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桑代克的学习律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013-04-29 00:44陈惠华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年6期

陈惠华

摘 要:桑代克(E.L.Thotndike)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教授,他的学习理论在美国的影响延续整整半个世纪。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桑代克还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率(law of readiness);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效果律(law of effect)。这一理论对于我国早期的教学理论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在新课标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桑代克 学习律 准备率 练习律 效果律 语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45-01

桑代克(E.L.Thotndike)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 反应联结。桑代克还提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准备率(law of readiness);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效果律(law of effect)。笔者认为,桑代克这一教育学习理论,在新课标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准备率(law of readiness)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准备率(law of readiness):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安排合适的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就涉及到了教学者对学习者的动机刺激问题。动机是学习者进入某项学习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走向积极的目标,同时,也决定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

准备率原则下,要想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拥有心理准备状态,那么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充分注意对学生课前准备即预习工作布置的重要性。例如,在教授《守财奴》一文之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阅读预备。第一步,要求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关吝啬鬼的资料并加以整理;阅读原著《欧叶尼葛朗台》,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情节;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语音和文字的问题。第二步,课前印发选自《儒林外史》中的片段“严监生之死”。这两步已经让学生为学习文本做了充分的知识积累准备。但仅是开头。根据桑代克对准备率原则的诠释,课堂导入部分的设计必须是给学生的准备以相应的活动,使得学生为自己的准备感到满意,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情境导入时,可以先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四个吝啬鬼的形象概括。而后利用投影出示四大吝啬鬼形象的图片,创设情境;从四大吝啬鬼形象谈起,使学生明确鉴赏的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四大形象并举,从横向比较中显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地位,激发鉴赏主体的学习情意,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2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练习律(law of exercise):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得越多,就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

以诗歌教学为例,诵读教学法的应用常常就是练习律原则的实践。诵读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让文本在学生脑中形成重复刺激的一种方法。诵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自由诵读,也可以展示诵读;既有比较诵读,也有片段诵读。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的教学,反复诵读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在小说教学中,也许不必全篇诵读,但对重点段落,通过诵读加以品味,的确是简单有效的鉴赏手段。正如苏轼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简单的诵读环节设计,恰恰是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教学的利器,充分体验和实践了练习率原则。

练习律原则还应该在作业设计和反馈中得到充分重视。对于一个知识点,要想让学生彻底掌握,我们必须有意识有计划地在作业中体现。还应该注意到新旧知识联结,让学生在不断练习中温故知新,把知识点联结成一张密网。

3 效果律(law of effect)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效果律(law of effect):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可改变的联结,给以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增强,给以不满意的后果联结就减弱。”适当的奖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者可能进行强化的物品、刺激或者后果。

语文教学设计工作中,问题的提出要关注到从易到难的梯度。简单的提问,学生驾轻就熟,加之直接赞扬,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收获满意的审美感受。而中等以上难度的问题,学生或许不能马上得出答案。此时,教师便需采取奖励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并承认进而纠正错误。

以《阿房宫赋》的教学为例,可以设计五个基本的教学环节,对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五次阅读,五个环节层层关联,环环相扣,由浅入深,教学思路清晰。如一读, “研究几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即理解体现文本主旨的几个重点句子;二读,分四个小组“找出相关的句子”;三读,把《赤壁赋》和文本作比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作为“赋”的文体内容和特征;四读,通过教师诵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文本“语言的美”,并指导学生诵读;五读,在诵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把握主旨。从教学过程看,不论对普遍性问题的理解探究,还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教师引导学生仅仅抓住文本的诵读、理解,“独立”完成各个环节的学习,除了个别问题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及时阐明个人的观点外,不要轻易给予学生结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的所有结论都可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文本的阅读自主获得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要关注提问梯度,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思考结论的评价反馈以及赞扬鼓励与延伸思考的引导。如此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思考、体验和探究的快乐,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重结论更重过程的理念,也很好地实践了桑代克的效果律原则。

在桑代克的学习率中,效果律指导人们使用一些具体奖励。练习律指导人们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劝告教师:“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在阅读中,让学生在不同的年级学习高频词汇也证实强调了重复。一个人S—R联结阅读,他就被认为越聪明,因为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拥有更多的联结。总之,理解学习桑代克的学习率并在语文教学设计中予以应用,在当今新课标大环境下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L·桑代克.人类的学习[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 施良方.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巢宗祺.语文教学研究与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