帆船飞来的小鸟,孤独无助,疲惫不堪,并且随时都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到了如此远的大海捕鱼,就是老人所犯下的一个巨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就成为老人失败悲剧的重要原因。另外海明威在故事中也曾告诉读者,前半辈子他也曾逮住过两条这么大的鱼,不过从未一个人逮住过,如今独自一人,又看不见陆地的影子,这又是导致老人失败的一大原因。全书中这么多的暗示,不仅为该作品创作设定了一个基调,同时也预示了悲剧的结局,进而也不难发现海明威本人的宿命论观点。
三、对死亡的矛盾伦理观
海明威曾经说过:“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感受到在死亡控制之下所产生的对死亡的反抗。”死亡是海明威的又一大主题。他在作品中歌颂与死亡相抗争的硬汉精神,面对死亡,要顽强地与之斗争,保持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老人在与大马林鱼的斗争中一直战到自己几乎意志模糊,面对死神的一次次召唤,他都不断地鼓励自己要坚强,要争取胜利,决不能低头和退缩。海明威知道人固有一死,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反抗死亡的过程与乐趣。在这一斗争中,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这一点与海明威的宗教伦理观有一定的联系,基督徒认为人的一生是受难的一生,所以无论什么样的痛苦都必须忍受,并且勇敢地走下去,决不退缩。《老人与海》的每一个情节中似乎都象征着耶稣的一次次受难,由此可见海明威的基督教伦理观。但是自杀,这个在基督教被定义为最大罪孽的事情,却发生在了海明威,这个一向信奉“活着,就勇敢地活下去”的硬汉人物的身上;在战场上经历了枪林弹雨,身中两百多片弹片,仍坚持战斗,与死神争分夺秒的战士,却选择了用猎枪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海明威一直歌颂蔑视死亡的态度,最终却用死亡来帮助自己解脱;一直都坚持追求与死亡相抗争的过程,坚信“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失败”的原则,却最终输给了死亡。由此不难看出海明威对死亡的矛盾伦理观。
四、对善与恶的矛盾伦理观
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其《超越自由与尊严》中论述了文化相对主义,其中提到了善与恶的矛盾论理,“某个特定群体称之为善的东西只是个事实:这个群体中的成员自身的基因条件,他们所处的自然以及社会环境中的偶然因素决定的结果。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善的标准,某一文化中的善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不然。”其实这种文化相对主义是伦理学发展的绊脚石,它使得我们很难得出一个共同的伦理并对之进行研究,却为我们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进行伦理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在《老人与海》的故事中,老人圣地亚哥作为渔夫,捕鱼是其生存价值的体现,就像羊要吃草,狼要吃羊一样,所以老人对大马林鱼的“恶行”实属天经地义。那么同理,在鲨鱼的世界里,闻到血腥味儿就坚持不懈地追随并捕食,就像是太阳下山,月亮爬上天一样,是惯例常理。从这个角度讲老人的“恶行”和鲨鱼的“恶行”都是他们各自所在文化领域内可以接受的事实,那么这应该称之为对于他们各自本身的“善行”,即老人就是鲨鱼。
我们再换个角度来读故事,鲨鱼用其敏锐的鼻子,锁定追求的目标,就是绑在老人船侧的大马林鱼,然后坚持不懈地追求下去,并且不畏艰难困苦,哪怕鱼叉刀棒,都不曾放弃,直到达到目标,将大马林鱼的肉吞入腹中。这种精神与老人之精神相差无异,老人用诱饵钩住大马林鱼,锁定目标,纵然大马林鱼将其与小船一起带入深海,纵然弄得自己伤痕累累,精疲力竭,甚至几乎意志模糊,老人都没有放弃,直到大马林鱼死在了他的船侧,成为了他的战利品。从这一点上讲,鲨鱼就是老人,但是鲨鱼与老人对自己的“善行”对于老人和大马林鱼来说分别又都是真正的罪大恶极。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对于强者与弱者,善与恶之间都存在着矛盾的观点,孰强孰弱,孰善孰恶,很难分得清楚,这不仅成就了该作品的成功,增加了该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阅读空间,耐人寻味!
结 语
海明威对自然、对死亡、对伦理善恶有种莫名的矛盾观。自然是他永恒的主题,而死亡也是他永恒的主题,他热爱自然,所以常常写自然,自然的雄伟壮丽,自然的神秘崇高,可是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现代化文明的异化,造就了海明威虚无与绝望的基调,在此基调下的自然,自然是战争与反抗、摧残与被摧残、破坏与被破坏、生与死的永无休止的较量。他崇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面对现代化崇尚回归自然,他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和自然在一起即使是一个人也永远都不会感到孤单,就像圣地亚哥说的那样:“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独的。”大海就是老人与自然和谐的
生态安乐窝,但是同时大海又是老人流血流汗的战场,在这里他展开了与大马林鱼的决斗和与鲨鱼群的抗争,展开了恶意的捕杀善行和善意的反抗恶行。自然是神秘强大的,它甚至有时可以主宰人的命运,可是人的力量也是强大的,他可以与大自然相抗争,用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整体利益改造自然,甚至破坏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老人和自己的死亡相抗争的过程,他会选择适当的时机休息,还有吃生鱼来保存体力,有时喃喃自语来抵制死亡的来临,为自己争取最后的胜利,可是面对生活的压力、疾病的困扰,顽强的硬汉海明威竟然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一生的抗争,或许死亡也是海明威不懈斗争的一种形式,但这毕竟表现出了海明威对死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矛盾是无处不在的,用这一普遍存在的真理就很容易解释海明威矛盾的伦理观。小小的一部《老人与海》,却是海明威一生的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无处不在的矛盾造就了小小的故事、大大的世界。在这片大海里,读者可以随处拾起海明威对于自然、死亡、生态和善恶等等许多方面的价值观和伦理观,以及他们之间互相交错的矛盾,正是这些闪光点交相辉映,成就了如此伟大的作品,使之成为世界文学的一枚瑰宝,永远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吴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2] [美]唐纳德·帕尔玛.伦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3] 曾繁亭.孤独的雄师[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150.
[4] B.F.Skinner. 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M].New York:Bantam Books,1972:122.
[5] 杨仁敬.论海明威小说的悲剧[J].厦门大学学报,2012(1).
[6] 杨仁敬.美国文学批评语境下的海明威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10(2).
[7] [美]卡洛斯.贝克.迷惘的一生——海明威传[M].林基海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870-99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2012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现代化进程中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伦理价值研究》,编号:12E085
作 者:姚丽梅,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唐 文,博士,山东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研究及教学工作。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