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学生觉得“作文不会写”,老师觉得“作文不会教”,许多教师也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做了许多尝试,可大多叹息而止。
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写作教学的目标是考试,学生也不再是写作的主体,而是应试的工具,作文的奴隶。很多学生把写作文当成了“苦差”,同时,很多教师把教作文当成了“苦役”,从而使作文教学形成了恶性循环。
再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写作教学要把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所以我认为:要真正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大胆放手让他们去写,让作文水平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发展。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从以下五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重课外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的对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
小学生写作文觉得最难的就是“没有东西可写”。比如教材里要求写的任何一个题目,叫学生写,不少会感到困难重重,无从下笔,要么写出来干瘪的。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没有留意生活,平时没有养成收集作文材料、积累作文素材的好习惯。正就是古人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积累,写出来的作文犹如学生自己搭建的“空中楼阁”。
积累成为写好作文的头一件事。我告诉学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我每天尽量少布置机械的抄写作业,留时间给学生看书读报。让他们准备一个笔记本,平时在阅读书、报刊的时候,遇到好的词语、句子、片段等,随时摘抄在本子上;将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亲身经历过的及时记录下来,以便写作时可参考。
我也经常光顾学生的笔记本,利用空余的时间为他们提供好的材料,提个建议,指导检查等,对于一些特别喜欢的,还引导其背下来。
一学期的持之以恒,一学期的作文材料积累,学生写的作文不再空洞了。
二、重日记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传统的作文都是命题作文,总是老师出题目,学生负责写,学生不管喜不喜欢都得写,但日记就不同了,日记是最自由的表达,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写日记会让孩子觉得作文是真实的,是有趣的,而不是为僵硬的任务。写日记可以消去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增强作文的兴趣。因此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日记的训练。
当然写日记需要老师的指导,尤其是日记的内容。学生的认识能力往往较差,理解领悟能力不够,经常会不加选择地把一天中发生的事全记录下来,将日记写成“流水帐”,教师这时就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并帮助学生拓展题材。
每天坚持写日记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为了这,我天天抽查一部分学生的日记,促使写日记成为习惯。为了提升学生对日记的兴趣,我经常选一些优秀的日记和大家分享,把日记中的佳作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
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我只觉得这样(写日记)的习惯如能养成,命题作文的方法似乎可以废止,教师只要随时抽看学生的日记或者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
三、重习作自改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负责写完,教师负责改好。教师改的筋疲力尽,红笔将学生作文本写得满纸通红。但事与愿违,学生置之不理,缺点仍在,错误仍在,下次作文依然如故,这只能说是教师没有教会学生自改作文。
人们都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都在修改上下过工夫,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著《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9遍才满意,他的《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200遍,才最后付印。所以教学生学会自改作文绝对有“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
作文自改是一件比较难的事,要教给他们方法,一般简单的就两点:一、修改作文要求“真”,也就是要认真、诚实、实事求是,对于不真实的内容要毫不可惜地删掉。二、修改作文要重视“读”,也就是叶圣陶所说的:“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看它是不是念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要求在修改作文时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改,直到满意为止。更进一步的就比如“自改作文十查”:一查格式是否适当,二查书写是否整洁,三查标点是否正确,四查有无错别字,五查有无病句,六查中心是否明确,七查条理是否清楚,八查内容是否具体,九查有无真情实感,十查内容有无重点。
学生作文写好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课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看看标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顺畅,谴词造句是否确切等,这样长期坚持,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为了不教”,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增强写作的自我控制能力,鞏固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为老师减轻了批改作文的负担,真正达到“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叶圣陶)的境地。学生作文会修改了还怕作文不会写吗?
四、重想象作文
“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并想象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让学生学会想象是打开学生创作源泉的关键。
小学生正处于最富有想象的年龄段,有着比成人更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思维活跃,敢于想象也善于想象。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充分地展示他们的想象力,可点拨学生开拓思路,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驰骋,从而创造出一个个鲜活、奇特的形象。在作文中让他们尝试多写幻想、写童话、写寓言、写儿童诗……
我曾用这些题目和形式给学生,让他们以周记的形式写过想象作文:《龟兔赛跑》续集、《假如我是神笔马良》、《天堂之旅》、《二十年后的我》等;给学生3个词,让学生写“作文快餐”;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天马行空。他们个个都兴趣盎然,写起来文思泉涌,还能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使文章别出心裁,每当看到这样的作文时不得不对孩子刮目相看。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多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他们乐意的地方,让学生在想像中找到童真童趣,在想象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在想象的字里行间个性得到张扬。
五、重文本开发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广大教师不要简单的“教教材”,而要学会“用教材”。语文教材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有些精美的词句,有表现手法很好的段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合理开发利用,要多开发教材中潜在的读写训练的优势,凭借教材所选文章中“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语言空白”之处随机渗透,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法,进行大量读写结合的训练。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要在课堂上“精讲多练”,虽然没有名师或特级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但最简单的引导学生模仿性练习写作是容易做到的,如学了总分段式课文,就让学生写总分段式的文章;学了并列段式的文章,就可让学生学写并列段式的文章……如学了第九册课文《给赵老师的一封信》,可叫学生在教师节之际写一封信给自己的老师;学了课文《万里长城》的“气魄雄伟”,用“由远及近”方法的写一处景物等等。
还可以采用续写、改写、扩写、读后感、把文章中略写的地方写具体等作文训练的形式进行练笔,如学完《南郭先生》,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逃走以后》的作文;学完古诗《枫桥夜泊》,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写下当时张继当时的情景;学《草船借箭》,让学生补充周瑜和诸葛亮俩人说话时的表情和动作……这种可写的片段真是多得数不胜数,对于阅读和写作来说是“双赢”的事。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更是艺术品,要利用语文课文现成的作文素材,好好开发都是写作资源丰富的宝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语文就是培养习惯,作文教学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作文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迅速提高的,不要指望教材安排的一学期七、八次的课内习作就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作文水平还得在写中锻炼、提高,就像士兵打仗一样,要在实战中练兵,让我们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写作环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