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秀兰
一、从地理教材中发现和寻找各种适合调整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内容
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适合于心理教育的教学内容,可以说,地理学科的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要优于其它学科,大量的心理教育因素蕴藏在地理课程中,关键在于教师的发现和发掘。祖国的万里河山,风景如画,我们该怎样去珍惜这美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大好江山;由于我们自身的无知、愚昧,对生我养我的大自然造成了怎样的破坏,现实让我们如此的痛心;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等等,这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素材。在地理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国情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关心社会、集体、家庭、他人的责任感,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我国工、农业等事业的现状和发展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危机感,增强使命感,从而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刻苦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时事、热点话题可以促进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培养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这些教育因素需要教师去悉心领会,仔细揣摩,并把它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利用这些教育因素,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勇于付诸实踐,促进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全面升华。
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创建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产生了兴趣,才会进行积极的探究。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是一种愉快的情感体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学生在地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能充分体验到河流山川、日月星辰的“美”,领悟到时代、环境变迁的“沧桑”,理解到人与自然,人与他人需要“爱”,认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这就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动力,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教师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教学的智慧和教学艺术。
三、实施科学教学方法,构建良好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学习是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最主要活动内容,学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困扰有许多也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块最主要的学习阵地,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如果我们地理教师能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当成重要的教学培养目标,使地理学科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互相促进,那么一定会在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在地理教学中设计角色扮演,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有趣表演,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人物的心理世界,再现某种场景,缩短教学中人与人、人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接受教育,产生美好的心理感受。例如,在学习长江沿江地带时,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上的客观差异,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让学生扮演专家学者,提出有益的开发设想。这样的情景设置,学生立即进入角色,带着一份好奇,带着一份疑问,带着成就感,愉快地、争先恐后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有的同学说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有的同学说可以在长江沿线发展旅游业;有的同学说可以在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有的同学说可以在中下游发展内河航运等等,不一而足,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此时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积极性高,表现出极强的参与能力,为知识探究奠定了基础。
四、优化学习心理状态,创设积极的课堂互动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带头人,因此教师充满激情的情绪情感状态,每时每刻都能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的人格魅力,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响和制约课堂的互动氛围,因此课堂的互动氛围需要教师的创设和组织。如在地理课堂上组织学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和创设,使学生能过真正通过活动受到激励和感染,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所学内容,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创设积极的课堂互动氛围。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更好地发挥本学科的优势,真正完成地理教学所承担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信念教育,树立全球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等人文性教育的任务,充分利用地理学科教育,有效调整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幸福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