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荣
我国有句古谚:“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话道出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性。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应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依然是实施新课程教育的主渠道,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使学生学会学习,能思考,会应用,避免“能力落后知识”的现象,使学生能自己,从学海里汲取,从实践中获得。
一、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教师应在生物课堂上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就能保持学生对生物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要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创造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这样的氛围,有利于改变学生上课时拘谨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勇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生物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我们无法将大自然搬入课堂,但可以将自然界某些部分以某种方式引入教学,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如在讲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时,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之,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完善课堂结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去做的,教师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教师不暗示,等等。 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到把“玩”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做”的任务派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创”的机会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自己主动探索获得的。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牢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获得、反馈和调节上。在课堂上教师应不断从学生学习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情况,并相应调节教学的内容、难易、进度、方向,使学生忙而有序、忙有所获。虽然教师退居二线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但是对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更高。例如:“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学生在探究唾液是否消化淀粉中发现了在淀粉的消化过程中,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而又找到了新的探究点。教师适当点拨,使整个过程成为一个边探究边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会在问题中探究,在探究中不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拓展思维空间,体验科学研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培养“问题—探究”能力。成功的反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强有力手段,它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欲望与信心。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这种做法能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潜能得到激发。当学生独立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点拨;当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或转移学生讨论的话题。
三、开放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而生物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全新的科学,我们身边的花花草草,以及生活在周围的大大小小的动物构成了生物界的身躯和血肉。生物学教学离不开这些实实在在的生物,离不开大自然。因此生物教学应更接近生活实际,更接近大自然。但是当今信息时代,获取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了,因为所要学的知识太多了,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学。教师应以培养学生会学、会用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社会地进行生物学教学,才能真正跟上时代的发展。
教师应该尽力满足学生的各种精神需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总之,追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每位生物学科教师的愿望,课堂教学高效是广大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相信只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就一定能使教学独具特色,自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