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冬青
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制大多以主题图的形式呈现展开,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焕发了新的生命。抽象的数学学习也变为了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究活动,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课程资源。现实教学中,由于教师没能很好地把握主题图对读懂教材的重要作用,“弃用”“套用”“更换”主题图的现象时有发生,也使得主题图没能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谈谈自己在研读教材过程中合理使用主题图的一些思考,与同行共勉。
一、正确“读”懂图意,精设问题情境
新教材为一线教师开启“读图”时代,主题图的存在,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里面包含了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故事情境,蕴含着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及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等,可以说是一图多意。因此,认真钻研教材,正确“读”懂图意,才能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实现三维目标的因素,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情境问题,组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教材提供的图例是一幅唐僧师徒四人取经途中分饼情况,其图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的:一是呈现了一个学生乐于接受的故事情境,尤其突出了猪八戒人物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提出了一个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的数学问题:3个饼平均分给4个人,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有利于学生下一步数学活动的开展,从而为“真分数”这一数学知识的获取,积累有效的活动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就从西游记的故事开始,相机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数学意义的学习。
二、合理呈现图例,突出教学重点
教材主题图的设计融合了众多编者的智慧,让学生感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巧妙地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主题图的合理呈现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观察与思考,也便于教师利用图中数学信息与学生开展交流,从而引出问题、探究交流并掌握新知。为此,如何合理呈现主题图的各种信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直接呈现
一些主题图旨在通过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对它们的处理更适合于直接出示。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一)”一课,图例由两个“观察与思考”组成。“观察与思考一”呈现的是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品,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圆无处不在,并让学生思考,圆与以前学过的图形有哪些不同?“观察与思考二”呈现是的在三种不同的状态下投中中间的物体,哪种方式更公平?在引起学生思考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必做过多的遮掩,直接呈现图例后,把教学重心引向学生的观察、思考与交流,突出教学的本质。
2.动态呈现
由于教材文本幅度的限制,主题图只能将众多生活和数学的信息糅合在一起,并以静态方式呈现。在实际教学中,如能变“静”为“动”,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图意的理解。
(1)巧用多媒体演示
有时,我们想把静态的画面还原为动态的场景,但又不可能让学生实际操作,那就必须巧用多媒体。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花生”一课,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主题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笔者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一个动态的情境串。先出示20粒花生,让学生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怎样分,才能一眼就看出有20粒;接着,从各个方向飞进80粒,让学生感受现在的花生数比20粒要多得多,学生再估一估花生的粒数,感知100的多少;最后,画出100个方格(每行10个,共10行),把花生排成顺序,分批进入方格,每进去一些,就让学生说说这个数的组成,全部放进后再说一说这粒花生是第几粒。这样,通过情境串的形式,静态图画变成动态组成,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主题图发挥了最大价值。
(2)活用学生演示
数学的学习活动是丰富多彩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一些主题图需要根据图例提供的信息开展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认识(二)”一课,教材呈现了亮亮剪圆片的情境,要求学生找出一个圆形纸片的圆心在哪里。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口答的方式并无多大的说服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个学生“做数学”的过程。要求每个学生都当一回亮亮,先用自己的方式剪出一个圆形纸片,然后设法找到这个圆的圆心,并与同伴交流方法。在汇报过程中,学生不仅想出了用对折的方法,还独辟蹊径地找到了量一量和直接使用圆规的方法。让学生参与主题图演示,有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逐步呈现
主题图信息的丰富性决定其信息的组成是有先后顺序的,如果将其一古脑儿呈现出来,无疑会干扰学生对信息的判断和对问题的思考。如,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摸球游戏”一课,图例展现的是五个盒子,并标明了里面红球和白球的个数。要求分别从这些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说说从不同的盒子里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这一阶段可能性的教学要求学生能用某个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为了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笔者采用了逐步呈现盒子图的方式,让学生在不断讨论和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充分发挥图例,提升学生素养
1.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前者尤为重要。主题图既是生活原型的浓缩,也是数学信息和生活情境的复合体,它能使学生避免无用信息的干扰,直面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将其作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主阵地。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复习与整理(二)”一课,图例呈现了电视机少儿频道的节目预告,笔者借助这些信息不断要求学生发现和提出与年月日相关的问题,达到对这一单元进行有效整理与复习的目的。
2.激发合作学习的潜能
合作学习是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其作用,激发学生自觉合作学习的潜能。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摸球游戏”一课,图例的盒中装有9个白球和1个黄球,要求学生边摸边记录,并从结果得出可能性的大小。这样的实践活动不可能由学生单独完成,笔者让学生自发组成学习小组,先根据游戏确定小组人数,然后就近寻找合作伙伴,最后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洋溢着“我要合作”的氛围。
3.渗透数学思想和德育思想
数学学习不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也是提升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德育思想的渗透更为人的发展注入健康魂魄。主题图的充分发挥,使得数学课的育人多出了一条捷径。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歌手大赛”一课,笔者在根据图例完成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后追问:5号选手的专业得分比9号选手低,为什么最终却获胜了呢?学生回答:5号选手的综合素质得分比9号选手要高得多。师总结说:是啊,看来只学好一种本领是不够的,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又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和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等知识,也可适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等。
读懂主题图是读懂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读懂的基础上合理使用主题图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也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得以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吴厚芳.例谈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J].新一代,20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江山市江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