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五言诗存在的韵律探析

2013-04-29 03:03杨懿娟
作家·下半月 2013年6期
关键词:五言诗文选

摘要 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是诗歌,诗歌的发展以《诗经》、《楚辞》为开端,接下来是汉魏六朝时期的五言诗兴起,这个时期的五言诗,在思想、形式方面都有别于唐代的诗歌,被称作古诗。《文选》选录的作品是从战国到南朝梁代。本文首先介绍了《文选》,然后通过一般五言诗的韵律介绍,探析关于《文选》的五言诗韵律。

关键词:《文选》 五言诗 五言诗韵律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选》简介

唐代在诗歌方面,对于形式、韵律方面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并且发展了绝句、律诗等诗歌形式,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称为“近体诗”。而在五言诗的写作方面,由于字数限制,所以对于每个字的都有十分精辟的要求。一方面,对于意境的表现要恰到好处,而且对于诗意的扩展要很好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对于每个字的韵律,也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这音、义的要求,就使得五言诗,“字字千金”,一个字都不能轻易改动。当然,也由于这样的严格要求,使得五言诗独具魅力。

文选学自唐朝开始兴起,千百年来,历代文选学的研究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呈现出一部完整的文学选史。随着新文选学文献的不断出现,特别是近现代,有很多珍贵的写本、抄本等越来越多的进入到我们的视野,这种努力似乎更容易实现。目前,我们所看到现存的文学文献,也仅仅是此类文献中的小部分而已。

文献的丢失与损毁,注定无法将完整的历史展现给世人。因为有偏向价值的确认,目前的文选学史中,与葛兆光所言相同,思想史相类似的文选学史已经没有一席之地。在传统的文选学史关注的主要是《文选》的版本、评论等内容,流传的范围也只是局限在研究者中,即使有些成果会体现在《文选》中,但多数读者也无法领略到其中的意境。一般的文选学史在意的是每个时代被有一定知识的人所接受、使用《文选》的情形,审视出《文选》是以怎样地方式在一般的知识人群中传播的、他们所见到的是怎样的《文选》及对《文选》认知程度的深浅。在知识考古的语境中,它的目的所在是将其中的多样性分配到不同的形态中。考古学具有增多的效果。运用知识考古的方式来考察一般的文选学史,在前人的基础上,研究扩大视野,使文选学史更加的丰富多彩。

在版刻大兴之前,《文选》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以抄写为主。以个人的力量缮写出白文三十卷的篇幅,这无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程。在唐抄本、写本《文选》中,至今还没有发现一部完整的《文选》。帝王之家的阅读《文选》,也只有抄本而已。选学深入帝都,上达庙堂之高、或至尊之好,以上有所好,下必趋之的导向,《文选》在当时的广泛流传当作虚妄之谈。在开元年间,远嫁吐番的金城公主通过使节请《文选》等四种典籍,仍然是通过秘书省写与之。选学也正日益从高深的学术向普通的读书人延伸。除了从秘府抄出,《文选》也随着公孙罗、李善等人的教授向更广阔的人群散播。这种个人传抄方式的散布力度是十分有限的,《文选》在民间广为流传,书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后汉书·王冲传》载:“(王充)家穷无书,常游洛阳市肆。”说明在汉代已经有书籍通过市场流通了,而且还为贫家子弟提供了阅读场所。南北朝时期的徐文远与王充的情形非常相似。北周时的长安,书肆比较发达,经营的成本也不太高。梁元帝萧绎江陵焚书以后,直到唐初战乱频频,隋唐以前的书籍较多散失,作为文章总集的《文选》,在唐代成了极为重要的集部之书。当市场有需求时,就会有人大量的抄写出来,通过书肆出售,但价格也相当不菲。

二 五言诗韵律探析

诗是一种特殊的说话形式,只是在句子的长短,以及用字的考究方面,诗有特殊的要求。关于旧体诗的句式字数,通过诗歌地逐渐发展,慢慢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形式。诗歌的形式是由最早的两言,到童谣形式的三言,而诗歌发展到《诗经》,就基本上以四言形式为主。这样的诗歌形式,越来越注重韵律地押韵,古代由于文字传播的媒介不发达,也就是“纸”的不普及,导致一般成文的“书籍”比较稀少。因此,一些诗歌地传播,主要是靠口头传诵,对于这样的传播形式,一方面,对于口语化的要求就要普及化;另一方面,对于诗歌的押韵,也就是要在传诵时有“朗朗上口”的感觉。据分析,《诗经》中的五言句,其之所以出现多是因为四言不能尽意表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其和散文中所出现的自然无为的出语有所不同,全部属于有意的突破。例如,《诗经》中的“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经·周南·汉广》通过口语化的象声词,用哼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方面,通过朗诵表现诗歌的韵味;另一方面,随着韵律的发展,针对汉字拼音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严格标准的诗歌韵律要求。

从音韵的角度分析诗歌地韵律,中国台湾学界关注的较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谢云飞的著作就有《文学与音韵》,在文中作者把语音学与文学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对音韵进行了具体地分析,在文中特别强调了韵语和声调的重要性。例如,在《韵语的选用和欣赏》文中作者分析了多种情感与韵语间的联系。此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学者黄永武著有《中国诗学·设计篇》,文中专门设计了“诗的音响”一章,对诗词中语音的音响效果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且详细到了对音节中的声、韵、调等要素,见解独到,可谓是前无古人。近几年,中国台湾学界再次掀起了把声韵解读到诗歌韵律的热潮,代表人物为竺家宁先生。他的《语言风格学之观念与方法》文章,可以视为一篇代表性很强的文章,在文中他从人们的观念上加深了人对其语言风格学的深刻认识,并提出了方法和指导。人们说话用词组句,句子的长短取决于用词的多少,所以就会形成几种不同的句式。中文中旧体诗的句式对字数是有规范的,并且逐渐形成一种固定体式。

综合考虑汉语的独特结构尤其在拼音方面,由于古汉语中大多数的字都是单音节字,因此这样的特征就提供了诗句组成的基础。一般单音节字在用作末尾时,可以达到一种有效的“顿”感,因此这样的拼音结构也为汉语的魅力增分不少。另外,由于音节的特征,也使得诗歌的长短不会局限于偶数字数,而为后来的五言、七言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最重要的音律基础。

对于五言诗歌的兴起,一般认为除了诗歌的发展趋势以外,更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日常说话的习惯,是对于情、志,自然流露的韵味需要。

古代典籍中除了诗形式的文章,都存在大部分的五言句子。例如,《周易》中的“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老子》中的句子“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及《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等。尤其在于感叹句当中,五言的句式更加能够达到表现效果,我们比较“逝者如斯夫”与“逝者如斯”,这两句话的意思相同,但是表达的韵味、效果却大不一样。前者的象声词“夫”,就将整句话的感叹情感、语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大有古人登高必赋的感觉,而且曲调地起伏,也会引导情绪的起伏。尤其是最后一个“夫”字,可以刻意地拖长音调,将情绪延长。往往这样的句子可以是诗句,而后者“逝者如斯”就像一个词一样平淡,毫无情绪的渲染,往往只是单一成语的陈述。由此可见,五言句式的发展,对于诗歌来说,是情绪的重要宣泄手段。

先秦的著作中自由的散文居多,而主要的散文句式,往往也会因为作者情绪的渲染需要以及创作手法的需要,会使用大量的五言句式。而且,由于古文的特殊语调、格式,十分接近诗歌的平仄要求。例如,《易经》中的“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截取后五字稍微修改一下“人见鸟焚巢,先笑而后啕”,其审美意境和情绪表达,通过“笑、啕”两个字就很好地表现出来了,不仅在审美情趣上有很好的表现,而且综合格律方面也合适恰当。通过说话语句的美化,产生诗的效果,也就是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诗只是语言文字的升华而已。

随着诗歌形式的逐步完善,渐渐形成了标准的五言诗平仄、格式要求,五言绝句的格律虽然短小简单,但是也正由于其形式简单,对于内容的要求要充实,使得五言绝句的写作相对较难,要求要用相当准确的字,满足相对于的音、义。而往往中国的汉字要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就成了独一无二的汉字。于是,一方面五言诗的写作要求基本积累的丰富;另一方面,还要将这些独一无二的字组成一首诗,并且相应的意境、诗意不能少,这样五言诗的写作就比较困难了。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中提到五言诗就说到:“绝句固自难,五言尤甚”,“一丈室中,置恒河沙诸天宝座,丈室不增,诸天不减”。说出了五言诗难点的真谛。

其难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集中性。由于字数的稀少,宽泛的内容肯定就会导致诗歌意境显得泛散,针对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凝练的技巧,将诗歌的内容以及诗意表现出来,那么基于这样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作者能够全面的将意境构造出来;另一方面,还要求用合适的字表达适当的意思。于是,诗歌的凝练性、集中性就成了五言绝句写作的难点之一。

第二,用字精炼性,具体可看贾岛、孟郊的例子,苦吟派对于单个字的精炼达到了近似强迫的地步。甚至后人总结他们的特点造出了“郊肥岛瘦”。例如,最有名的“推、敲”,“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两句一字之差,往往会导致整句诗意思的相悖。“敲”字说明僧人的陌路情节;而“推”就会显得僧人十分熟悉当地,甚至可以会是屋子的主人。那么这一字之别导致的意思变动,就常常致使五言诗对于用字的及其精炼性。

第三,讲求诗歌要做到浑然天成的境界,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尤其是在五言绝句方面,由于其字数少,一方面,很容易造成内容、意境的空洞;另一方面,刻意地雕琢,就会显得诗歌华而不实。怎样解决这方面的矛盾,就成了五言绝句的难点问题。例如,“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這样的诗句不饰雕琢,但是却将船女活泼、羞涩的状态,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 具体《文选》中的五言诗

根据统计,文选中诗歌收录432首,其中五言诗396首,可见南朝时代对于五言诗的重视程度。而五言诗的流行,一般认为是根据当时的语言发展走向,以及相关诗歌特点的发展有关。尤其是建安文学对于诗歌的影响。“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钟嵘对于五言诗也特别推崇;“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强调指出五言诗在情感抒发方面的优越性。相比之前的风格苍劲的四言诗。经常由于整齐的形式,基偶分明,使得节奏感单一,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从而使得情绪的表达方面也很单一。而五言诗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困境。通过基本的“二三、二二一”的停顿,可以根据不同的诗意,用不同的节奏表现出来,而且由于基数的出现,错落有致,对于更加复杂的情绪,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这样比之前的四言诗更加丰富。正是由于五言的出现,使得诗歌在形式、内容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 结语

文章通过简单介绍《文选》和《文选》的一般性特征,还有《文选》的主要作品,并且通过介绍五言诗的发展以及五言诗对于诗歌的进步性,阐述了《文选》中五言诗的韵律,对于五言诗以及《文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力之:《〈文心雕龙〉对〈文选〉不可能产生太大的影响——〈文选〉与〈文心雕龙〉比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 崔军红:《从〈文选序〉看萧统对齐梁文风的矫正》,《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 党圣元、任竞泽:《论中国古代“杂文”的问题特征》,《江海学刊》,2010年第6期。

[4] 王小婷:《清代〈文选〉学的一部力作——谈许巽行的〈文选笔记〉》,《古籍整理研究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5] 尹曙光:《知识考古视野下的一般文选学史》,《图书与情报》,2011年第5期。

[6] 阎崇东:《〈中国历史文选〉教材与教学》,《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2期。

[7] 计洋:《南梁之文学底蕴与〈文选〉的编纂成书》,《图书馆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杨懿娟,女,1971—,河南信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声乐,工作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艺体部。

猜你喜欢
五言诗文选
清 杨法 隶书五言诗四条屏
《楷书五言诗》书法
画与理
CONTENTS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陶渊明五言诗的雅俗共赏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