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欧·亨利是作家威廉·锡德尼·波特尔的笔名,他的作品就如同这个笔名一样,充满着独特的风格。欧·亨利作品有其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尤其是他的语言,往往能在幽默讽刺中揭露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作家的语言风格与其成长的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样的联系,更加深了欧·亨利犀利的文风。《警察与赞美诗》是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反映其独特写作风格的一篇文章,本文将以《警察与赞美诗》为切入点,分析欧·亨利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语言风格 《警察与赞美诗》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语言风格是语言风格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语言风格是指作者基于常年生活经验而养成的独特的写作手法,如中国古代诗人,豪放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如柳永和李清照;现代鲁迅的冷峻,孙犁的朴实,赵树理的通俗,朱自清的高雅等等;还有一位就是在近现代讽刺艺术运用得很好的钱钟书。在创作的风格上,钱钟书与欧·亨利走得很近,但具体来看,两者还是存在较大区别的,即:彼此对社会的看法以及写作手法的运用。
本文所要探讨的欧·亨利,是18、19世纪闻名于世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如同当时身处资本主义社会的作家一样,多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他对社会的看法。欧·亨利成长的背景注定他仰视着看社会,也让他在不同的视角下找寻到社会的百态。与其他小说家一样,欧·亨利擅长用讽刺来展现社会百态,但不同的是,欧·亨利的手法更具幽默。这样的效果大致来源于欧·亨利式转折的运用。在欧·亨利的众多作品中,《警察与赞美诗》是收获赞誉颇多的一篇,转折手法在这篇文中运用到了极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
二 欧·亨利的风格来源
1 语言风格学历史
语言风格是语言学探讨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语言风格的研究早在亚里士多德时就已经开始,在欧美国家,对语言风格的研究已经颇具风格和体系,雅克布逊和恩克韦斯特等文学大家都对其有一定的研究。
我国对于语言风格的研究虽然开始的时间没有西方早,但是也有一定成果。我国语言风格的开山鼻祖是高名凯,他认为语言风格是语言的一种氛围,而后的发展则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派别,目前大约有十种,就不一一介绍了。
2 欧·亨利的成长背景
欧·亨利的生平可以用悲苦和幸运来概括,虽然悲苦大于喜悦。欧·亨利早年丧母,这是其幼年生活痛苦的来源,他的父亲无力抚养,遂将其寄养至他的外祖母那里。在外祖母那里的生活虽然清苦,但欧·亨利遇到了一生至亲的姑妈,通过姑妈的教导,他阅读了大量的英国和古希腊文学。姑妈给予他的关怀,让他有了最初的文学启蒙,也弥补了他教育缺失的不足。欧·亨利的青年时代,由于所受教育不多,因而饱尝人间疾苦,在他人的冷嘲热讽下,他先后做了簿记员、药剂师、抄写员和银行出纳员。丰富的人生经历也给了他无限的创作来源,带给了他作品的独特视角和真实性。在做银行出纳员的时候,由于银行资金出现缺口,他被污蔑进入监狱,在监狱中的生活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在思考人生的同时,完成他的创作。出狱后,他依然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但由于生活的打击,最终让他难以承受。48岁,在其人生中最为辉煌的创作阶段,欧·亨利离开了世界。
欧·亨利较为短暂的一生,是其创作的來源,他所创造的人物身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然而就是这样的阅历,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欧·亨利式的特色。
3 《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梗概
故事描述的是一个常年流落于纽约的流浪汉苏比众多生活片段中的一个。苏比作为一个流浪汉,在寒冷的冬季,他无处可去,在他的面前一共有两条路:一条是接受政府的救济,靠着施舍过活;另一条就是去监狱呆上三个月,躲避寒冬。在苏比的内心,他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自尊,去接受救济,因而他选择去监狱。为了前往监狱,苏比做了很多的努力,小说正是描述了他为去监狱一个个的努力场景,但所有的努力最终都以一种滑稽的结果宣告失败。文章的最后,苏比听到教堂里传来的赞美诗,想起了他过去的生活。他感慨万千,决心重新做人。然而,就在他开始憧憬自己美好的未来时,一只大手落到了他的肩膀上。就这样,他被无端地抓了起来,并被判处监禁三个月。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整篇故事围绕着苏比想要前往监狱躲过寒冷的冬季所做的努力不断展开,每一次的努力都有各色的人物登场,每一个人物都是当时社会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在这篇故事中,不仅仅展现到了苏比的经历,也对当时的纽约一个纸醉金迷、冷漠和虚伪的城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本文的妙处在于情节的层层勾连,让人不忍弃读。其中的情节虽极具讽刺和幽默,却又十分真实,身在其中,不胜伤感。
三 语言风格导论
1 另辟蹊径,风趣讽刺
欧·亨利的作品本身就是为了讽刺时事,然而在众多讽刺当时政治社会生活的作品中,他的作品独树一帜的原因不在于他如何刻画痛苦,而在于他如何嘲笑痛苦。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主人公,不同于卖火柴的小女孩,苏比感受着生活的苦难,但他消极地去抵抗。他想去监狱住上3个月,并为此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
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家把我们习以为常的最坏的事情当作主人公的追求,并赋予主人公追求的时间与精力,以此来证明当时生活的苦难。本文的新颖在于作家把人们设想中最烂的生活提升至主人公梦想中的生活,从而无限制地放低或是反衬出苏比悲苦的生活,由此也在文章的一开始,就交待了一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个让穷人生活在比监狱还差的社会。这就是欧·亨利另辟蹊径的地方,他不去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的那样简单的反差来突显苏比生活的艰难,他以一种众人皆知苦的生活作为苏比的理想,让读者能在一瞬间就知道苏比所存活的社会是怎样一副景象。
光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欧·亨利写作上的讽刺艺术,苏比所追求的在任何一个有着正常生活的人看来,都是一个笑话。这是欧·亨利运用得最为杰出的一点,他把整部作品放到一个荒诞的层次上,让作品本身显得很轻松,但细细读来,发人深思的故事情节会让读者的心情逐渐地低落。作品的故事本身以一个看似无厘头的梦想开始,此后所发生的一切,都在无厘头的层次上,这也是下文要提到的欧·亨利式转折运用的妙处。但这一切的发生,比起作品本身的那个梦想来看,又觉得是那么的真实,欧·亨利不让读者去怀疑作品的虚构性,因为在他的设定下,只有更糟。
语言风格其本身涉及到两个主体,一个是语言的表达主体,另一个就是接受主体。而语言风格的产生不仅仅在于语言表达主题对于表达方式的运用,还应当是接受主体对于语言所呈现的接受程度。而在讽刺艺术的运用上,欧·亨利不仅仅以其自身独到的写作手法赢得了文章主旨,还将接受主体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融入其中。可以说,不仅仅与读者形成一种互相交流的动态效果,还让读者加入作者对于语言风格的创造中。
2 文风犀利,峰回路转
欧·亨利的作品文风犀利是自然的,这种讽刺当时社会的手法,如果没有犀利的文风,很难达到作者的表达意图。这里要强调的是欧·亨利式的转折。欧·亨利对于转折的运用已经形成了一个名词,在本文中,他也大量运用了这种转折的手法,可以这样说,《警察与赞美诗》中最为出彩的写作特色,就是他对于转折的运用。苏比在本文中,为了他要追求的生活,一共设计了六次努力,而且每一次的努力都花费了他大量的精力。拿他调戏妇女的那一次,他打扮成了一个地痞流氓的样子,并在警察的眼皮底下对这位夫人进行调戏,到这里,经过上面几次的努力,读者很想知道这次有没有成功,但最后,警察居然管都不管地就径直走开了。更具有戏剧意味的是,那位妇人还缠着苏比不放,原来那名妇人是妓女。在这里就出现了三次转折:首先是苏比发现妇人和警察,这是第一处;第二处是警察并没有因苏比调戏妇女而抓他;最后一处是妇人居然是妓女。这样的转折运用在文本中出现了六次,作者并不想让苏比一蹴而就,他安排了多次读者认为可能被抓的情景,但最后的结果都出乎读者的想象,这样的安排让读者在小说的情景中越陷越深,从一个幕前的旁观者转换至苏比身旁的旁观者。
像这样的小转折在小说中至少出现了六次,而文章前后呼应的大转折,就是在苏比用尽一切办法失败、决定重新做人时,他被警察抓了,而且是没有原因的。这样的结尾可以说得上是本文的点睛之笔,文章的收尾往往是文章的关键,如果是点睛之笔,则会大大提升文章的质量,如果是狗尾续貂,那么也会让作者前面的努力完全白费。而在文中,欧·亨利并没有放弃收尾或是像其他作家一样,给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相反,欧·亨利在整体讽刺的基础上,在结尾处给了一个升华,让读者以为作品又一次回归俗套的情况下,给了苏比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虽然梦想已经变为了噩梦,但这不妨碍当权者愚弄小市民的决心。然而,也可以从这点上看出,欧·亨利本人对于社会的反感度。欧·亨利其实借由将主人公重新做人的希望泯灭来达到嘲讽当权者的目的,因为没有任何比让人失去未来更为痛心的了。
3 从美好来,到罪恶去
欧·亨利小说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从小就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人,相反,在《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提到他的生活里也曾经有母爱,有玫瑰,有理想,有朋友,有体面的衣服,也有洁白无瑕的思想。因而,作者描写的不是一个阿Q一样的人物,他有自己的思想,但他的思想被无尽打压。同样,他也不是一个孔乙己式的人物,他所追求的东西,不是虚伪,而是实打实的生活。因而欧·亨利所塑造的人物,不能说是美好的,但他最起码是一个正常人,如同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一样有着正常的道德良知,就好像我们自己一样。让这样一个人,将到监狱住三个月当做梦想,并作出种种努力,这一切是如此无奈,无奈到让人心疼。逼人去从事罪恶,即使是形式上的,这样的设定也能引起人无限的思考。
语言风格是语言风格学的具体表现,而如同语言风格学的要求一样,语言风格的讨论注重的是语言本身,是作者究竟如何让表达,因而好像这一点与语言的风格的分析存在出路。但是实际上,这一点却是极好地证明了语言风格学中的一个观点,即现代风格学的主旨在于研究语言运用与气氛格调的关系,把不同的语言气氛分辨出来,把不同的言语气氛所依据的风格要素和风格手段分辨出来。讽刺有讽刺的手法和气氛,而这样一种没有希望的气氛通过对比的手法展现,显得尤为明确。
四 结语
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欧·亨利的小说是十分简洁明了的,这与欧·亨利所处的社会阶层有关。不同于那些本身出身名门的作家,欧·亨利的朴实文风准确地告诉每一位读者,他就是在讽刺这个社会,這也是他的文章吸引众多读者的原因。
另外,对于讽刺艺术来说,讽刺艺术可以说得上是运用较为困难的一种艺术手法,他需要有十分结实的文学功底。拿《围城》来说,《围城》中使用的讽刺手法也很多,钱钟书先生借由方鸿渐的生活来批判当时的社会,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钱钟书的作品依然在告诫人们努力去创造一片新的天地,而欧·亨利则把社会描写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这样说,欧·亨利抨击社会的程度更为深重。
欧·亨利的作品如今读来,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思想的光芒。欧·亨利本人从底层生活而来,其所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成为他日后写作的来源。一个作家作品的主题会随着心境的改变而变,但他的语言风格就好像是他的笔迹、他的气息,充满了个性的因素。本文借由《警察与赞美诗》来剖析欧·亨利作品的风格,其讽刺的语句中展现出来的思考的力量,是让人膜拜的。即使在今天,当我们阅读欧·亨利的作品时,好像仍能在其中看到那个饱受生活折磨却依然挺立的背影。
参考文献:
[1] 王捷:《美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谈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中文自修》,1994年第11期。
[2] 欧·亨利,陈华、何晓曦译:《四百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年版。
[3] 王文渊:《〈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沧桑》,2009年第6期。
作者简介:杨秀岚,女,1970—,贵州铜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工作单位:贵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