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军
摘 要:解析信息技术课堂探究式学习与问题情境创设的关系,简析基于建构主义的“支架式”“抛锚式”和“随机进入式”问题情境设计策略。
关键词:探究式;问题情境;设计
课堂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从单纯的知识教学走向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教学”,让课堂教学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理念,尤为重视探究的学习方法,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能有效突出探究的途径与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开展实践操作等方式,积极建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发质疑、反思等情绪反应,迸发一种强烈的探究愿望,进而集中注意,思考顿悟,萌发想象和创造,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情及其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以便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
一、支架式问题情境
“支架”含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支架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以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支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随机地运用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搭建学习支架,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学习也就步步深入。
1.事实性知识,适用比较型问题支架
在理解基本概念时,教师呈现显性的、具有可比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观察、鉴别,从中发现和理解需要掌握的隐性的知识。
比如,在理解文件的复制、剪切、移动、删除时,就可以出示各种问题实例,在比较中发现其中的差异。
2.概念性知识,适用转化型问题支架
在教学概念性知识,即原理、方法等内容时,当学生未懂的知识与已懂的知识发生认知冲突时,教师就需要指导学生转化先前已拥有的知识。转化型问题支架的功能是以常驭变,举一反三。
比如,以“青蛙王子”为例,讲解“PPT路径动画”这一知识点时,将“直线”动作路径,通过实例演示给学生,但教学并不止于此,而是在学生熟悉动作路径的基本设置流程后,进一步设计“弹跳”和“弧形”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求解欲望,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3.程序性知识,适用加工型问题支架
在教学“画图”“电子板报”“演示文稿”“网页制作”等程序性较强的内容时,教师可采用“留白”法,制造“半成品”,把制作过程的关键步骤或关键技术“留白”,让学生去探究“补白”。学生兴趣使然,通过探究学习即可事半功倍地将“半成品”做成“成品”。
二、抛锚式问题情境
“抛锚”的含义:是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使学生在一个开放、逼真的问题情境中识别问题,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学习伙伴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在教学“PPT自定义动画”时,首先创设情境,以“美猴王”的故事,引出演示文稿自定义动画的制作,并出示相关素材和自定义动画设置方法、作品制作要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接下来,教师并不直接讲自定义动画的方法与技巧,而是提出问题,即“抛锚”:“动画如何进入?”启发学生去自主地完成这个学习。“动画如何退出?”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路径动画又是怎么回事?”提示学生要先注意路径的设置,再来做调整。
通过抛锚,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究、上机实践、总结,在一系列问题引导下,学生自主确定学习内容,并逐步缩小新知识范围,直到“百思不得其解”时再由教师点拨提升。
三、随机进入式问题情境
“随机进入”的含义:是学生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随机进入的价值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
在教学“网上学成语”时,首先确定主题,一是在网站中找到“成语故事”,了解其含义及典故;二是看图猜成语;接着,展示开发的具有图片、动画和超文本链接的交互式专题学习网站:“网上成语词典。”引导学生独立探索,根据学生的意愿可选学不同主题,随意观看有关这一主题的不同演示,以便从不同侧面加深对该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创设卓有成效的问题情境,展开行之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深入地思索信息技术工具的内在含义,培养学生学工具、用工具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电化教育研究,1997(03-04).
[2]钟柏昌.支架理论视野下的局部探究教学模式及其类型.中国电化教育,2011(01).
(作者单位 陕西省杨陵区揉谷镇中心小学)