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的问题探究

2013-04-29 19:45杜青芬
新课程·下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感恩意识学前儿童缺失

杜青芬

摘 要: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众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儿童在家庭中受宠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但过多的溺爱,使儿童把一切所得都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缺失。从学前儿童感恩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入手,分析儿意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如何培养儿童感恩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缺失

一、学前儿童感恩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前儿童人格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就像一块还没有被着色的洁净画布,他们最早接收的教育会从根本上影响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塑造及思想意识的健康形成。所以从一开始就对学前儿童加以正确的引导,从小就在学前儿童心里播下感恩的种子,在他们的辨识能力尚且不明确的时候,增强感恩教育,比如,可以引导学前儿童帮爸爸妈妈拿鞋,感知父母每天工作的辛苦;与爷爷奶奶或小朋友们分享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学会与人分享,防止学前儿童产生自私心理,潜移默化中,使学前儿童养成健康的思维模式,通过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诸多感恩教育引导,使学前儿童人格健康发展得以加强。

2.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四周与我们共同生活的人群。如何使学前儿童在社会中快乐生活,在学习中与同伴们和谐相处,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有感恩意识的人,尊重他人的劳动,珍惜他人的付出。不懂感恩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朝有利于他个人的方向发展,吃的东西是他一个人的,活却都该是别人干,毫无责任感可言,令同伴厌恶。更有甚者,因感恩意识缺失,产生嫉妒心理,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总是抱怨他人、抱怨环境,甚至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优秀或成功。长此以往,如果不及时进行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很容易使学前儿童因心理问题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与学习。

二、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不良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导致感恩意识缺失

家庭是学前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生活所处时间最长的一个环境,也是学前儿童成长过程必然经历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可以称作是一个小小的团体,它比社会环境小也比社会环境简单。但如何创造优良的家庭环境,提供利于学前儿童健康成长的氛围对于一些家长来说仍然还很困难。人的某些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成年人应该能够明白,有些思想意识是在外界不断地影响或强化引导、甚至是灌输下才产生的。家庭作为学前儿童最原始的生活环境,对学前儿童成长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形成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对儿童一生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的缺失,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们在评判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时,常常喜欢用“没家教”来形容,足见家庭教育在学前儿童起始教育阶段中,对儿童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众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使儿童在家庭中受宠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但过多的溺爱,使儿童把一切所得都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缺失。真正的爱,不仅仅是使儿童从物质上得到满足,使其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让儿童从小有一颗健康的心,能真正快乐地成长。

2.教师忽视学前儿童感恩意识的教育

教师作为儿童接受系统教育的施教者,是儿童社会生活环境中除父母亲人外最可信任、尊敬、亲近的又一个群体。在儿童心中,教师与父母的区别是:父母更多时候是他们撒娇的对象,但教师却是他们心中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在儿童学习成长中的影响力比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更强。但教师可能会因其工作压力及社会家长对其不同期望的影响,致使教师对儿童的教育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进而忽视儿童感恩意识的培养。

3.教育机构对感恩意识教育重视不够

教育机构常常把学前儿童当成某种工具。如,幼儿园常常以幼儿学会技能的多少作为评价标准,只是把儿童当成了教育工具,甚至将儿童看作幼儿园声誉、生存的工具。结果必然是幼儿园通过教师加大知识内容、增加特色技能,压缩甚至忽略其他教育(如美育、劳动、实践)。这种应试教育不会给儿童带来愉快,儿童的主体地位被剥夺了。儿童会认为不是我想学,而是家长、教师要我学、强迫我学。我们只有把“工具教育”变成“主体教育”,让儿童认识到教育是自己成为真正的人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他(她)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对学前儿童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

1.为儿童创设一个适宜心理成长的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别是儿童,因其心理还处于一个发展多变的阶段,很容易被四周环境所影响,更多时候儿童甚至会去模仿一些人的言行举止,特别是小伙伴间的一些行为表现很容易感染身边的其他伙伴。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应为儿童提供更专业、更科学、更适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通过创设感恩课堂教育、亲子教育等,培养儿童感恩意识,也可以通过观看一些流浪小动物等影片,增强儿童的爱心,使儿童能够互相传递一种健康快乐的思想。

2.做好感恩的表率,让儿童在感恩中体会快乐

记得电视上有一则公益广告:画面是一位年青的妈妈在给一位慈祥的长辈洗脚,站在门口的孩子看到后,踉踉跄跄地也端来一盆水帮妈妈洗脚。画面生动感人,温馨亲切。这则公益广告,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也是一种上行下效,做好表率,在有意无意中,使儿童从内心深处逐渐萌生出一颗知恩、感恩、报恩的心,同时使儿童明白,感恩不仅是付出的快乐,更重要的是精神上收获的喜悦和满足。

3.注重情感体验,激起情感共鸣

感恩教育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教育,是温暖情感的传递和接力过程。感恩是一种对付出的感知及认可,同时又是自身渴求回馈的一种情怀。如何培养儿童的感恩意识,激发儿童的感恩情怀,注重情感体验,激起儿童情感共鸣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感同身受的体验,比单一说教更利于儿童对情感的接收,更利于儿童感恩心理的培养。过儿童节时,父母为使孩子能过上一个快乐的节日,不惜请假陪他们玩,同时还想方设法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那么,过父亲节、母亲节的时候,儿童又该为自己的父母做些什么呢。引导儿童从自己过儿童节时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思考,想想自己能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

4.重视家庭教育对学前儿童感恩意识形成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与儿童早期跟父母感情的联结有密切的关系。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而良心的发展可以帮助儿童,使之当父母不在身边时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而,在早期的家庭教育方面,家长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家长应重视儿童日常良好道德心理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对子女的一些不良心理和行为,要及时发现纠正,决不能姑息迁就。比如,一些儿童生气或不高兴时,就会用手打父母或是用脚踢父母,此时,父母一定要制止并加以正确引导。对儿童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更需从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因而,父母自身首先要有“感恩”行为,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比如,父母要相互恩爱、相互尊重,并对自己的长辈关心、体贴,要尽孝道;在与人交往时,要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家长还应重视与子女的亲子关系,时常与子女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做一个可与子女谈心的朋友,从心理上拉近与子女的距离,唤醒他们的感恩意识。

参考文献:

张桂权.感恩意识与感恩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

(作者单位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感恩意识学前儿童缺失
高中班主任提升学生感恩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浅谈幼儿实施感恩教育的几种途径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