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环境构想

2013-04-29 02:26张立波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资料

张立波

“积极的课堂环境”是美国人——提出的一种教育教学策略,因而,要想在《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上形成自主课堂、造就自主学习者,应从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动机需求出发,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

一、以支持学生学习为宗旨,创建积极课堂环境

1. 学生在课堂管理中共享参与的权利。这种情况很常见,特别是教师在课堂让学生准备相关资料的课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学生大多数都会很认真地准备,所以在课堂上他总是想把自已的资料拿出来展示,即参与;并想看一看其他人还有什么资料,即共享,可以说人人都想成为课堂的主角。这种参与与共享,是一节自主学习的开始。

2. 布置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社会课因为是从学生身边小事入手,有的课程安排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对此学生非常地熟悉,在课堂上他们就会不屑一顾地把熟悉的事物抛开,从中发现更有意义的东西来学,充分地展示出他们的创造性。

3. 给予每位学生以单独学习与同学合作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其思想方法和对事物的感受都有所不同,在解决某个问题时,通常采用己有的思维方式,这时他们会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当学生展示成果的时,则通过自己归纳整理,再由他人給予帮助、评价,进行交流,从而共同进入某项学习内容的过程。

4. 把课内知识同课外生活联系起来。就如同学生发挥创造力一样,他们也希望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学习到真正能应用到实践的知识,从而去认识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巧。

5. 给予学生适时的指导与帮助。当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生阻碍时,还需要老师的进一步引导,我们要以实现学生的想法和愿望为目标,认同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基本情感或动机要求。

二、重视有效学习,愉快学习

1. 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语言编排学习内容。也就是根据课程安排进行二次创编,将教学内容重组。

2. 用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和提问。现代学习方式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问题性,”学生只有去深入思考,学习才不会是浮于表层和图于形式。“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同样的道理,在某一问题上如果不积极主动地思考,不会轻易地解决,所以用促进学生思考的方式才会使课堂有生机,这就是教师“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的作用。

3. 采用有意义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任务之中。古语说“在做中学最好”,这一方面类似于生活课提出的标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观,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或实践中去,因为学生通常在共同活动中才能实现学生所需要的友好的自主的参与。

4. 教学方法灵活,以适应学生学习进度差异。每个人都有其偏好的一种学习风格,学生只有在采用其喜爱的风格中他们才能理解得最好。

三、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新课程理念教给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心理学指出儿童在课堂上的直接主动表现为手、口的综合运用,想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其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所以在课改实验期内我着重培养学生的 “动手、动口”能力。

1. 动手即资料的收集积累。学习不是教师强硬灌输的,而是需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完成。“只有学生才是真正学习的主人。”学生参与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方面,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会整理出有自已特色的结论,也会发现更多相关的问题,具有自主学习的基础,学习社会知识只有通过自身主动探究和积极参与实践才能是有效的。

2. 动口即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品德与社会》课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逐步树立合作意识,具体表现在:(1)信息收集过程中有合作意识;(2)信息反馈时充分体现合作出意识;(3)提供开放教学,开发学生创新潜能;(4)创设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积极的课堂环境”的构建目的就是建立一种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进行自主的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者作为主要参照,从而实现新课程下的师生共同成长与进步。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品德资料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