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泽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交流、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讨论;交流;探讨;合作;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他们封存的记忆,是高效课堂的“灵魂”和不可或缺的法宝。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看到学生讨论时,各说各的,不善于独立思考、互相配合,学生合作意识很差,学生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汇报完毕。这样时间久了不但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而且学生思维僵化,教学质量与效果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总结和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产生新的思维方法,但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学习并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而是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各展自己的思维结果,把各自的观点摆出来大家进行推敲,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心理学家有个共识,那就是人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创新。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引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协作互助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能够分工合作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分工,就是让每个学生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创设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增强思维创新的合作能力,让学生养成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小组讨论的拓展与延伸。要想实现“有效合作”小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问题。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互相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和优化;还可以提高交流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创新。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往往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样。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的每一步思维过程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积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对于小组讨论的共同智慧,在交流中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分析和积极的赞许,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潜能,提高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四、激发共同探索的合作欲望,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疑有惑,便出现了“心求通而未得之意”,这说明生疑、发问很重要,尤其是能够在“不疑处有疑,这就要看研究者的“眼力”了。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因此,课堂合作学习中应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之前,他学着在导学案中布置一道预习题:“小兰今年8岁,过了8个生日,小兰的哥哥大军从出生到现在过了3个生日,请想一想,大军今年几岁?学生看了题,有的草率地说:“3岁。”有的马上产生疑问:“妹妹8岁,哥哥怎么会才3岁呢?”有的怀疑题目写错了。疑惑之际,老师说:“题目没错,大军到今年确实才过了3个生日,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请大家预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小组内部先进行探究,看哪一组先得出其中的奥秘。”这样真的起了作用,通过这个实例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形成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龚春燕.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漓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