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称谓看医生水平

2013-04-29 23:42:07于智敏
中外健康文摘A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庸医巫医良医

于智敏

经常听到患者谈论医生,这实际上是对医生品德、修养、技术水平的综合评价。

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中国古代对医师的分类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天官·冢宰》把医生分为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五类。其中“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食医相当于现代的营养保健师、药膳师,主要负责四季饮食的合理选择与搭配;疾医相当于现在的全科大夫,疡医相当于现代的外科医生;兽医和现在基本相同。

带下医、耳目痹医、小儿医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这是歌颂名医扁鹊高超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的。带下医即妇科医生;耳目痹医即现老年科医生。

众医、良医、神医 《列子·力命》通过讲述杨朱的朋友季梁得病请医生的故事,对医生的诊疗水平进行了评判,提出了众医、良医、神医的三个概念。杨朱有个朋友叫季梁,得病七天,病情日益加重,先后请来姓矫、姓俞、姓卢的三位医生。通过诊疗,季梁评价为“矫氏众医,俞氏良医,卢氏神医”。

神医、圣医、工医、巧医 《难经·六十一难》曰:“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望而知之,说的是只要望诊患者就可以诊断疾病;闻而知之,说的是只要听听患者的五音,就可以辨别他的疾病;问而知之,说的是只凭问诊,就可以知道疾病的起因和病变部位;切脉而知之,说的是只要诊患者的寸口脉搏,就知病之所在。

上医、中医、下医 药王孙思邈把医生分为上医、中医、下医。他在《千金要方》中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源于《黄帝内经》,《内经》称为上工、中工、下工,所表达的意思是:高明的医生应该擅长治疗未病之病,中等的医生擅长治疗即将发生的疾病,下等医生只能治疗已经出现的疾病。

明医、良医、国医、庸医、巫医 《古今医统大全》把医生分为明医、良医、国医、庸医、巫医五类。认为:“精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曰国医,粗工昧理曰庸医,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这里的“明医”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知名度高的“名医”,而是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明白人体生理病理、医理药理以及患者心理等诸多知识的医生;良医系医术高超,能随机应变,坐镇从容,临危不乱,诊断、辨证、立法、处方、遣药丝丝入扣,能治疗各种疑难大病,并取得如汤沃雪、桴鼓相应之效者。清代费伯雄曾治愈道光皇帝的失音症,道光皇帝亲自撰写“人称其才我称其德,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对联称赞他;古时太医院医生主要是保护重要人物的身心健康,和肩负着国家使命的君王、大臣同样重要,所以被称为“国医”;至于一些技术粗糙,不明医理,不懂辨证,不知药性,执成方以待病,顽固不化,胶柱鼓瑟之徒,都属于“庸医”范畴;古代巫医是以祝祷为主或兼用一些药物来为人消灾治病的人。

(摘自《北京晚报》)

猜你喜欢
庸医巫医良医
善治外科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先生的书在哪里
晒书
李时珍和庸医
快乐语文(2016年17期)2016-08-31 08:11:14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良相与良医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
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 10:49:42
相信巫医让狗吃掉生殖器
锻炼是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